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微生物驯化速度的生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5720发布日期:2019-10-28 23:0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微生物驯化速度的生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的生物降解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微生物驯化速度的生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水中含氮物质的超标排放易引起自然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植物生长过快,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河道黑臭等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生活污水、垃圾渗滤液等含氮废水需经过严格脱氮处理方可排入自然水体。

目前国内大多采用传统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即A/O)工艺进行脱氮处理, 一般会包括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两个步骤,其中硝化作用是在好氧条件下,污水中的有机碳被反硝化菌所利用,进行水源的净化,可减轻其后好氧池的有机负荷,反硝化反应产生的减度可以补偿好氧池中进行硝化反应对碱度的需求。反硝化作用是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对残留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去除,提高出水水质。

这种传统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较为简单,目前使用最为广泛。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在缺氧生物滤池以及好氧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不是每次都能适应不同的污水,而污水由于来源地不同,其含有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每次都会有较大的差异,直接向生物滤池中投入来源不同的污水,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污水的环境,净化效果不稳定,甚至有可能出现生物滤池系统崩溃的情况,一旦生物滤池系统出现崩溃,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复该生物滤池系统,对污水处理厂造成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基于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提高微生物驯化速度的生化处理装置,不仅缩短了污水处理时长,还稳定了生物滤池的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微生物驯化速度的生化处理装置, 包括缺氧型生化池、好氧型生化池、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污水的流向为两条并列的支路:第一支路依次流经缺氧型生化池和好氧型生化池;第二支路依次流经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所述缺氧型培菌池内投放缺氧型微生物以及适合缺氧型微生物生长繁衍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所述好氧型培菌池内投放好氧型微生物以及适合好氧型微生物生长繁衍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缺氧营养池和好氧营养池,其中缺氧营养池与缺氧型培菌池连接,好氧营养池与好氧型培菌池连接。两种营养池内富含适合对应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入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之中,为所述缺氧型微生物和好氧型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确保其有良好的环境生长繁衍。

优选地,所述缺氧型培菌池与缺氧型生化池之间设有第一管道连接,所述好氧型培菌池与好氧型生化池之间设有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设有开关阀门。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在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中在有适合微生物生长繁衍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加入污水,让微生物逐渐适应并依赖污水,使微生物能高效地对污水进行处理,设置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能将已经适应污水的微生物通入缺氧生物滤池和好氧生物滤池中,免去了接种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好氧型生化池和好氧型培菌池内的氧气含量为:2~4mg/L。经过试验表明,好氧型微生物最适合在含氧量为2~4mg/L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在该含氧量中只要有充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提供,好氧型微生物就可以进行大量的繁衍,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的操作。

优选地,所述缺氧型生化池和缺氧型培菌池内的氧气含量为:0.1~0.3mg/L。经过试验表明,缺氧型微生物最适合在含氧量为0.1~0.3mg/L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在该含氧量中只要有充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提供,缺氧型微生物就可以进行大量的繁衍,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均设有开关阀门,用以控制污水进入缺氧型生化池和缺氧型培菌池。设置开关可以在正式进行污水处理前,先关闭第一支路的开关阀门,开启第二支路的开关阀门,向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内通入部分污水,使微生物逐渐适应该污水环境,最后开启第一支路的开关阀门,关闭第二支路的开关阀门,从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取出适应完毕的菌种接种分别接种至缺氧型生化池和好氧型生化池中。

优选地,所述缺氧型培菌池的污水容纳空间比所述缺氧型生化池的污水容纳空间小,所述好氧型培菌池的污水容纳空间比所述好氧型生化池的污水容纳空间小。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较小有利于降低培养失败的风险,降低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预先将待处理污水通入第二支路中,关闭第一支路,少量的污水与两个培菌池中预留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缺氧型微生物和好氧型微生物得以逐渐的繁衍,并且逐渐地适应需要处理的污水的环境,得到对待处理污水有良好适应性的缺氧型微生物和好氧型微生物菌种。在正式开始进行污水处理时,关闭第二支路,将待处理污水通入第一支路,从缺氧型培菌池取出部分适应该污水的缺氧型微生物接种至缺氧型生化池,从好氧型培菌池取出部分适应该污水的好氧型微生物接种至好氧型生化池,适应污水的微生物和生物滤池中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发生协同效应,对水体进行净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其实是一种预处理微生物方法,循序渐进地将微生物培养成适应各种污水环境的微生物,不受主体:缺氧型生化池和好氧型生化池反应的影响,只需要取一小部分的污水即可进行微生物培养,并且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内通入适合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营养物,也可以调整为最适合微生物繁衍环境加快繁衍速度,在生物滤池接种微生物后,适应污水的微生物和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发生协同效应,对水体进行净化,由于部分微生物已经适应了该污水环境,不需要再重新适应新的污水环境,因此缩短了生物反应时长。在缺氧型生化池和好氧型生化池发生系统崩溃时,缺氧型培菌池和好氧型培菌池内的微生物能作为一种保险措施,当生化池中微生物受到水池中各种因素冲击负荷崩溃时,培菌池释放微生物保证生化池处理的连续性,保留了菌种以防生物滤池系统崩溃,培菌池补充生化池内的微生物,使得生物滤池能尽快的重新开始工作,起到稳定生化效果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高微生物驯化速度的生化处理装置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中:

10、缺氧型生化池 20、好氧型生化池 11、缺氧型培菌池 21、好氧型培菌池

30、开关阀门 31、开关阀门 32、开关阀门 33、开关阀门

40、前处理单元 50、后处理单元 12、缺氧营养池 22、好氧营养池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高微生物驯化速度的生化处理装置,包括缺氧型生化池10、好氧型生化池20、缺氧型培菌池11和好氧型培菌池21,污水的流向分为两条支路,第一支路依次流经缺氧型生化池10和好氧型生化池20,第二支路依次流经缺氧型培菌池11和好氧型培菌池21,而缺氧型培菌池11和好氧型培菌池21污水容纳量较缺氧型生化池10和好氧型生化池20要小,方便进行试验性培养微生物,降低风险。

缺氧型生化池10和好氧型生化池20实际为曝气生物滤池(BAF)。

在污水分为两条支路之前设有一个前处理单元40,两条支路之后设有后处理单元50。污水经历该前处理单元40过后,分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污水流经第一支路的好氧型生化池20和第二支路的好氧型培菌池21过后,重新汇集至后处理单元50继续进行污水处理。

在第一支路的污水进入缺氧型生化池10之前,设有开关阀门30,在第二支路的污水进入缺氧型培菌池11之前,也设有开关阀门31。缺氧型生化池10和缺氧型培菌池11之间以第一管道连接,好氧型生化池20和好氧型培菌池21之间以第二管道连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设有开关阀门31和开关阀门32。

本实用新型缺氧型培菌池11预先投放了缺氧型微生物,好氧型培菌池21预先投放了好氧型微生物。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缺氧营养池12和好氧营养池22,其中缺氧营养池12与缺氧型培菌池11连接,好氧营养池22与好氧型培菌池21连接。两种营养池内富含适合对应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入缺氧型培菌池11和好氧型培菌池21之中,为所述缺氧型微生物和好氧型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确保其有良好的环境生长繁衍。缺氧型培菌池11和缺氧型生化池10的含氧量约为0.2mg/L,好氧型培菌池21和好氧型生化池20的含氧量约为3mg/L。

工作时,先关闭第一支路的开关阀门30,打开第二支路的开关阀门31,通入少量的污水流入缺氧型培菌池11和好氧型培菌池21,污水与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为缺氧型微生物和好氧型微生物繁衍提供条件,使上述微生物能大量繁衍。繁衍一定时间后,关闭第二支路的开关阀门31,打开第一支路的开关阀门30,污水依次进入缺氧型生化池10和好氧型生化池20。此时,打开开关阀门32和开关阀门33,缺氧型培菌池11中部分适应污水的微生物接种至缺氧型生化池10中,好氧型培菌池21中部分适应污水的微生物接种至好氧型生化池20中,适应污水的微生物与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发生协同效应,净化水体,提高净化效率。

缺氧型培菌池11和好氧型培菌池21均为独立的池,主要作用是培养出适应污水的缺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在正式将污水投入到缺氧型生化池10和好氧型生化池20时,能引用这种适应污水的微生物,提高净化效率,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微生物作为保险措施,在缺氧型生化池10和好氧型生化池20生物系统崩溃时,及时补充损失的微生物,使生物滤池尽快地重新开始工作。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开关阀门30、31、32、33均可以使用泵替代,替代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