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3895发布日期:2019-06-19 02:10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地质勘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地质勘察工程中,需要用到钻杆向地下钻取泥土进行勘探,钻杆在地下提取过程中,钻杆表面往往附着较多的粘土,在钻杆取出后,需要对钻杆进行清理才能放倒制定区域,但是目前的工作方式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清理,通过手持清理的工具,将钻杆平放在地面上,然后回旋进行清理。该清理方式纯粹依靠人工,清理效率非常低下,且清理下的泥沙仍在原地与钻杆接触,清理的效果也很差,导致了钻杆的存放非常脏乱且降低了钻孔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能够对使用后的钻杆进行清理,且清理速度快、效果好,不会污染现场环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包括可拆卸的基座,所述基座的两端设置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设置夹持机构,所述基座的一侧设置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上设置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的上端设置套环,所述套环内侧壁设置刷毛,所述套环上端设置T型压力管,所述T型压力管的两个端口在所述套环的两侧设置喷头,所述T型压力管的另一个端口设置管道连接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排污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包括两个横梁和两个纵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夹角为九十度,所述横梁和纵梁组合后为矩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纵梁中心上方,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所述立柱上端设置的口形的夹持框架,所述夹持框架底部设置弧形的下压板,所述夹持框架上端中心设置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螺杆,所述螺杆下端设置与所述下压板配合的上压板,所述螺杆的上端设置旋转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横梁上表面沿其轴向设置的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滑块,所述滑槽的竖截面为T型,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相配合,所述L型支架设置在所述滑块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L型支架的上部设置滑动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排污机构包括所述纵梁的两端上表面设置的弧形槽,两个纵梁之间在所述弧形槽内设置横杆,两个所述横杆之间设置滤网。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其首先是活动可拆卸的,因此采用了可拆卸的基座,方便在野外勘探时进行携带,易于装车。基座组装完毕后,基座两端的夹持机构可以夹持钻杆的两端,在夹持前钻杆需要穿过套环,夹持完毕后,通过推动L型支架在横梁上进行循环滑动,便可对钻杆进行清理,刷毛的材质要硬一些,易于刷下泥土,为了保证清理的效果设置了喷水机构,T型压力管的两个端口设置喷头,而另一个端口可以通过管道连接件与现场的供水设备连通,勘探现场供水设备很常见,只需将供水设备的管道与T型压力管连接,清洁所用的水便会从套环两侧的喷头上喷出,在循环清理的过程中加入喷水,清洗的更加干净。如果清理的钻杆较多,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泥土会堆积,使得现场非常脏乱,因此设置排污机构将带水的泥沙排走。

基座是可拆卸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较为常见的矩形框架来作为基座,横梁、纵梁、横梁、纵梁四个机构环形连接,且夹角为九十度,组成了一个矩形的框架,横梁的两端可以为U型,而纵梁的两端为一字型,都设有螺纹孔,便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该结构使得装置可以拆卸,方便装车搬运。

横梁的长度要大于纵梁,因此固定后钻杆要与横梁平行,在纵梁上设置夹持机构,夹持钻杆时首先将钻杆的两端分别放倒两个纵梁上的夹持机构内,即下压板上表面,然后对旋转把手进行转动,使得螺杆带动上压板向下移动,直至上压板抵压钻杆,待拧紧后便完成了对钻杆的固定。为了保证固定的效果,可以在上压板下表面设置一层较薄的橡胶层。

滑动机构能够实现L型支架沿横梁的轴线方向进行滑动,滑槽截面为T型结构,滑块截面同样为T型结构,在实现滑块滑动的同时也能对滑块进行固定,避免滑块晃动或从滑槽中出来。滑槽内设置加入润滑油,人工滑动L型支架时更加省力。L型支架上端可以设置滑动把手,清洗人员推动更加省力也更加方便。

该装置通常在野外使用,排污机构并非独立完成排污的功能,在使用时先将装置下方的地面外出一道排污沟,然后将横杆搭载两个纵梁的弧形槽内,在清洗时,带水的沙土从上方掉落在滤网上,滤网能够过滤下较大的颗粒物,而泥水通过排污沟排走,避免颗粒物堵塞排污沟,实现排污的功能,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将横杆抬起将颗粒物倒掉继续使用,轻便易操作、排污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能够对使用后的钻杆进行清理,清理速度快、效果好,不会污染现场环境,且本装置能够快速拆卸,方便装车转移,实用效果非常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横梁和纵梁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L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排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横梁;10-滑槽;11-滑块;12-立柱;13-下压板;14-上压板;15-夹持框架;16-螺纹孔;17-螺杆;18-旋转把手;19-滑动把手;2-纵梁;20-刷毛;21-横杆;22-滤网;23-弧形槽;3-夹持机构;4-钻杆;5-套环;6-T型压力管;7-喷头;8-管道连接件;9-L型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4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质勘探用钻杆清洁装置,包括可拆卸的基座,所述基座的两端设置立柱12,所述立柱12的上端设置夹持机构3,所述基座的一侧设置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上设置L型支架9,所述L型支架9的上端设置套环5,所述套环5内侧壁设置刷毛20,所述套环5上端设置T型压力管6,所述T型压力管6的两个端口在所述套环5的两侧设置喷头7,所述T型压力管6的另一个端口设置管道连接件8,所述基座上设置排污机构。

所述基座包括两个横梁1和两个纵梁2,所述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2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横梁1与所述纵梁2夹角为九十度,所述横梁1和纵梁2组合后为矩形结构。图2中所公开的横梁与纵梁的连接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关于可拆卸连接方式还有很多,都可以采纳。

所述立柱12设置在所述纵梁2中心上方,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所述立柱12上端设置的口形的夹持框架15,所述夹持框架15底部设置弧形的下压板13,所述夹持框架15上端中心设置螺纹孔16,所述螺纹孔16内设置螺杆17,所述螺杆17下端设置与所述下压板13配合的上压板14,所述螺杆17的上端设置旋转把手18。上压板为平面板,因为上压板会随着螺杆旋转,若采用弧面板在挤压钻杆4时就无法旋转,或者螺杆采用一个旋转接头来设置上压板。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横梁1上表面沿其轴向设置的滑槽10,所述滑槽10内设置滑块11,所述滑槽10的竖截面为T型,所述滑块11与所述滑槽10相配合,所述L型支架9设置在所述滑块11的上表面。

所述L型支架9的上部设置滑动把手19。滑动把手主要是将工作人员推动L型支架左右移动的点转移到装置的外侧,使得工作人员无需弯腰操作,因此更加方便。

实施例二,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所述排污机构包括所述纵梁2的两端上表面设置的弧形槽23,两个纵梁2之间在所述弧形槽23内设置横杆21,两个所述横杆21之间设置滤网22。装置使用时可以放在营地的外围,且排水沟挖通至低洼处,方便将污水排出,也便于倾倒大颗粒的泥土。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将使用后的钻杆插入左侧的夹持机构内,然后推动钻杆向右平移,穿过套筒并将其端部插入右侧的夹持机构内,通过转动旋转把手,使得下压板向下移动与下压板配合将钻杆的两端进行固定。将T型压力管通过管道连接件与现场的供水设备连通,水从套筒两侧的喷头喷出,工作人员推动滑动把手,使得套筒在钻杆上左右滑动,通过刷毛将钻杆上的泥土清理掉,与喷头喷出的水配合清理更加干净。清理掉的泥水掉落在本装置的下方,大颗粒的泥土被滤网盛接,泥水通过下方地面上预先挖出的排水沟排走,待滤网上泥土较多时,清理完钻杆后便取出横杆,将滤网上的泥土倾倒在其它位置,放回纵梁上后可以继续清洗其它的钻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