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机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9177发布日期:2020-07-29 02:16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清洗机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机领域,特别是一种清洗机壳体。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家电使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但是家电在长时间使用后难免会存在积攒灰尘以及滋生细菌的问题,所以定期清理家电可以减少灰尘积攒以及细菌的滋生。

清洗时一般选择清洗机进行清洗,现有的清洗机通过外壳体安装内部零部件,在使用时将外壳体开启,进行使用,然而,现有的外壳体使用的卡扣为普通的扁嘴扣,因为扁嘴扣仅仅通过一个预压力进行扣合,所以外部结构发生接触时,容易勾起扁嘴扣的其中一侧,失去扣合作用,导致箱体打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清洗机壳体,实现清洗机壳体在搬动过程中不易自动开启。

其技术方案如下:

清洗机壳体,包括下壳体、上壳体和扣合锁,所述下壳体设置有第一转动部,所述上壳体设置有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相配合,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绕着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所述扣合锁包括第一锁持件、第二锁持件以及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设置有安装位,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设置有扣合位,所述第一轴体穿过所述第一锁持件和所述第二锁持件,所述第二轴体安装在所述安装位上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锁持件,所述安装位上设置有卡持部,所述第一锁持件上弹性设置有卡持件,所述卡持件与所述卡持部相接触配合,所述扣合位与所述第二锁持件配合。

清洗机壳体包括的下壳体和上壳体,其中下壳体设置第一转动部与上壳体设置的第二转动部转动配合,实现上壳体和下壳体间的转动方式掀开,而在所述下壳体或所述上壳体设置有安装位,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设置有扣合位,相应地扣合锁包括的第一锁持件、第二锁持件以及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利用第一轴体将第一锁持件和第二锁持件相转动配合,然后通过第二轴体将第一锁持件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位上,扣合时,将第二锁持件扣合在扣合位上,然后将第一锁持件向下掰动,由于第一锁持件上设置有卡持件,而且卡持件是弹性连接在第一锁持件上,所以卡持件可以相对于第一锁持件弹性活动,另外在安装位上设置有卡持部,所以卡持件通过与卡持部相配合,将第一锁持件限位,因此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开启。

所述卡持部包括第三轴体,所述第三轴体安装在所述安装位上,所述卡持件设置有卷曲端,所述卷区端与所述第三轴体相配合。卡持部包括的第三轴体与卡持件设置的卷曲端相配合,由于卡持件与第一锁持件弹性配合,所以卡持件存在一个自由状态位置和一个压持状态位置,在自由状态时卡持件的卷曲端与第三轴体相配合,所以实现了第一锁持件的稳定连接,不容易脱位。

所述卡持件上设置有贯通的键槽,所述第一轴体穿过所述键槽,所述卡持件底部设置有弹簧位,所述弹簧位上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第一锁持件相抵触。第一轴体穿过贯通的键槽,由于键槽为非圆形孔具有空位,所以卡持件能相对于第一轴体顺着键槽的空位上下移动,而在卡持件底部设置的弹簧位上安装有弹簧,弹簧收缩与伸长方向与卡持件上下移动方向相同,所以利用弹簧驱动卡持件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锁持件中部开设有避让通孔,所述卡持件中部开设有按压孔,所述按压孔与所述避让通孔相对应。卡持件中部开设的按压孔与第一锁持件中部设置的避让通孔相对应,通过避让通孔可以直接作用在按压孔上,当需要按压时直接作用穿过避让通孔,按压卡持件向下移动,驱使卷曲部离开第三轴体。

所述按压孔底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穿入所述避让通孔内。按压孔底部设置的凸起与避让通孔卡持,防止卡持件过渡下压,不仅如此,还能通过该凸起方便受力。

还包括提手把,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提手位,所述提手把与所述提手位铰接配合。还设置有提手把,而且在通过铰接的方式与下壳体相配合,可以上下转动,方便使用。

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是相对的设置,可以方便上锁,避免了非工作人员使用,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凸柱,所述上壳体与所述凸柱对应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凸柱与所述凹槽相配合。在扣合时,容易发生移位,为了避免移位,影响扣合效果,在下壳体设置凸柱,在下壳体设置凹槽,通过凸柱与凹槽之间的配合起到一个限位作用,即使受到较大的力冲击也能通过凸柱的阻挡作用。

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呈相互交错的齿状凸部,并通过轴体连接。因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是通过转动配合,在受外力转动时容易发生剪切力,如果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仅仅是通过单一的轴体连接,会导致受到的剪切力过于集中,所以将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呈相互交错的齿状,然后再通过轴体连接,受到同等的剪切力时通过多个齿状凸部承受。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启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关闭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壳体与扣合锁的分解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卡持件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上壳体;11、第二转动部;12、扣合位;13、第一通孔;14、凹槽;20、下壳体;21、第一转动部;22、安装位;221、第三轴体;23、提手位;24、第二通孔;25、凸柱;30、扣合锁;31、第一锁持件;311、卡持件;3111、卷曲端;3112、键槽;3113、按压孔;3114、凸起;312、避让通孔;313、弹簧;32、第二锁持件;33、第一轴体;34、第二轴体;40、提手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清洗机壳体,包括下壳体20、上壳体10和扣合锁30,所述下壳体20设置有第一转动部21,所述上壳体10设置有第二转动部11,所述第一转动部2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1相配合,所述上壳体10和所述下壳体20绕着所述第一转动部2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1转动;所述扣合锁30包括第一锁持件31、第二锁持件32以及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所述下壳体20或所述上壳体10设置有安装位22,所述上壳体10或所述下壳体20设置有扣合位12,所述第一轴体33穿过所述第一锁持件31和所述第二锁持件32,所述第二轴体34安装在所述安装位22上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锁持件31,所述安装位22上设置有卡持部,所述第一锁持件31上弹性设置有卡持件311,所述卡持件311与所述卡持部相接触配合,所述扣合位12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配合。

清洗机壳体包括的下壳体20和上壳体10,其中下壳体20设置第一转动部21与上壳体10设置的第二转动部11转动配合,实现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间的转动方式掀开,而在所述下壳体20或所述上壳体10设置有安装位22,所述上壳体10或所述下壳体20设置有扣合位12,相应地扣合锁30包括的第一锁持件31、第二锁持件32以及第一轴体33和第二轴体34,利用第一轴体33将第一锁持件31和第二锁持件32相转动配合,然后通过第二轴体34将第一锁持件31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位22上,扣合时,将第二锁持件32扣合在扣合位12上,然后将第一锁持件31向下掰动,由于第一锁持件31上设置有卡持件311,而且卡持件311是弹性连接在第一锁持件31上,所以卡持件311可以相对于第一锁持件31弹性活动,另外在安装位22上设置有卡持部,所以卡持件311通过与卡持部相配合,将第一锁持件31限位,因此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开启。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位22设置在下壳体20上,扣合位12设置在下壳体20上。且上壳体10、下壳体20和扣合锁30均采用塑料制成。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卡持部包括第三轴体221,所述第三轴体221安装在所述安装位22上,所述卡持件311设置有卷曲端3111,所述卷曲端3111与所述第三轴体221相配合。卡持部包括的第三轴体221与卡持件311设置的卷曲端3111相配合,由于卡持件311与第一锁持件31弹性配合,所以卡持件311存在一个自由状态位置和一个压持状态位置,在自由状态时卡持件311的卷曲端3111与第三轴体221相配合,所以实现了第一锁持件31的稳定连接,不容易脱位。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卡持件311上设置有贯通的键槽3112,所述第一轴体33穿过所述键槽3112,所述卡持件311底部设置有弹簧313位,所述弹簧313位上安装有弹簧313,所述弹簧313与所述第一锁持件31相抵触。第一轴体33穿过贯通的键槽3112,由于键槽3112为非圆形孔具有空位,所以卡持件311能相对于第一轴体33顺着键槽3112的空位上下移动,而在卡持件311底部设置的弹簧313位上安装有弹簧313,弹簧313收缩与伸长方向与卡持件311上下移动方向相同,所以利用弹簧313驱动卡持件311上下移动。在弹簧313与卡持件311处于自由配合状态下时,卡持件311的卷曲端3111与第三轴体221相配合,当受力驱使弹簧313收缩时,卷曲端3111离开第三轴体221,此时可以转动第一锁持件31,开启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锁持件31中部开设有避让通孔312,所述卡持件311中部开设有按压孔3113,所述按压孔3113与所述避让通孔312相对应。卡持件311中部开设的按压孔3113与第一锁持件31中部设置的避让通孔312相对应,通过避让通孔312可以直接作用在按压孔3113上,当需要按压时直接作用穿过避让通孔312,按压卡持件311向下移动,驱使卷曲部离开第三轴体221。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按压孔3113底部设置有凸起3114,所述凸起3114穿入所述避让通孔312内。按压孔3113底部设置的凸起3114与避让通孔312卡持,防止卡持件311过渡下压,不仅如此,还能通过该凸起3114方便受力。

如图1至图3所示,还包括提手把40,所述下壳体20上设置有提手位23,所述提手把40与所述提手位23铰接配合。还设置有提手把40,而且在通过铰接的方式与下壳体20相配合,可以上下转动,方便使用。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上壳体10和所述下壳体20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24,所述第一通孔13和所述第二通孔24相对设置。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24之间是相对的设置,可以方便上锁,避免了非工作人员使用,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下壳体20上设置有凸柱25,所述上壳体10与所述凸柱25对应位置设置有凹槽14,所述凸柱25与所述凹槽14相配合。在扣合时,容易发生移位,为了避免移位,影响扣合效果,在下壳体20设置凸柱25,在下壳体20设置凹槽14,通过凸柱25与凹槽14之间的配合起到一个限位作用,即使受到较大的力冲击也能通过凸柱25的阻挡作用。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转动部2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11呈相互交错的齿状凸部,并通过轴体连接。因为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之间是通过转动配合,在受外力转动时容易发生剪切力,如果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11仅仅是通过单一的轴体连接,会导致受到的剪切力过于集中,所以将第一转动部21和第二转动部11呈相互交错的齿状,然后再通过轴体连接,受到同等的剪切力时通过多个齿状凸部承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