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0311发布日期:2020-05-26 17:03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排水管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排水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隧道工程领域中常常采用复合式衬砌构建隧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铺设排水管(包括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中央水沟/管等),用于对二次衬砌及防水板后的渗水进行排放,以消除水压。

但是在隧道运营期间,由于渗水带出的泥沙和淤积通常会造成排水管低部位置堵塞,从而造成水压积聚或者衬砌开裂渗水等后果。这样的问题在岩溶发育地区修建的隧道中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中通常富含镁质、钙质离子,在水流的底部逐渐形成结晶物,堵塞隧道排水管。

由于隧道修建完毕后,排水管通常被封闭在二次衬砌背后,因此无法将衬砌结构打开以检查和清理排水管。目前清淤通常采取在中央水沟中设置检查井和沉砂池。但此举只能清理中央水沟部位的淤堵。也有采用高压水和高压空气的方式对衬砌两侧的局部排水管进行清理,但能清理的排水管范围也很有限。以上常规措施,均无法有效地对隧道排水系统的堵塞进行清理,使其恢复排水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排水管,以部分或全部地改善、甚至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示例中提供了一种排水管。

排水管包括中空管体、固定件以及中空附管。

中空管体由第一端至第二端延伸而成,且中空管体的管壁包括限定第一管腔的内壁、与内壁相对的外壁。

固定件具有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以及贯穿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的流体通道。固定件以第一结合部连接于中空管体的外壁并通过流体通道与管腔连通。

中空附管与固定件的第二结合部连接,且中空附管的第二管腔与流体通道连通。

在铺设隧道排水管前,在隧道排水管外壁顶部按一定间距打连接孔,并按照同样的间距在清洗附管上打连接孔,将中空的固定装置分别插入隧道排水管和清洗附管上的连接孔,将清洗附管固定在隧道排水管外壁,随后将连接好的隧道排水管和清洗附管用无纺布缠绕包裹后放在预定位置,保持清洗附管在隧道排水管的顶部,并在隧道排水管的出水口部位预留好清洗附管的接头,与设置在隧道内的清洗管路连接。隧道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当需要对隧道排水管内进行清洗时,打开清洗设备和阀门,将清洗水或清洗液通入沿着隧道排水管全长铺设和固定好的清洗附管,此时清洗水或清洗液也会从中空的固定装置处进入隧道排水管中,对隧道排水管内淤积的泥沙进行冲洗或对隧道排水管内的水垢进行溶解。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同步安装隧道排水管与清洗附管,且清洗附管不占用隧道排水管内的过水空间,并从隧道排水管的上部输入清洗水或清洗液,清洗效果好。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件的流体通道为管状结构且是变直径的,且流体通道在第一结合部的管径小于流体通道在第二结合部的管径。

固定件作为流体的输送出口,其变直径且由大变小。由此,在流体输送时,流体在压力作用下于输送出口形成喷射水流可以起到大的覆盖面积和冲刷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中,流体通道为弯曲的管状结构。

流体通道弯曲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流体的喷射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覆盖面积和喷射压力。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中,第一结合部的末端位于第一管腔内。

固定件的第一结合部的末端位于第一管腔内,则水流更易于在中空管体内喷溅。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中空附管设置有喷水孔,喷水孔与第二管腔连通。

中空附管的喷水孔可以被用于喷水,起到喷刷清洗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中,中空附管的数量在两个及以上,中空管体的截面为圆形结构,管壁由分布于径向两侧的第一半圆弧形壁和第二半圆弧形壁构成,全部的中空附管位于第一半圆弧形壁。

中空附管位于中空管体的一侧则有利于排水管的安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中,中空管体设置有泄水孔,泄水孔沿中空管体的径向由外壁贯穿至内壁并与第一管腔连通。

泄水孔能够将排水管内排除,从而使其中的水量保持在适当的水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中,泄水孔位于第一半圆弧形壁。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排水管包括喷头,喷头连接于固定件的第一结合部,喷头位于第一管腔内。

喷头具有更好的洒水效果,且能够在更换时进行更换。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中空附管连接有被构造来与水管连接的接头。

接头用于中空附管连接,方便输送水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排水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中的第二种排水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中的第三种排水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中的第四种排水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中的第五种排水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排水管;101-中空管体;102-中空附管;201-泄水孔;1012-第一管腔;1023-第二管腔;103-固定件;1021-外壁;1022-内壁;104-喷头;202-喷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示例中公开了一种排水管100,其结构如下。

排水管100包括中空管体101、固定件103以及中空附管102。固定件103作为中间件,将中空附管102连接于中空管体101。中空管体101用于输送水流,将水流通过固定件103输入到中空管体101内,且中空管体101的管径显著地大于中空附管102。

中空管体101由第一端至第二端延伸而成,从而具有适当的长度。中空管体101的管壁包括限定第一管腔1012的内壁1022、与内壁1022相对的外壁1021。由此,内壁1022和外壁1021之间的距离为中空管体101的壁厚,中空管体101的延伸距离为其长度。中空管体101的壁厚、长度均可根据实际的施工要求而调整,并无特别的限定。中空管体101可以是方管或圆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适用。本申请示例中,中空管体101选择为圆管,即其截面为圆形。

由于中空管体101需要及时排水,以避免发生堵塞或排水不畅等情况,中空管体101设置有泄水孔201,泄水孔201沿中空管体101的径向由外壁1021贯穿至内壁1022并与第一管腔1012连通。由此设计,在中空管体101内的清洗水流较大且排出缓慢时,水流可经由泄水孔201排出。

中空附管102是用于输送水流的管体,其附着在中空管体101外表面(外壁1021)。由于其管径相对于中空管体101的管径更小,因此,其可以作为流体输送管道,且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从而不干扰中空管体101的施工。进一步地,中空附管102连接有被构造来与水管连接的接头(如双头接管头),以便需要进行排水管100清洗时进行快速连接。

中空附管102固定在中空管体101,并且通过连接处形成流体连通,以便通过中空附管102向中空管体101输送如水流。基于冲洗的功能,中空附管102可以根据设计意图设置有喷水孔202,喷水孔202与第二管腔1023连通。由此,中空附管102向中空管体101输送水流时,其还可以通过喷水孔202向外喷射水流实现清洗作用。

中空附管102可以根据中空管体101的直径、尺寸和规格进行调整。通常地,中空附管102的数量为一个。在另一些示例中,中空附管102的数量在两个及以上(例如2个、3个、4个或更多个)。为清楚地限定中空附管102的布置位置,对中空管体101作如下限定:中空管体101的截面为圆形结构(即中空管体101为圆管),管壁由分布于径向两侧的第一半圆弧形壁和第二半圆弧形壁构成,中空附管102位于第一半圆弧形壁。基于该阐述,部分示例中的中空管体101的管壁设置的泄水孔201被设置在第一半圆弧形壁。

中空附管102和中空管体101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各种可选的方式进行连接。本申请示例中,排水管100设置有固定件103,中空附管102通过固定件103与中空管体101连接。示例中,固定件103具有第一结合部、第二结合部以及贯穿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的流体通道。固定件103以第一结合部连接于中空管体101的外壁1021并通过流体通道与管腔连通。基于这样的固定件103结构,中空附管102与固定件103的第二结合部连接,且中空附管102的第二管腔1023与流体通道连通。换言之,固定件103的第一结合部与中空管体101连接,固定件103的第二结合部与中空附管102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结合部的末端位于第一管腔1012内。由此,固定件103可以将水流完全在中空管体101的内部(第一管腔1012)释放水流,对泥沙等进行冲洗。基于此,作为补充的示例,排水管100还包括喷头104(如图3所示),喷头104连接于固定件103的第一结合部,且喷头104位于第一管腔1012内。喷头104可以是增压喷头104或者旋转喷头104,以提高冲洗的效果。

其中,固定件103例如通过螺纹连接或铆接或过盈配合的方式与相应的部件连接。同时,固定件103的流体通道还与中空管体101的第一管腔1012、中空附管102的第二管腔1023连通。

在一些可替代的方案中,固定件103的流体通道为管状结构且是变直径的。对于变直径的固定件103的流体通道方案,流体通道在第一结合部的管径小于流体通道在第二结合部的管径。由此,从中空附管102向中空管体101输送水流时,水流由流体通道的大截面区段流向小截面区段。如此,水流可以产生喷射/喷洒的射流,从而可以起到较大的空间覆盖和冲刷作用。进一步地,另一示例中,流体通道为弯曲的管状结构,例如,流体通道为螺旋管。

为了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实施例排水管100方案,以下对示例中的排水管100进行具体阐述。

一种带有清洗附管的隧道排水管100包括隧道排水管100、清洗附管及固定装置。清洗附管通过固定装置在隧道排水管100外壁1021固定,并且固定装置为中空,以便清洗附管中的清洗水或清洗液进入隧道排水管100中。

具体施工时,于铺设隧道排水管100前,按照下述方式进行操作:

在隧道排水管100外壁1021顶部按一定间距打连接孔,并按照同样的间距在清洗附管上打连接孔。

作为可选的方案,参阅图4,隧道排水管100上可设置泄水孔201,以便隧道衬砌背后的渗水汇入隧道排水管100道排走。相似地,清洗附管上可以按一定间距打喷水孔202,如图4所示。由此,清洗附管中的清洗水或清洗液也可以同步对隧道排水管100泄水孔201及管道外包裹的无纺布上附着的泥沙和附着物进行清洗,保持渗水排放通道畅通。另外,根据设计需要,如图5和图6所示,排水管可以采用双联或多联清洗附管,其中一根清洗附管通过固定装置与隧道排水管100连接,其余清洗附管通过胶粘方式与该清洗附管连接,共同附着在隧道排水管100外壁1021。不同的清洗附管上,可以根据需要钻喷水孔202,并分别连接不同的清洗设备。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隧道排水管100清洗的需要,同步输送不同的液体,并能覆盖隧道排水管100外壁1021更大的面积,清洗效果更好。

然后,将中空的固定装置分别插入隧道排水管100和清洗附管上的连接孔,将清洗附管固定在隧道排水管100外壁1021。此外,固定装置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插入式接头或一头带有喷头104的插入式接头,保证清洗附管与隧道排水管100连接稳固,并形成不同的喷淋效果。

随后将连接好的隧道排水管100和清洗附管用无纺布缠绕包裹后放在预定位置(注意保持清洗附管在隧道排水管100的顶部),并在隧道排水管100的出水口部位预留好清洗附管的接头,与设置在隧道内的清洗管路连接。

在上述施工过程中,可以同步安装隧道排水管100与清洗附管,且清洗附管不占用隧道排水管100内的过水空间,并从隧道排水管100的上部输入清洗水或清洗液,清洗效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排水管100施工完成后,可以进行正常使用。隧道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当需要对隧道排水管100内进行清洗时,打开清洗设备和阀门,将清洗水或清洗液通入沿着隧道排水管100全长铺设和固定好的清洗附管。

此时清洗水或清洗液也会从中空的固定装置处进入隧道排水管100中,对隧道排水管100内淤积的泥沙进行冲洗或对隧道排水管100内的水垢进行溶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