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人工循环水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6938发布日期:2020-01-31 14:16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人工循环水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人工循环水圈。



背景技术: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随着国内对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范围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流经城市、县城和乡镇的河流和人造河流,也开始纳入治理范围。这些河流的周围环境单一,生态成分较少,因此普遍存在承受能力弱的问题,尤其是人造河流,因为水流缓慢,很容易出现水体发暗、发臭和藻类滋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人工循环水圈,该河道生态治理的人工循环水圈能够加快河道内营养物质的降解,提高河道内的水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人工循环水圈,包括第一箱体和设在第一箱体顶面上的第二箱体;

所述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连通,所述第一箱体的后侧面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后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箱体前侧面与其后侧面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箱体前侧面与其后侧面之间的直线距离;

所述第二箱体的后侧面上均布有孔;

所述第一箱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一格栅,所述第二箱体的顶面上设有第二格栅;

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面上可拆卸连接有卸料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连续并且均匀的安装在河道两边,然后定期将河底的污泥放入到第一箱体内进行厌氧处理,该过程中污泥中的有机质被降解,降解完成后打开卸料板,使其重新返回到河道内部。第一箱体能够给无氧处理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在循环处理的过程中不断对河道内的污泥进行处理,这样既能够保持河道的干净,还避免了传统的人工清运或者直接将污泥在河道两边翻晒等费事费力的处理方式,处理费用更低,并且不会出现异味等污染环境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上种植有用于净化水体和污泥的植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上的植物能够吸收污泥内的营养,既能够加快污泥的处理速度,还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格栅上的植物为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菹草和轮藻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格栅上的植物为荷花、芦苇、水葱和蒲草中的一种或几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在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上种植植物的类型,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菹草和轮藻等在水中成长,能够适应水面的高度变化,即使被水浸没也不会死亡,荷花、芦苇、水葱和蒲草等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净化污泥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提醒作用,避免行人过于靠近河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格栅的数量为两块以上,两块以上所述第一格栅堆叠放置;

两块以上所述第一格栅上的孔径自上而下顺序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格栅上植物的根系能够缠绕在第一格栅上,在污泥循环流动的过程中,第一格栅上植物不会随污泥流入到第一箱体内,稳定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格栅的数量为两块以上,两块以上所述第二格栅堆叠放置;

两块以上所述第二格栅上的孔径自上而下顺序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格栅上植物的根系能够缠绕在第二格栅上,避免污泥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对其根系造成影响甚至将其冲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一箱体的后侧面上的种植管,所述种植管的另一端上设有密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在无无氧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种植管向污泥内部注入菌液,加快污泥的处理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面的四个角上均设有一个套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能够直接套到埋在河道内的水泥柱上,这样能够实现快速装拆,不需要额外的固定零件,更换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箱体的后侧面上设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设有岩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岩棉能够起到阻挡作用,避免第二箱体后侧面上的土流入到其内部,避免河道被侵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材质均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密度低,强度高,耐腐蚀,使用寿命长,能够长时间的浸泡在水中,更加符合使用环境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均匀的安装在河道两边,然后定期将河底的淤泥放入到第一箱体内进行厌氧处理,该过程中污泥中的有机质被降解,降解完成后打开卸料板,使其重新返回到河道内部。第一箱体能够给无氧处理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在循环处理的过程中不断对河道内的污泥进行处理,这样既能够保持河道的干净,还避免了传统的人工清运或者直接将污泥在河道两边翻晒等费事费力的处理方式,处理费用更低,并且不会出现异味。

2.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顶面上都种植了植物,这样既能够加快污泥的处理速度,还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能够起到提醒作用,避免行人过于靠近河道。

3.对污泥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种植管向第一箱体内注入合适的菌液,这样能够加快污泥的处理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箱体的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箱体;12、第二箱体;13、第一格栅;14、第二格栅;15、卸料板;21、种植管;22、密封盖;3、套管;41、固定框;42、岩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人工循环水圈,主体部分为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第二箱体12固定在第一箱体11的顶面上。第二箱体12和第一箱体11的宽度相等,但是长度小于第一箱体11的长度,并且其后侧面和第一箱体11的后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连接的部分相通。也就是第一箱体11内的水可以自由流动第二箱体12内。此处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的后侧面都是其靠近河岸的一侧。

第二箱体12的后侧面上均有孔,并且其背面上设有一个固定框41,固定框内填充有岩棉42,岩棉42能够起到密封作用,避免河岸上的泥土等通过孔进入到第二箱体12内。同时岩棉42还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可以提高第二箱体12内的氧气含量,从而提高第二箱体12的透气性。

第一箱体11的顶面上顺序放有多块第一格栅13,每一块第一格栅13上的孔径都不同,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孔径逐渐减小。第二箱体12的顶面上同样顺序放有多块第二格栅14,每一块第二格栅14的孔径都不同,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孔径逐渐减小。

第一格栅13上种植有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菹草和轮藻中的一种或几种用于净化水体和污泥的植物,第二格栅14上种植有荷花、芦苇、水葱和蒲草中的一种或几种用于净化水体和污泥的植物。

第一箱体11的后侧面上固定有一根种植管21,种植管21的另一端上螺纹连接有一个密封盖22,使用时,打开密封盖22,将菌液注入到第一箱体11内,注入完成后将密封盖22拧回。第一箱体11底面的中间部分上螺栓连接有一块卸料板15,污泥处理完成后,将卸料板15拆下,清理第一箱体11内的污泥,清理干净后装回。第一箱体11的底面的四个角上均设有一个套管3,安装时将其直接套在河道内的水泥柱上。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优先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作,这种材料的密度低,重量轻,耐腐蚀,能够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使用寿命在五十年左右。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安装时,需要根据图纸在河道内打入水泥桩,然后顺序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河道内,安装时,吊车将本实用吊起,移动到水泥桩的正上方后缓慢下放,将第一箱体11底面上的套管3套到水泥桩上。

然后挖取河道内的污泥,将其倒到第一格栅13和第二格栅14上,污泥通过第一格栅13和第二格栅14上的孔流入到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内。流满后,将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菹草和轮藻等种植在第一格栅13上,荷花、芦苇、水葱和蒲草等种植在第二格栅14上。此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格栅13应当位于水面的下方,第二格栅14应当位于水面和空气的交界处,即第二格栅14正好被水浸没。

然后等待第一格栅13和第二格栅14上的植物长出根系后在进行污泥的更换,该步骤的等待时间较长,主要是让植物的根系足够发达,避免在更换污泥时植物大量死亡。

开始进行污泥处理时打开种植管21上的密封盖22,然后将菌液倒入到种植管21内,菌液内主要是进行厌氧处理的细菌和微生物,能够加快污泥的处理速度。

等待1-2个月后,污泥的降解完成,工作人员进入水中,打开第一箱体11底面上的卸料板15,使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内的污泥缓慢流出,同时挖取河道中间部分的污泥,从新倒入到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内。该过程循环进行,每一次更换的污泥控制在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内污泥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