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铺地黍浮床净化水禽养殖污水的方法及使用这种方法的浮床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81345发布日期:2019-04-12 23:52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铺地黍浮床净化水禽养殖污水的方法及使用这种方法的浮床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铺地黍浮床净化水禽养殖污水的方法及使用这种方法的浮床。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河道的污染部分来自水产养殖污水的排放,现代水禽养殖多设有水禽运动场水塘和废水塘,对水资源消耗大,造成水资源浪费,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中,废水的排放一般只作简单过滤处理,废水排放不达标,不能做到循环利用。而人工浮床是目前较为合理的一种修复水体生态手段,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生长区域,由此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有效吸收废水中过剩的氮磷元素,从而降低cod,净化水质,同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供动物、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进而修复水生态系统,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

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生态浮床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得到极大完善。基于最新生态浮床研究成果来看,赵鸿哲、王炜和王立新等学者对浮床蔬菜的筛选及其对富营养水体治理效果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在植物选择与搭配方面尤为重要;宋海亮、吕锡武和李先宁等学者投放底栖动物强化水耕植物过滤法的净水效果为浮床增添了水生动物单元;而在汪祥静学者对组合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及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验证了组合生态浮床有利于净化效率的提高。

但是,现有技术的人工浮床大多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且浮床内大多为栽植穴,需要添加填充定植材料,浮床净化系统前期育苗、移植操作复杂,不利于浮床的快速建植,不能利用草本植物茎节快速无性繁殖的特点,且后期收获困难,不利于推广利用。

而且,现有浮床系统主要目标为水体净化,浮床植物需要定期收获,管理成本高,对于浮床植物的原位利用方面涉及不多。

铺地黍(panicumrepensl.)是禾本科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易生长,抗逆性强,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水域和陆地上。铺地黍根系十分发达,种植在塘边、堤岸,可起到护堤保土作用。同时,铺地黍具有耐水淹的特性,可长期生长在水淹条件下,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较大的污水净化潜力。铺地黍生长旺盛,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利用铺地黍浮床净化水禽养殖污水的方法及使用这种方法的浮床,利用铺地黍浮床系统净化水禽养殖废水并通过水禽采食铺地黍,进行浮床植物的原位利用。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铺地黍浮床净化水禽养殖污水的方法,将铺地黍扦插苗种植于浮床上,将所述浮床安置在废水池内,通过铺地黍的生长过程及根系附着微生物作用对废水净化;待铺地黍在所述废水池中成长到一定程度,将所述浮床迁移至水禽运动水域,供水禽采食,且铺地黍净化所述水禽运动水域;所述浮床迁移至所述水禽运动水域的同时,在所述废水池内建植另一扦插种植铺地黍的浮床;待铺地黍在所述废水池中也成长到一定程度,将所述废水池中浮床和所述水禽运动水域的浮床进行轮换,以此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本发明的利用铺地黍浮床净化水禽养殖污水的方法,能有效达到净化水质、充分利用浮床植物的目的,以废水池的浮床的铺地黍是否已经生长成熟为节点,对废水池和水禽运动水域的两者的浮床进行来回转移,使得废水池获得持久的净化效果,利用水禽采食浮床植物,达到浮床植物原位利用的目的,减少浮床植物收获环节,降低浮床管理成本,避免浮床植物造成二次污染。同时铺地黍对水禽运动水域进行净化,减慢水质恶化,减少换水频次。

本发明采用的浮床植物为铺地黍,具有耐水淹、生长快、耐刈割、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利用铺地黍作为浮床植物,生长迅速,抗逆性好,根系发达,能够在污染水体中正常生长,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去除污染水体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降低废水池的污染物浓度,实现达标排放。而且铺地黍具有饲用价值,能够被水禽采食利用。通过水禽采食利用,达到浮床植物的原位利用。利用铺地黍茎节无性繁殖建植浮床,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便于推广应用。

进一步,所述浮床包括至少一个浮床单元,所述浮床单元包括由pvc管和弯头搭建而成的主体框架和铺设在所述主体框架内的聚乙烯网,铺地黍插植于所述聚乙烯网上。本发明的浮床采用聚乙烯网为植物载体,适用于纤细草本浮床植物,即适用于铺地黍等草本植物,铺地黍直接扦插,固定于聚乙烯网网孔中,不用其他固定填充材料,浮床植物栽植便捷快速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除,可移动性好,且栽植方便,成本低廉。

具体地,所述聚乙烯网的网孔直径为2mm。从而确保铺地黍茎杆固定于其上。

具体地,所述弯头为pvc制成的。优选地,所述pvc管的直径为5cm。本发明的浮床,框架采用pvc管材制作,材料轻质耐用,抗氧化,抗冲强度高。植物载体采用聚乙烯网,化学性能极其稳定,并具有耐氧化、耐腐蚀、不易老化等性能。pvc管和聚乙烯网两种材料的组合构成浮床单元,能有效提高浮床单元的抗腐蚀、抗撞压、抗老化等性能,使用寿命高达5年以上。而且,pvc管和聚乙烯网都为常用的建筑施工材料,成本低廉。可以根据水面大小,利用扎带连接浮床单元以形成不同面积及形状的浮床,提高本发明浮床的适用性。

优选地,所述主体框架的边长为50cm×60cm。

具体地,所述浮床包括多个所述浮床单元,多个浮床单元相互之间通过扎带绑定相互的所述主体框架而连接组成所述浮床,或者,多个浮床单元相互独立不相互连接,散开分布。

具体地,所述铺地黍的种植方法,为取铺地黍成熟枝条茎杆切成具有2-3个节的小段,将裁剪后的铺地黍茎节插植于所述浮床单元的聚乙烯网上,每个浮床单元栽植所述铺地黍茎节为20-30根;确保每根铺地黍茎节的底端一节于所述聚乙烯网下浸没水中,每根铺地黍茎节的顶端一节于聚乙烯浮网上露出水面。本发明的铺地黍茎节直接固定于浮床的聚乙烯网孔中,无需花盆及其他固定材料,方便快捷,节省材料。

具体地,在利用铺地黍净化废水池水体的过程中,通过陆基木桩套绳牵引将所述浮床固定布设在所述废水池的水面;待所述废水池中的铺地黍株高40cm以上时,利用牵引绳将所述浮床沿排水沟渠牵引至所述水禽运动水域,并固定。

具体地,待所述废水池布置的浮床的铺地黍达到株高40cm以上时,可供水禽利用,此时转移所述浮床至水禽运动水域,浮床的铺地黍供水禽采食,同时浮床的铺地黍净化水禽运动水域。从而减少水禽运动水域的换水次数,节约水资源,并且减少青鲜饲草投喂量,降低养殖成本。利用水禽采食植物,原位利用,避免了人工收获,有效降低了浮床管理成本。

具体地,待所述废水池布置的浮床的铺地黍达到株高40cm以上时,将所述水禽运动水域的浮床转移回到所述废水池,同时检查所述浮床上的铺地黍的生长状况,剔除死亡、染病植株,并补充健康枝条。本发明的铺地黍吸收利用废水池水体氮磷等营养,快速生长,同时净化废水池的水体,净化后的水体待达到排放标准可排放或循环利用,待铺地黍生长恢复后再转移至水禽运动水域利用,依此循环,达到浮床植物-水体净化-水禽采食的循环利用效果。

优选地,为保证废水塘水体光照及水体氧气量,促进污水净化,在所述废水池内铺设的浮床的面积为所述废水池的水面面积的40%~60%,在所述水禽运动水域内铺设的浮床的面积为所述水禽运动水域的水面面积的20%~40%。

具体地,所述废水池的浮床和所述水禽运动水域的浮床均由多个浮床单元构成,所述多个浮床单元相互之间不连接,处于散开分布,或是所述多个浮床单元相互之间利用扎带连成片状或连成条状,面积形状以利于转移和水禽采食植物为宜。优选地,迁移至所述水禽运动水域的浮床单元为散开分布,以利于水禽采食和不影响水禽活动为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浮床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浮床单元连接形成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pvc管;2-聚乙烯网;3-第一尼龙扎带;4-pvc弯头;5-第二尼龙扎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实施例1的浮床,包括四个浮床单元,每个浮床单元包括主体框架和聚乙烯网2。其中,主体框架包括四根pvc管1和四个pvc弯头4,pvc管1和pvc弯头4围设成一方形框体,主体框架的边长为50cm×60cm。主体框架的中空内部铺设聚乙烯网2,聚乙烯网2通过第一尼龙扎带3固定在主体框架的内部。聚乙烯网2的网孔直径为2mm。铺地黍插植于所述聚乙烯网2上。

通过将左右相邻的两个浮床单元的主体框架用第二尼龙扎带5绑定,四个浮床单元连接成条状。

本实施例1优选地,pvc管1的直径为5c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1计算主体框架的边长,是计算同一主体框架中,相对两侧的pvc管侧壁的外沿之间的最大距离,即,主体框架的边长已经包括pvc管的直径。

本实施例的浮床采用聚乙烯网为植物载体,适用于纤细草本浮床植物,即适用于铺地黍等草本植物,铺地黍直接扦插,固定于聚乙烯网网孔中,不用其他固定填充材料,浮床植物栽植便捷快速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除,可移动性好,且栽植方便,成本低廉。而且,实施例1的浮床,框架采用pvc管材制作,材料轻质耐用,抗氧化,抗冲强度高。植物载体采用聚乙烯网,化学性能极其稳定,并具有耐氧化、耐腐蚀、不易老化等性能。pvc管和聚乙烯网两种材料的组合构成浮床单元,能有效提高浮床单元的抗腐蚀、抗撞压、抗老化等性能,使用寿命高达5年以上。而且,pvc管和聚乙烯网都为常用的建筑施工材料,成本低廉。可以根据水面大小,利用扎带连接浮床单元以形成不同面积及形状的浮床,提高本发明浮床的适用性。

实施例2

以广东某鹅场为例:该鹅场有鹅舍三栋,每栋面积250平米,每栋饲养600只,配鹅运动场水塘3个,即水禽运动水域,每个面积500㎡;废水塘一个,即废水池,面积1000㎡。

本实施例2实施过程,其步骤为:

1、铺地黍育苗繁殖,首先利用塘边土地通过扦插繁殖来繁育铺地黍,正常养护管理,待铺地黍株高70-90cm时,剪取铺地黍枝条,作为铺地黍浮床单元建植材料;

2、铺地黍的浮床建植:本实施例2取用实施例1的浮床,将铺地黍茎杆切成具2-3个节的小段插植于浮床的聚乙烯2的网孔中,每浮床单元栽植铺地黍茎节20-30根;确保每根铺地黍茎节的底端一节于所述聚乙烯网2下浸没水中,每根铺地黍茎节的顶端一节于聚乙烯浮网2上露出水面;

3、铺地黍浮床系统运行:在废水塘中建植浮床,浮床的总铺设面积为600㎡,分为30个20㎡的浮床,利用陆基木桩套绳牵引固定,均匀分布在废水塘的水面;铺地黍在废水塘旺盛生长,同时对废水塘的水体进行净化,待铺地黍株高达40cm时,利用牵引绳将所有浮床通过排水渠或人工转移到3个运动场水塘,重新对浮床单元进行组合以适应水禽采食和不同水塘地形,每个运动场水塘铺设浮床面积为200㎡,运动场水塘上的浮床植物铺地黍供鹅采食,同时净化水质,延缓水质恶化速度;

4、与步骤3同步地,在原来的废水塘新建一个600㎡的浮床,建植方法同步骤1和步骤2;待废水塘新建的浮床的铺地黍旺盛生长到达株高40cm时与运动场水塘的浮床进行轮换,从废水塘迁移至运动场水塘的浮床,为水禽提供新鲜的饲料,同时继续净化运动场水塘的水质;从运动场水塘迁移回到废水塘的浮床,大部分叶片被水禽啄食,在废水池中净化污水,并生长恢复,等待下一轮轮换,如此,废水塘和运动场水塘浮床系统可以形成循环,保证各水塘均有浮床植物净化水质,浮床植物供水禽采食。

效果评价

通过实施例2的实施,有效改善废水塘和运动场水塘的水质,实验表明:

废水塘在建立铺地黍的浮床20天后,氨氮(nh4-n)含量降低75.2%,全磷(tp)含量降低了72.6%,生化需氧量(bod5)降低了57.6%,化学需氧量(cod)降低了48.5%。各项指标都达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

运动场水塘设置铺地黍的浮床20天后,氨氮(nh4-n)含量降低81.3%,全磷(tp)含量降低了78.5%,生化需氧量(bod5)降低了62.5%,化学需氧量(cod)降低了54.3%,有效减缓运动场水塘水质降低,运动场水塘换水频率从每月一次降低到45天一次,减少运动场水塘换水次数1/3,有效节约用水。

浮床的铺地黍供水禽采食,可代替部分青鲜饲草,减少青鲜饲草投喂数量,降低养殖成本。浮床系统可连续使用5年以上,浮床植物可以轮换供水禽采食,减少收获环节,降低浮床管理成本。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