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厌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8889发布日期:2020-05-08 13:4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厌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组合式厌氧装置。



背景技术:

厌氧消化技术是一种混和多种细菌的发酵技术,其对有机物的转化作用主要由水解产酸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协同完成。水解产酸菌群产生挥发性有机酸,可引起反应液ph降低;产氢产乙酸菌群将有机酸转化为乙酸,可引起反应液ph继续降低;产甲烷菌群将乙酸转化为甲烷,则能逆转反应液ph不断降低的态势,制止反应系统酸化。

但是由于3个厌氧消化菌群的生长的最适条件差异很大,所以各生物反应之间的平衡十分脆弱,致使厌氧消化过程的不稳定,长期困拢厌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厌氧消化过程分开在不同反应器中进行,以实现产酸反应与产气反应之间配置,则产酸段需加碱中和,产气段又需加酸调节,操作相对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组合式厌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组合式厌氧装置,包括池体和进水口;进水口设置在池体的左侧底部,池体的内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左侧的水解酸化池和右侧的产甲烷池,水解酸化池的内部设置有滤料区,滤料区的顶部连通有竖直的填料口,通过填料口向滤料区的内部添加滤料,通过进水口向水解酸化池中输水,然后进入到滤料区中,滤料区上的滤料负载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酸化降解。滤料区的最右侧连通有连接口,连接口的末端连通到产甲烷池上。通过水解酸化池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酸化讲解,并且过滤掉较大的杂质。所述产甲烷池的底部设置为反应区,反应区中含有大量的厌氧微生物,进入到反应区中的废水与厌氧微生物充分的接触,产生强烈的生化反应,有机物主要在这里被厌氧菌分解成为沼气,产生大量的微小甲烷气泡。

反应区的内顶部设置有集气罩,集气罩顶部开设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三相分离器的右侧上部开设有出水口,三相分离器的内中部设置有沉淀区,沉淀区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回流缝,反应区中产生的微小的甲烷气泡向上升起,在升起的过程中,逐渐汇聚增大并携带污泥、水一起上升到沉淀区的位置,然后气体首先被分离后进入到集气罩中,由出气口排出;经气体分离后的泥水混合液进人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澄清后的废水由出水口排出反应器,沉淀下来的厌氧污泥靠重力作用由回流缝返回到反应区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滤料区的右侧设置有斜板,通过斜板便于废水向后序流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斜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竖直的滤板,滤板的设置用于过滤水中的淤泥,防止较大的淤泥杂质向后流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集气罩设置为弧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气口的顶端设置有气体检测装置,气体检测装置的设置用于检测出气口中排出的气体是否符合排放标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滤料负载有大量的微生物,可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酸化降解,有效实现各优势菌群的分离,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率,通过设置三相分离器,可有效实现泥水和气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组合式厌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组合式厌氧装置中三相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组合式厌氧装置中水解酸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池体10,进水口11,出水口12,填料口13,产甲烷池14,反应区15,三相分离器16,沉淀区17,出气口18,滤料区19,斜板20,滤板21,连接口22,水解酸化池23,集气罩24,回流缝25,气体检测装置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3,组合式厌氧装置,包括池体10和进水口11;进水口11设置在池体10的左侧底部,池体10的内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左侧的水解酸化池23和右侧的产甲烷池14,水解酸化池23的内部设置有滤料区19,滤料区19的顶部连通有竖直的填料口13,通过填料口13向滤料区19的内部添加滤料,通过进水口11向水解酸化池23中输水,然后进入到滤料区19中,滤料区19上的滤料负载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酸化降解。所述滤料区19的右侧设置有斜板20,通过斜板20便于废水向后序流动,斜板20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竖直的滤板21,滤板21的设置用于过滤水中的淤泥,防止较大的淤泥杂质向后流动。滤料区19的最右侧连通有连接口22,连接口22的末端连通到产甲烷池14上。通过水解酸化池23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酸化讲解,并且过滤掉较大的杂质。所述产甲烷池14的底部设置为反应区15,反应区15中含有大量的厌氧微生物,进入到反应区15中的废水与厌氧微生物充分的接触,产生强烈的生化反应,有机物主要在这里被厌氧菌分解成为沼气,产生大量的微小甲烷气泡。

所述反应区15的内顶部设置有集气罩24,集气罩24设置为弧形结构,集气罩24顶部开设有三相分离器16,三相分离器16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18,三相分离器16的右侧上部开设有出水口12,三相分离器16的内中部设置有沉淀区17,沉淀区17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回流缝25,反应区15中产生的微小的甲烷气泡向上升起,在升起的过程中,逐渐汇聚增大并携带污泥、水一起上升到沉淀区17的位置,然后气体首先被分离后进入到集气罩24中,由出气口18排出;经气体分离后的泥水混合液进人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澄清后的废水由出水口12排出反应器,沉淀下来的厌氧污泥靠重力作用由回流缝25返回到反应区15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进水口11将废水输入到水解酸化池23中,然后进入到滤料区19中,滤料区19上的滤料负载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酸化降解,然后降解后的废水进入到反应区15中,进入到反应区15中的废水与厌氧微生物充分的接触,产生强烈的生化反应,有机物主要在这里被厌氧菌分解成为沼气,产生大量的微小甲烷气泡,反应区15中产生的微小的甲烷气泡向上升起,在升起的过程中,逐渐汇聚增大并携带污泥、水一起上升到沉淀区17的位置,然后气体首先被分离后进入到集气罩24中,由出气口18排出;经气体分离后的泥水混合液进人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澄清后的废水由出水口12排出反应器,沉淀下来的厌氧污泥靠重力作用由回流缝25返回到反应区15中。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出气口18的顶端设置有气体检测装置26,气体检测装置26的设置用于检测出气口18中排出的气体是否符合排放标准。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组合式厌氧装置,包括池体(10)和进水口(11);进水口(11)设置在池体(10)的左侧底部,其特征在于,池体(10)的内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左侧的水解酸化池(23)和右侧的产甲烷池(14),水解酸化池(23)的内部设置有滤料区(19),滤料区(19)的顶部连通有竖直的填料口(13),滤料区(19)上的滤料负载有大量的微生物,滤料区(19)的最右侧连通有连接口(22),连接口(22)的末端连通到产甲烷池(14)上,产甲烷池(14)的底部设置为反应区(15),反应区(15)中含有大量的厌氧微生物,反应区(15)的内顶部设置有集气罩(24),集气罩(24)顶部开设有三相分离器(16),三相分离器(16)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18),三相分离器(16)的右侧上部开设有出水口(12),三相分离器(16)的内中部设置有沉淀区(17),沉淀区(17)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回流缝(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滤料区(19)的右侧设置有斜板(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斜板(20)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竖直的滤板(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气罩(24)设置为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组合式厌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气口(18)的顶端设置有气体检测装置(2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组合式厌氧装置,包括池体和进水口;进水口设置在池体的左侧底部,池体的内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左侧的水解酸化池和右侧的产甲烷池,水解酸化池的内部设置有滤料区,滤料区的顶部连通有竖直的填料口,滤料区上的滤料负载有大量的微生物,滤料区的最右侧连通有连接口,连接口的末端连通到产甲烷池上,产甲烷池的底部设置为反应区,反应区中含有大量的厌氧微生物,反应区的内顶部设置有集气罩,集气罩顶部开设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的顶部开设有出气口,三相分离器的右侧上部开设有出水口,三相分离器的内中部设置有沉淀区,沉淀区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回流缝。

技术研发人员:彭龙飞;洪祖喜;韩涛;王晨晨;吴灏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2
技术公布日:2020.05.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