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加热生活污水净化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7613发布日期:2019-11-08 23:35阅读:3274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加热生活污水净化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乡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加热生活污水净化槽。



背景技术:

目前,活性污泥法是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所普遍使用的技术,伴随着农村的发展,也逐步成为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主流方案之一。

然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和西部高寒地区,污水处理效果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水温的降低,活性污泥的活性逐渐下降、沉淀性变差,有机物去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极大冲击。当温度低于15℃时,常温微生物的活性将急剧下降,硝化效果明显降低;在10℃左右,部分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当温度在4℃范围内,大部分微生物进入休眠期甚至死亡,污水处理系统的硝化作用几乎停止。此外低温也为小胸虫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其过度生长将导致污泥膨胀,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结构上的缺点,提出一种太阳能加热生活污水净化槽,该净化槽能够在寒冷条件下保持有效运行。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太阳能加热生活污水净化槽,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太阳能加热生活污水净化槽,包括用于埋设在冻土层之下的净化槽,所述净化槽内设有曝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槽内还设有换热管;还包括太阳能聚热装置;所述太阳能聚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器、若干槽型曲面镜和聚热管;所述聚热管被一一对应的配置在各个槽型曲面镜的聚焦轴线处;所述聚热管、电加热器与所述换热管通过水泵和管路连通形成回路;且所述电加热器出水口连接所述换热管。

净化槽由若干隔板分割而形成有至少四个腔体,所述隔板上具有使相邻两个腔体相通的开口;所述的至少四个腔体中,至少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夹杂物去除槽、厌氧滤床槽、载体流动槽和沉淀槽;所述曝气管设于所述载体流动槽内;所述载体流动槽内还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换热管至少被配置于所述厌氧滤床槽和载体流动槽内。

净化槽内还包括消毒槽,所述沉淀槽连接所述消毒槽,所述消毒槽与所述净化槽的出水口连接。

净化槽的壳体外还设有保温层。

太阳能聚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聚热管的出水口并被配置为监测聚热管出水口水温;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电加热器的出水口并被配置为监测电加热器出水口水温。

槽型曲面镜的断面形状呈劣弧状。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工作可靠、低功耗,输出热能稳定等优点。当光线充足时,通过太阳能──热能的转化提供热源,当光线不充足时,电加热的方式提供热源,以最低功耗实现净化槽温度控制,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保证了净化槽的有效运行,由此实现高效而经济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太阳能聚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太阳能聚热管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净化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参见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加热生活污水净化槽,包括:

净化槽1

净化槽1埋设在冻土层下,具体应当根据当地地质和气候情况进行施工。净化槽1具有壳体11,壳体11外还设有保温层111,保温层111可采用常见的保温材料如玻璃棉、发泡聚氨酯等。壳体11上具有进水口112和出水口113,壳体11内由若干隔板12分割而形成有五个腔体,隔板12上具有使相邻两个腔体相通的开口,由此这五个腔体依次联通。

沿水流方向,这五个腔体依次为夹杂物去除槽13、厌氧滤床槽14、载体流动槽15、沉淀槽16和消毒槽17。以下对于上述五个腔体的功能进行简要描述:

夹杂物去除槽13

污水进入夹杂物去除槽13后,少部分的含沙等无机物由于进入夹杂物去除槽13后的流动速度减慢而首先沉淀,由于池体结构和容量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发生物理和生化反应。在污水中自身的生物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被分解并产生气体,使像粪便等固体悬浮物在不断的水解发酵膨胀上浮和下沉,包含在无机大颗粒中的有机物由于分解而会使自身质量发生变化而下沉。通过这些变化,使污水分层,含固体悬浮物最少的污水经厌氧滤床槽14 进入第二厌氧滤池。

厌氧滤床槽14

从在几乎没有溶解氧的情况下,通过附生在滤池填料中繁殖厌氧细菌,使得其中以被水解的大分子的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的有机物,为后续的接触氧化做铺垫。

载体流动槽15

主要由填料生态基及曝气管151组成。另外载体流动槽15还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在载体流动槽15中填充组合填料生态基,经曝气的污水流经净化槽生态基,使生态基表面长满生物膜,废水和生物膜中的好氧菌相接触,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氧异养菌做为营养源吸收利用,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同时水中的氨氮在亚消化菌和消化菌的作用下,被转化成亚消酸盐和消酸盐。其中一部分因为回流至前端而脱氮。

在接触氧化池中,由于生态基的作用,使得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数量更多,种类更加丰富,微生物活性更强,从而能快速、高效的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

沉淀槽16

污水经好氧曝气后,夹带部分脱落的生物膜的污水到沉淀槽16沉淀,上清液通过上端的溢流口到消毒池17。下沉的生物膜及污泥通过回流装置到达前端污泥池或夹杂物去除槽13。

消毒槽17

消毒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杀灭至病细菌和大部分病原体,加氯片的同时可去除一部分氨氮。

以上夹杂物去除槽13、厌氧滤床槽14、载体流动槽15、沉淀槽16和消毒槽17的功能和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习见技术手段,故在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不同于常见净化槽结构的是,本实施例1中净化槽内还设有换热管18,用于实现对槽内加热。换热管18为盘管换热器,隔板12上预留有供盘管换热器穿越的孔,安装完成后需进行封堵。根据各腔体用途,换热管18 至少布置于厌氧滤床槽14和载体流动槽15内,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换热管18 被配置于夹杂物去除槽13、厌氧滤床槽14和载体流动槽15。

太阳能聚热装置2

太阳能聚热装置2包括水泵21、电加热器22、若干槽型曲面镜23、聚热管24、感光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

槽型曲面镜23的断面形状呈圆弧状,其具有位于虚拟直线上的聚焦轴线;而聚热管24则被一一对应的配置在各个槽型曲面镜23聚焦轴线处,以高效地获取尽可能多的能量。而水泵21、聚热管24、电加热器22与换热管18通过管路连通形成太阳能回路。需要注意的是,聚热管24的出水口连接电加热器22 的进水口,电加热器22的出水口连接换热管18。即聚热管24送出的热水可被电加热器22继续加热后送入换热管18。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于聚热管24的出水口并被配置为监测聚热管24出水口水温;第三温度传感器设于电加热器22的出水口并被配置为监测电加热器22 出水口水温。另外,太阳能回路上还配置有用于控制其启闭的阀门。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工作可靠、低功耗,输出热能稳定等优点。当光线充足时,通过太阳能──热能的转化提供热源,当光线不充足时,电加热的方式提供热源,以最低功耗实现净化槽温度控制,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由此实现高效而经济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意图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之一,为篇幅限制,这里不能逐一列举所有实施方式,任何可以体现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实施,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