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矿库湿堆运行期浮盖半封闭防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1806发布日期:2020-05-12 17:17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矿库湿堆运行期浮盖半封闭防渗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矿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尾矿库湿堆运行期浮盖半封闭防渗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大。在全国矿产资源急速开采情况下,各类采矿类生产企业在经过采选、浮选、冶炼等阶段产生大量尾矿渣液,而处置这些尾矿渣液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修建尾矿库。

目前国内设计的尾矿库均采用底部防渗+封场防渗的方式进行建设,即建设期完成尾矿库的场底防渗,直至尾矿库堆满库容(达到服务年限)后,再进行封场防渗。于是在运行期内,湿式堆场的尾矿库基本不会采取任何环保防渗措施,直接将尾矿裸露在外,直接接触空气及大气降水,在暴雨条件下,库内也将淤积大量雨水,最终形成重金属渗滤液排出。

国内尾矿库运行期的大部分尾矿库均采取露天堆存的方式进行运营,大量重金属尾矿渣液在企业生产后,输送至尾矿库进行堆存。现行尾矿库基本没有采取顶部防渗措施(湿堆场稳定输送,不适宜临时防渗)。而这种露天堆存的运行方式,存在以下缺点:重金属污染源裸露在地表面,直接接触空气及大气降水,产生大量渗滤液及废气,对周边环境具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风险。

为了克服现有尾矿库(湿式堆场)无法对运行期的尾矿表面隔绝污染物的现状,提供一种尾矿库用浮盖防渗系统,能在修建尾矿库前期就预留防渗空间,将湿体尾矿渣经过管道直接排入防渗系统中,隔绝了污染物与介质的直接接触,保障了运行期内尾矿库的生态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矿库用浮盖防渗系统,能在修建尾矿库前期就预留防渗空间,将湿体尾矿渣经过管道直接排入防渗系统中,隔绝了污染物与介质的直接接触,保障了运行期内尾矿库的生态安全。通过利用防渗膜、漂浮系统、导气网以及重力压管构建一个柔性的浮盖防渗系统,由此在运行期内起到保护周边环境,起到防止泄漏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尾矿库湿堆运行期浮盖半封闭防渗系统,包括尾矿池,所述尾矿池的边岸开设有锚固沟,所述尾矿池底部铺设有防渗膜一,所述防渗膜一上方设置有防渗膜二,所述防渗膜二与所述防渗膜一边缘均固定于锚固沟内,且所述防渗膜二上开设有进液口,所述防渗膜底部铺设有导气网,所述导气网上设置有漂浮系统,所述漂浮系统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导气网上的漂浮物和设置于所述导气网中部的支撑气囊,所述防渗膜二上方铺设有多根重力压管,所述重力压管内灌装有增重材料。

优选地,所述锚固沟内填充黏土,所述防渗膜二和防渗膜二边缘均埋设固定于锚固沟内。

优选地,所述锚固沟内还埋设有混凝土墩,所述混凝土墩竖直插有栏杆。

优选地,所述支撑气囊呈长条状,所述支撑气囊纵向设置于导气网中部,且所述支撑气囊两端通过链条固定于锚固沟内。

优选地,所述导气网包括导气主管和导气支管,所述导气主管围成圈设置于所述防渗膜二边缘,所述导气支管呈网状分布于导气主管围成的圈内,且所述导气支管与所述导气主管连通,所述导气主管通过连接有排气泵。

优选地,所述导气主管和导气支管均贴附于所述防渗膜二底部。

优选地,所述导气支管上开设有细孔。

优选地,所述增重材料为砂砾。

优选地,所述尾矿池底部埋设有渗漏检测管以及

地下水倒排管。

优选地,所述尾矿池边岸上一处开设有检测井,所述渗漏检测管和地下水倒排管均与所述检测井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防渗膜以及支撑气囊组成构建一个柔性的浮盖防渗系统,由此在运行期内起到保护周边环境,起到防止泄漏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渗膜二下方布置导气网,实现对尾矿池的渣液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时导出进行集中处理,防止直接泄漏至大气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c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气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气囊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尾矿池,2、防渗膜一,3、防渗膜二,4、锚固沟,5、导气主管,6、导气支管,7、重力压管,8、排气管道,9、支撑气囊,10、漂浮物,11、检测井,12、渗漏检测管,13、地下水倒排管,14、链条,15、三通连接件,16、四通连接件,17、混凝土墩,18、栏杆,19、黏土、20、渣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6所示的一种尾矿库湿堆运行期浮盖半封闭防渗系统,包括尾矿池11,所述尾矿池11的边岸开设有锚固沟4,因此锚固沟4绕尾矿池11围成圈,使得防渗膜一2和防渗膜二3固定后对尾矿池11达到一个很好的密封效果,该防渗膜一2和防渗膜二3主要为ldpe膜或hdpe膜制成,ldpe膜为优选材料,ldpe土工膜是以低密度聚乙烯为基材,相对于hdpe土工膜而言具有更好的抗拉力和柔韧性,是更新一代的土工防渗材料。ldpe土工膜与土工布粘合而成的土工防渗材料其具有耐腐蚀、耐低温、质量轻、防撕裂能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造价低,质优价廉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此处,所述尾矿池11底部铺设有防渗膜一2,所述防渗膜一2上方设置有防渗膜二3,所述防渗膜二3与所述防渗膜一2边缘均固定于锚固沟4内,且所述防渗膜二3上开设有进液口,通过管道将渣液20从进液口排入防渗膜一2与防渗膜二3之间,随着排入的渣液20越来越多防渗膜二3在漂浮系统带动下跟随上浮,使得防渗膜二3始终浮于液面上,有效防止液体渗出,或者挥发散布到大气,所述防渗膜二3底部铺设有导气网,渣液20在温度环境的影响下会挥发许多的有害气体,而因防渗膜二3的存在可保证这些气体在一定程度内不会大量渗出,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导出,终会到达承受极限,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通过导气网可及时的导出渣液20挥发的气体,所述导气网上设置有漂浮系统,所述漂浮系统包括均匀分布于所述导气网上的漂浮物10和设置于所述导气网中部的支撑气囊9,所述防渗膜二3上方铺设有多根重力压管7,所述重力压管7内灌装有增重材料,通过重力压管7可将防渗膜二3始终压在液面上,避免因为其他因素导致防渗膜二3离开液面,甚至出现破损的可能,如风吹等因素,所述锚固沟4内填充黏土19,所述防渗膜二3和防渗膜二3边缘均埋设固定于锚固沟4内,

优选地,所述锚固沟4内还埋设有混凝土墩17,所述混凝土墩17竖直插有栏杆18,以防止非工作人员随意接近,避免发生危险事件

优选地,所述支撑气囊9呈长条状,所述支撑气囊9纵向设置于导气网中部,且所述支撑气囊9两端通过链条14固定于锚固沟4内,以防止支撑气囊9游走,使其始终处于导气网中部,支撑气囊9对整体起支撑作用,支撑气囊9的上浮高度高于漂浮物10,由此使得导气网中部以及防渗膜二3中部隆起,渣液20挥发的气体会逐渐集中于隆起处以便于导气网将气体排出,漂浮物10其辅助支撑的作用,使得整体均匀上浮,该漂浮物10为泡沫制成实体块或者由hdpe材料制成的密封空桶。

优选地,所述导气网包括设置于导气主管5和导气支管6,所述导气主管5围成圈设置于所述防渗膜二3边缘,所述导气支管6呈网状分布于导气主管5围成的圈内,该导气支管6为塑料制成或者其他韧较好的材料制成,就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随防渗膜二3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导气支管6通过四通连接件16相互连接组成网状,且导气支管6通过三通连接件15与导气主管5连接,由此实现对尾矿池11内的气体进行均匀排出,且所述导气支管6与所述导气主管5连通,所述导气主管5通过排气管道8连接有排气泵,排气泵将气体排出收集容器内另做他用,或者无害处理后排入大气,导气支管6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漂浮能力,且在漂浮物10以及支撑气囊9的作用下导气支管6会半漂浮于尾矿池11内,导气支管6位于液面上的部分会在抽吸泵的作用下会将渣液20挥发的气体抽出(由于导气网的面积较大,抽吸泵的抽气效果不会特别大,能够持续不断的将气体排出,且能有效避免将渣液20抽出)。

优选地,所述导气主管5和导气支管6均贴附于所述防渗膜二3底部。使得导气网随防渗膜二3一同运动,始终保证有一小部分始终处于液面上(漂浮物10和支撑气囊9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导气支管6上开设有细孔,气体从细孔流入导气网中。

优选地,所述尾矿池11底部埋设有渗漏检测管12以及地下水倒排管13,所述尾矿池11边岸上一处开设有检测井11,所述渗漏检测管12和地下水倒排管13均与所述检测井11连通,渗漏检测管12以及地下水倒排管13中的液体会流入检测井11,通过对检测井11的中液体成分的检查可实现对尾矿池11渗漏情况以及尾矿池11下方土地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尾矿池11产生污染情况在可控范围内,出现情况便于及时修复。

在本实施例一中所述增重材料为砂砾,砂砾成本低,且能提供适合的重力,可通过调节灌入重力压管7内砂砾数量来调控重力压管7提供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提供一种尾矿库用浮盖防渗系统,能在修建尾矿库前期就预留防渗空间,将湿体尾矿渣经过管道直接排入防渗系统中,隔绝了污染物与介质的直接接触,保障了运行期内尾矿库的生态安全。通过利用防渗膜、漂浮系统、导气网以及重力压管7构建一个柔性的浮盖防渗系统,由此在运行期内起到保护周边环境,起到防止泄漏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