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光催化的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1012发布日期:2020-06-17 00:1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光催化的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催化的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环境水处理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方式:一、直接投撒的菌剂为外来物种,会造成物种入侵和基因污染,且由于一开始投撒不适应于水体环境需要一定的驯化期,水体容易出现反复,且维持时间较短。二、不能同时兼备微生物发生器和水质净化两种功能。三、对大分子难降解物质处理能力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光催化的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利用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依次处理废水,确保水质达到排放标准,且无需药剂添加。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光催化的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包括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通过溢流板分割成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所述第一处理腔由下至上分为污泥层和污水层,所述第一处理腔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且所述搅拌装置插入污泥层内,所述污水层的侧边上固定有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与外部的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采用xmt7100温控装置,所述污水层内竖直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所述污水层上方设置有进水管,所述污泥层的侧边设置有带控泥阀的控泥管;所述第二处理腔内设置有竖直排列的生物绳,且所述第二处理腔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二处理腔底部设置有回泥管,且所述回泥管穿过回泥阀,并与第一处理腔的污泥层连通;所述第三处理腔内设置有光催化网,且所述光催化网位于液面之下,所述光催化网正上方间隔设置有人工光源,所述第三处理腔的侧面设置有出水管,且出水管下方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穿过回流阀,并与第一处理腔的污水层相连通。

所述金属壳体底部设置带滚轮的承重杆。

所述溢流板顶边上设置有拦截网。

所述控泥管与第一处理腔之间设置有过滤网。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利用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依次处理废水,确保水质达到排放标准,且无需药剂添加。

2.本实用新型利用原位富集培养微生物,不会产生水安全性问题,不会有物种入侵、基因污染问题;培养的微生物原位用于河湖,适应性强,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能降解水中的大分子污染物质,在大量排污的情况下可用于应急处理且不外源投加药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光催化的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包括金属壳体1,所述金属壳体通过溢流板分割成第一处理腔2、第二处理腔3和第三处理腔4,所述第一处理腔2由下至上分为污泥层和污水层,所述第一处理腔2内设置有搅拌装置2-5,且所述搅拌装置2-5插入污泥层内,所述污水层的侧边上固定有加热器2-2和温度传感器2-1,所述加热器2-2和温度传感器2-1与外部的控制装置2-3连接,所述控制装置2-3采用xmt7100温控装置,所述污水层内竖直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2-4,所述污水层上方设置有进水管5,所述污泥层的侧边设置有带控泥阀的控泥管8;所述第二处理腔3内设置有竖直排列的生物绳3-1,且所述第二处理腔3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二处理腔3底部设置有回泥管10,且所述回泥管穿过回泥阀,并与第一处理腔2的污泥层连通;所述第三处理腔4内设置有光催化网4-2,且所述光催化网4-2位于液面之下,所述光催化网4-2正上方间隔设置有人工光源4-1,所述第三处理腔4的侧面设置有出水管6,且出水管下方设置有回流管11,所述回流管穿过回流阀,并与第一处理腔的污水层相连通。

所述金属壳体1底部设置带滚轮的承重杆9。

所述溢流板7顶边上设置有拦截网。

所述控泥管8与第一处理腔2之间设置有过滤网8-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光催化的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可应用于水体的应急处理也可应用于微生物的培养释放。多功能微生物发生器采用金属外壳组成,底部设置有带滚轮的承重柱,能够自由移动,实现了装置可快速移动;当进水管将河湖水体抽取至第一处理腔内,同时控泥管抽取河湖中的底泥,形成污泥层,此时抽取的河湖水体形成污水层,将搅拌装置伸入至污泥层内,同时在污水层内分别设置有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和微孔曝气装置,加热器与温度传感器同时连接控制装置,通过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器来保证稳定的温度,搅拌装置确保整体的泥水混合均匀,同时微孔曝气装置能够增加含氧量,达到控制do的目的,进过7天静置反应后,通过进水管进水进行水体交换,持续培养21天后培养完成,并通过控泥管直接排入水体中,完成微生物培养;当河湖水体中含有大量难降解物质时,将第一处理腔培养完成后的污水通过溢流板进入至第二处理腔,并且废水中的颗粒物质被拦截网拦截;第二处理腔内设置有生物绳,并且利用生物绳本身的特性,形成良好的处理效果,并且在沉积过程中污水生物处理产生的污泥沉积在第二处理腔底部,并且通过回泥管回流至第一处理腔的污泥层内,达到污泥回流利用的效果,便于控制整体的污泥量,经第二处理腔处理后的废水经过溢流板流通至第三处理腔内,第三处理腔内设置有位于液下的光催化网,并且辅以人工光源,光催化网与人工光源形成光催化降解体系,若水质达标,通过出水管直接排入河湖,如果水质不达标,则废水通过回流管重新第一处理腔内,重新处理。

本实用新型作为微生物培养槽,将河湖水体通过进水管排入第一处理腔,同时控泥管抽取河湖中的底泥,形成污泥层,利用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器来控制温度的稳定,微孔曝气装置能够增加含氧量,达到控制do的目的,搅拌装置确保整体的泥水混合均匀,反应7天后静置;打开进水管进行水体交换,持续培养21天后,打开搅拌装置实现水泥的二次混合,并通过控泥管排出,此过程完成了微生物的具体培养。本实用新型作为废水降解池时,利用第一处理腔作为微生物培养池,然后通过溢流板排入第二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内的生物绳起到良好的生物降解效果,通过从内到外的厌氧-兼氧-好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实现了降解效果,同时降解形成的污泥通过底部的回泥管返回至第一处理腔的污泥层,用于微生物培育,经生物降解后的废水经由溢流板进入第三处理腔,第三处理腔内的光源与光催化网形成光催化降解体系,达到进一步降解的效果,若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则废水通过出水管直接排出,若水质未达标,则废水通过回流管排入第一处理腔内重新处理,故,此过程中形成生物降解与光催化降解联用的废水处理体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利用第一处理腔、第二处理腔和第三处理腔依次处理废水,确保水质达到排放标准,且无需药剂添加。

2.本实用新型利用原位富集培养微生物,不会产生水安全性问题,不会有物种入侵、基因污染问题;培养的微生物原位用于河湖,适应性强,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能降解水中的大分子污染物质,在大量排污的情况下可用于应急处理且不外源投加药剂。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