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9595发布日期:2020-05-22 21:28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水净化属于污水处理领域,为使废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废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的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微颗粒悬浮物,在进行排放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去除,传统的做法是向废水池中投入活性炭来吸附微颗粒悬浮物,由于废水池中的水体不流动,微颗粒悬浮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活性炭吸附,同时,活性炭吸附也只能去除大部分微颗粒悬浮物,并不能最大程度的净化废水微颗粒,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一种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包括净化池,所述净化池顶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输出端与净化池内部设置的转动杆连接,并且转动杆表面固定连接有放置框,所述放置框内部盛放有活性炭包,且放置框表面开设有透水孔,所述净化池底面通过连通管贯通连接有渗透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渗透器包括顶盖、外筒、内框、渗水孔和反渗透膜,且外筒顶面螺纹连接有顶盖,并顶盖底面固定连接有内框,所述内框外表壁开设有渗水孔,且内框外表面固定包裹有反渗透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净化池顶面一侧表壁贯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顶盖顶面贯穿连接有输液管,且输液管伸入内框内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连通管表面贯通连接有输送泵,且连通管表面还贯通连接有开关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顶盖和外筒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由橡胶材质制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电机和输送泵输入端与开关输出端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电机、转动杆、放置框和活性炭包,电机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放置框转动,放置框内部盛放有活性炭包,在放置框转动时,放置框搅动净化池内部的废水,废水穿过透水孔与活性炭包中的活性炭接触,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被活性炭包中的活性炭吸附,从而去除微颗粒悬浮物,放置框搅拌废水,加速废水了废水与活性炭的接触,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从而提高了微颗粒悬浮物的去除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渗透器,渗透器顶部螺纹连接有顶盖,且顶盖底面固定连接有内框,内框表面固定连接有反渗透膜,经过净化后的废水进入外筒中,随着液面的不断升高,废水渗透反渗透膜,并经过渗水孔进入内框内部,废水中的微颗粒被拦截在反渗透膜外侧,进一步净化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使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彻底被清除干净,同时,拧开顶盖即可取出内框,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更换反渗透膜,相对于传统的反渗透装置,本装置更换反渗透膜更加简单快捷,减少了设备维护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置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渗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渗透器的a-a剖视图。

图例说明:

1、净化池;2、转动杆;3、电机;4、活性炭包;5、放置框;6、连通管;7、输送泵;8、渗透器;81、顶盖;82、外筒;83、内框;84、渗水孔;85、反渗透膜;9、透水孔;10、输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参照图1-2,废水微颗粒悬浮物净化装置,包括净化池1,净化池1顶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电机3,电机3为常用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且电机3输出端与净化池1内部设置的转动杆2连接,转动杆2位于净化池1竖向中心线位置,且转动杆2底面与净化池1底面之间的距离小于5cm,并且转动杆2表面固定连接有放置框5,放置框5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放置框5等角度分布于转动杆2表面,并且放置框5高度略小于转动杆2长度,放置框5内部盛放有活性炭包4,活性炭包4中包裹有活性炭,且放置框5表面开设有透水孔9,净化池1底面通过连通管6贯通连接有渗透器8,电机3带动转动杆2转动,转动杆2带动放置框5转动,放置框5内部盛放有活性炭包4,在放置框5转动时,放置框5搅动净化池1内部的废水,废水穿过透水孔9与活性炭包4中的活性炭接触,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被活性炭包4中的活性炭吸附,从而去除微颗粒悬浮物,放置框5搅拌废水,加速废水了废水与活性炭的接触,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从而提高了微颗粒悬浮物的去除效率。

实施例二:参照图1和图3-4,渗透器8包括顶盖81、外筒82、内框83、渗水孔84和反渗透膜85,且外筒82顶面螺纹连接有顶盖81,顶盖81和外筒82之间可转动打开,结构类似于矿泉水瓶和瓶盖,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并顶盖81底面固定连接有内框83,内框83为圆筒形结构,内框83外表壁开设有渗水孔84,渗水孔84均匀开设有多个,且内框83外表面固定包裹有反渗透膜85,反渗透膜85面积略大于内框83表面积,连通管6贯穿外筒82并伸入外筒82内部,经过净化后的废水进入外筒82中,随着液面的不断升高,废水渗透反渗透膜85,并经过渗水孔84进入内框83内部,废水中的微颗粒被拦截在反渗透膜85外侧,进一步净化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使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彻底被清除干净,同时,拧开顶盖81即可取出内框83,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更换反渗透膜85,相对于传统的反渗透装置,本装置更换反渗透膜85更加简单快捷,减少了设备维护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例三:参照图1和图3,净化池1顶面一侧表壁贯通连接有进水管,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净化池1中,顶盖81顶面贯穿连接有输液管10,且输液管10伸入内框83内部,并且输液管10另一端与排放装置贯通连接。

实施例四:参照图1,连通管6表面贯通连接有输送泵7,且连通管6表面还贯通连接有开关阀,输送泵7输送净化池1中的经过初步净化后的废水,同时增加废水在渗透器8中的水压,帮助废水快速完成渗透。

实施例五:参照图3,顶盖81和外筒8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粘贴于顶盖81内顶面,为圆环形结构,且密封圈内径与外筒82内径相同,且密封圈由橡胶材质制成,拧紧顶盖81后,密封圈变形,填补顶盖81和外筒82之间的缝隙,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漏液。

实施例六:参照图1,电机3和输送泵7输入端与开关输出端电性连接,开关控制电机3和输送泵7开启,当进行初步净化时,开关控制电机3启动,关闭开关阀,废水在净化池1中净化,当初步净化完成后,打开开关阀,通过开关控制输送泵7启动,将初步净化后的废水输向渗透器8,因结构较为常见,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本装置移动至合适位置,为本装置接通电源,通过进水管接通废水水源,为输液管10接通排放装置,将废水排入净化池1中,电机3带动转动杆2转动,转动杆2带动放置框5转动,放置框5内部盛放有活性炭包4,在放置框5转动时,放置框5搅动净化池1内部的废水,废水穿过透水孔9与活性炭包4中的活性炭接触,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被活性炭包4中的活性炭吸附,从而去除微颗粒悬浮物,放置框5搅拌废水,加速废水了废水与活性炭的接触,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从而提高了微颗粒悬浮物的去除效率,打开开关阀,启动输送泵7,经过净化后的废水进入外筒82中,随着液面的不断升高,废水渗透反渗透膜85,并经过渗水孔84进入内框83内部,废水中的微颗粒被拦截在反渗透膜85外侧,进一步净化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使废水中的微颗粒悬浮物彻底被清除干净,同时,拧开顶盖81即可取出内框83,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更换反渗透膜85,相对于传统的反渗透装置,本装置更换反渗透膜85更加简单快捷,减少了设备维护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