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装置及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96826发布日期:2020-05-01 18:01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适配装置及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池及其辅助装置,具体地说,涉及适配装置及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水处理池用于将原水进行净化处理,池中包括絮凝、布水、沉淀、集水等区域,还有排泥管及排泥设备等。在沉淀区安装有沉淀装置,公布号为cn10228420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沉淀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是该沉淀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该沉淀装置在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图。

参见图1,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水流方向。沉淀装置1包括多组平行的斜板,每组斜板由上斜板11和下斜板12组成,上、下斜板11、12之间设有多个隔板13,每一个隔板13的上端边与上斜板41相交,每一个隔板13的下端边与下斜板12相交,隔板13与下斜板12的相交线17均在不同的水平面上。上、下斜板11、12以及隔板13与水平面存在夹角,隔板13将上、下斜板11、12之间隔出若干截面呈平行四边形的水流通道。其中,下斜板12上且位于每一个隔板13与下斜板12的相交线17的上方开设一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排口15。下斜板12与相邻的另一组斜板的上斜板11之间为排泥通道16,如果是靠近池体侧壁的部位,则是下斜板12与侧壁之间为排泥通道16。在排泥通道16沿水流方向的一个端面或两个端面上设置密封端板14。

参见图2,隔板13将上、下斜板11、12之间分隔出多个截面呈半封闭平行四边形的水流通道。水流经过沉淀装置中的水流通道时,悬浮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不断沉淀并沿着下斜板12以及隔板13下滑,从排口15进入排泥通道16,然后从排泥通道16进入排泥斗而排出,图2中箭头指示的方向即是沉淀物沉淀走向。由于有密封端板14的存在,排泥通道16内可以认为是没有自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水流动的静水区,沉淀物不会受到冲刷、搅动,沉淀物沉淀效果好。

然而,上述沉淀装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过流死角,一种情况是从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池断面,即过流面看,参见图3,沉淀装置1先在车间内组装为一个整体,为满足工艺安装要求,组装好的沉淀装置的宽度通常比池的横向尺寸小,应保留一个较小的间隙,但施工中间隙通常较大,即池壁18与池壁19之间的间距较大,向池内安装时,使沉淀装置靠近池壁18,而在沉淀装置1的右端与池壁19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隙区域,也称过流死角2。另一种情形是过流断面上看,沉淀装置为并联情况,沉淀装置与沉淀装置之间也形成过流死角2。絮凝物通过沉淀装置1沉淀的过程中,絮凝物会进入该死角区域自由沉降,首先,絮凝物脱离沉淀装置进入过流死角2时会受到过流通道中水流的影响,水流的流动会影响絮凝物的排出,且水流的惯性会使已进入过流死角2的絮凝物进入过流通道,造成跑矾现象;其次絮凝物在过流死角2中为自由沉降,速度一般为0.3-0.6mm/s,造成上部区域污泥浓度低,下部区域污泥浓度高的情况,易造成堵塞,影响出水水质。

此外,目前还有一种沉淀装置由多块平行设置的斜板与设置在相邻斜板之间的多块隔板构成,其工作原理与cn102284200a公开的沉淀装置大同小异,但具有结构更加简单的特点。

因此,减小过流死角区域成为提高沉淀效率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装置的适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由适配装置参与建造的水处理池。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配装置包括骨架和多片滑泥叶片,滑泥叶片包括沉淀延伸部和挡板部,从滑泥叶片的横断面看,沉淀延伸部与档板之间形成夹角,多片滑泥叶片的沉淀延伸部之间通过骨架固定连接,多片滑泥叶片的沉淀延伸部之间相互并列设置。

由以上方案可见,适配装置的沉淀延伸部可以供絮凝物下滑,挡板部可以减少水流对絮凝物的影响。

进一步的方案是多片滑泥叶片的沉淀延伸部的延伸长度相同,挡板部共平面。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多片滑泥叶片的沉淀延伸部的延伸长度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本方案通常采用逐渐增加的结构形式,以适配絮凝物在池深度方向上的分布情形,还特别适于沉淀装置邻过流死角的一面倾斜时进行适配。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骨架为连接在两片相邻滑泥叶片之间的构件。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处理池包括沉淀区,沉淀区设置有沉淀装置,沉淀装置具有斜板,沉淀装置与一个垂直池壁之间形成有过流死角。在过流死角安装有前述各方案中任一方案的适配装置。相邻斜板之间的间距与相邻沉淀延伸部之间的间距相同,斜板与沉淀延伸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沉淀延伸部远离档板部的一端与所述斜板交叠固定。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水处理池包括沉淀区,沉淀区设置有并联的沉淀装置,所述沉淀装置具有斜板,并联的沉淀装置之间形成有过流死角。在过流死角安装有前述各方案中任一方案的适配装置,至少一个沉淀装置的相邻斜板之间的间距与沉淀延伸部之间的间距相同,且该沉淀装置的斜板与沉淀延伸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沉淀延伸部远离档板部的一端与斜板交叠固定,且位于斜板之下。

由以上水处理池的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池具有能有效降低过流死角,提高出水水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一种具有上斜板和下斜板的沉淀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上述现有沉淀装置在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处理池第一实施例中沉淀装置装入池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适配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的立体图;

图5是图4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图3中沉淀装置安装适配装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a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水处理池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水处理池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各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方案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适配装置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4和图5,本例是一个与具有上斜板和下斜板的沉淀装置适配的适配装置,该适配装置3由多片滑泥叶片31和骨架32构成,滑泥叶片31的具体片数取决于其适配的沉淀装置的下斜板的片数,通常相同或少一片,图4、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五片。每片滑泥叶片31都有沉淀延伸部311和挡板部312,延伸沉淀部与挡板部之间形成夹角,多片滑泥叶片31的沉淀延伸部311之间相互平行等间距地设置,并通过2根杆件32固定连接。适配装置3的可选制造材料与其适配的沉淀装置相同,可以是金属、塑料、合金等。

适配装置第二实施例

本例与上例不同之处是滑泥叶片31的沉淀延伸部311的延伸长度不同,其自上而下的延伸长度逐渐递增,延伸长度是指自与挡板部312邻接的边到远离挡板部312的边之间的距离,即图4中最上方一片滑泥叶片31的延伸长度最短,向下每片滑泥叶片31的延伸长度逐一递增。

适配装置的其他实施例

显然,每两片滑泥叶片31之间的杆件32还可以是多根,整个适配装置的杆件32也可以不共线设置,例如杆件32与沉淀延伸部311垂直设置的方式。另外,骨架还可以采用设置在两片滑泥叶片31之间的隔片形式。另外,起连接两片相邻滑泥叶片作用的构件并不仅限于杆件32,还可以是固定连接在多个挡板部312上的连接板或连接柱。

水处理池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池与现有水处理池相同的部分以下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参照现有技术进行实施,以下仅就不同部分加以详细说明。

参见图3,沉淀装置1安装到水处理池的沉淀区后是紧靠左池壁18的,这时沉淀装置1与池壁19之间形成一个宽度较大的过流死角2。

参见图6,将本实用新型适配装置第一实施例安装在沉淀装置1邻近过流死角2的一侧,即相对图3示可减小过流死角2的宽度。

参见图7,从滑泥叶片的横断面看,沉淀延伸部311与挡板部312之间形成夹角,本例中适配装置的所有挡板312共平面。所有滑泥叶片31的沉淀延伸部311等间距平行设置,且远离挡板部312的一端与上斜板11交叠固定,上斜板11在上,沉淀延伸部311在下,这样固定的优点是絮凝物不易停滞在接缝处。安装适配装置3后,挡板部312与池壁19之间仍应保留一个适当的间隙,以确保沿沉淀延伸部311沉淀下滑的絮凝物能从该间隙下落进入排泥管。

显然,前述适配装置各实施例都可以安装在本例的水处理池内而实现实用新型目的。

水处理装置第二实施例

以下仅就本例与水处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参见图8,本例的沉淀装置由多块平行设置的斜板与设置在相邻斜板之间的多块隔板构成,图8中略去了隔板,仅示出了多块斜板。本例由于沉淀区的过流断面相对较宽,即池壁18与池壁19之间距离很大,考虑到沉淀装置的组装及运输方便,将整个沉淀装置设计成沉淀装置1a和沉淀装置1b并联安装在过流断面。安装时可以将沉淀装置1a、1b如图8示对向放置,使过流死角2形成在两者之间,这种情形下,一对适配装置3分别固定安装在沉淀装置1a和沉淀装置1b上。

水处理装置第三实施例

以下仅就本例与水处理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参见图9,本例的一对沉淀装置1a和沉淀装置1b顺向放置,使过流死角2分别形成在沉淀装置1a和沉淀装置1b之间,及沉淀装置1b与池壁19之间,一对适配装置3分别固定安装在沉淀装置1a和沉淀装置1b上。

显然,前述适配装置各实施例也都可以安装在本例的水处理池内而实现实用新型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