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饮机及其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2089发布日期:2020-07-14 17:20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净饮机及其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净饮机及其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饮水机,一般通过保温水箱储存加热后的热水,方便使用者饮用。由于保温水箱内储存的是热水,进而需要设置排气口进行排气,避免压强过大。由于排气口直接连通大气,导致保温水箱不断通过排气口向外界辐射热量,造成热量损失,进而导致保温水箱的保温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保温效果的净饮机及其加热系统。

一种净饮机的加热系统,包括:

保温组件,包括保温壶及连通阀,所述保温壶形成保温腔,所述保温壶上开设有进水口及排气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气口均与所述保温腔相连通,所述连通阀具有第一通气口及能够与所述第一通气口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所述连通阀的第一通气口与所述保温壶的排气口相连通,所述连通阀的第一通气口与所述第二通气口的正向连通压力为pa,pa大于0;

加热组件,具有进水端及出水端,所述出水端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及

净化组件,连通于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水端。

上述净饮机的加热系统在使用时,原水通过净化组件净化后得到纯水,通过净化组件能有效提高原水的纯净度。纯水由加热组件的进水端泵入加热组件并加热,将加热后的纯水由加热组件的出水端经过保温壶的进水口泵入保温壶内,并储存在保温腔内。保温壶的排气口与连通阀的第一通气口相连通,且由于连通阀的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的正向连通压力为pa,且pa大于0。因此,只有当保温壶内压力p大于pa时,保温壶内的气体才能通过连通阀排出,进而避免了保温壶内的热量随着排气过程不间断散失,能够有效提高保温壶的保温效果,延长保温壶对高温水的保温时间,提高加热系统的保温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壶上还开设有与所述保温腔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连通阀的第一通气口与所述第二通气口的反向连通压力为pb,pb大于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水箱,所述净化组件通过所述第一水箱与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水端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具有至少三个能够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水箱、所述保温壶的出水口及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水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第一接口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逆止阀,所述逆止阀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阀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净化组件包括滤芯单元及驱动泵,所述滤芯单元具有净水端及与所述净水端相连通的入水端,所述净水端连通于所述第一水箱上,所述驱动泵设置于所述入水端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通过所述驱动泵连通于所述入水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检测器及第二检测器,所述第一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水箱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水箱内的溶解性固体,所述第二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水箱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水箱内的溶解性固体。

一种净饮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系统。

上述净饮机在使用时,原水通过净化组件净化后得到纯水,通过净化组件能有效提高原水的纯净度。纯水由加热组件的进水端泵入加热组件并加热,将加热后的纯水由加热组件的出水端经过保温壶的进水口泵入保温壶内,并储存在保温腔内。保温壶的排气口与连通阀的第一通气口相连通,且由于连通阀的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的正向连通压力为pa,且pa大于0。因此,只有当保温壶内压力p大于pa时,保温壶内的气体才能通过连通阀排出,进而避免了保温壶内的热量随着排气过程不间断散失,能够有效提高保温壶的保温效果,延长保温壶对高温水的保温时间,提高加热系统的保温效果,提高净饮机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净饮机的加热系统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加热系统,100、保温组件,110、保温壶,112、进水口,114、排气口,116、出水口,120、连通阀,130、排气管,140、第一液位感应器,142、第一高液位感应器,144、第一低液位感应器,200、加热组件,202、加热器,204、温控器,206、第二感温器,210、进水端,220、出水端,230、水泵,240、逆止阀,300、净化组件,310、滤芯单元,312、净水端,314、入水端,316、废水端,317、止回阀,320、驱动泵,400、第一水箱,410、第二高液位感应器,420、第二低液位感应器,430、第一检测器,500、第一电磁阀,600、出水嘴,700、第二电磁阀,800、第二水箱,810、原水箱,820、废水箱,830、第二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净饮机包括加热系统10,能够用于制取热水,且至少能够有效提高保温效果,进而降低能耗,提高制取热水的效率。具体地,加热系统10包括保温组件100、加热组件200及净化组件300。

保温组件100包括保温壶110及连通阀120,保温壶110形成保温腔,保温壶110上开设有进水口112及排气口114,进水口112与排气口114均与保温腔相连通,连通阀120具有第一通气口及能够与第一通气口相连通的第二通气口,连通阀120的第一通气口与保温壶110的排气口114相连通,连通阀120的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的正向连通压力为pa,pa大于0。加热组件200具有进水端210及出水端220,出水端220与所述进水口112相连通;净化组件300连通于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其中,正向连通即为气体能够由第一通气口进入,由第二通气口排出。

上述净饮机的加热系统10在使用时,原水通过净化组件300净化后得到纯水,通过净化组件300能有效提高原水的纯净度。纯水由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泵入加热组件200并加热,将加热后的纯水由加热组件200的出水端220经过保温壶110的进水口112泵入保温壶110内,并储存在保温腔内。保温壶110的排气口114与连通阀120的第一通气口连通,且由于连通阀120的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的正向连通压力为pa,pa大于0。因此,只有当保温腔内压强p大于pa时,保温腔内的气体才能通过连通阀120排出,进而避免了保温腔内的热量随着排气过程不间断散失,有效提高保温壶110的保温效果,延长保温壶110的保温时间,提高加热系统10的保温效果。

其中,图1中实线箭头所指的方向为纯水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为气体的排气方向。

一实施例中,保温组件100还包括排气管130,排气管130设置于排气口114处,连通阀120设置于排气管130内。通过设置排气管130方便将保温腔内的气体排到指定位置,提高排气的便利性。

一实施例中,连通阀120的安装位置高于排气口114的位置。保温壶110内储存热水,利用热气体上升的原理,进而能够使得保温壶110内的热气体有效排出。同时,避免保温腔内的水从排气口114通过连通阀120溢出,影响保温壶110使用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连通阀120的安装位置高于进水口112的位置。纯水能够通过进水口112进入到保温腔内,将连通阀120的安装位置高于进水口112的位置,使得保温壶110内的纯水首先通过进水口112溢出,避免纯水从连通阀120溢出,进而影响保温壶110储水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保温壶110上还开设有与保温腔相连通的出水口116,出水口116与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相连通。通过出水口116方便使得保温壶110内的纯水排出,进而方便通过加热组件200进一步加热保温腔内的纯水,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温的纯水,提高通过加热组件200的出水端220获得高温的纯水的效率。

具体地,连通阀120的安装位置高于出水口116的位置,进而使得保温壶110内的水首先通过出水口116溢出,避免从连通阀120溢出。

一实施例中,连通阀120的第一通气口与所述第二通气口的反向连通压力为pb,pb大于0。其中,反向连通即为气体能够由第二通气口进入,并由第一通气口排出。使用时,当加热组件200抽取保温壶110内的纯水时,由于连通阀120关闭,导致保温壶110内的压强逐渐减小。当保温壶110的排气口114处受到的负压力p大于pb时,则连通阀120反向连通,使得气体能够由第二通气口通过第一通气口进入到保温壶110内,方便加热组件200抽取保温壶110内的纯水,保证抽吸效率。

因此,当保温壶110内的压力p介于pa至负pb之间时,连通阀120处于闭合状态,有效避免外界空气在保温壶110处于保温状态下时,通过连通阀120进入保温壶110内,进而有效提高保温壶110的保温效果。

可选地,pa与pb可以相同,或者pa大于pb,或者pa小于pb。

一实施例中,连通阀120可以为单向阀。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连通阀120还可以为电磁阀等其他能够控制保温壶110排气的阀体结构。

可选地,保温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感温器,第一感温器设置于保温腔内,第一感温器用于检测保温腔内纯水的水温。通过设置第一感温器能够有效获取保温腔内的水温,进而方便控制加热组件200的加热功率,以获得用户需要的水温。

可选地,保温组件100包括第一液位感应器140,第一液位感应器140设置于保温腔内,用于检测保温腔内纯水的水位。

具体地,第一液位感应器140包括第一高液位感应器142及第一低液位感应器144,第一高液位感应器142设置于保温腔的上部,第一低液位感应器144设置于保温腔的下部。通过第一高液位感应器142及第一低液位感应器144能够有效判断保温腔内纯水的位置,避免保温腔内纯水过多或过少。

一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还包括第一水箱400,净化组件300通过第一水箱400与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相连通。通过设置第一水箱400能够方便储存纯水,保证出水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排气管130远离保温壶110的一端伸入第一水箱400内,进而将保温腔内的气体排到第一水箱400内。在另一实施例中,排气管130远离保温壶110的一端连接于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上。或者,排气管130远离所述保温壶110的一端还可以直接连接到大气,使得保温壶110内的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中,只要能够方便将保温腔内的气体排出即可。

一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500,第一电磁阀500具有至少三个能够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第一水箱400、保温壶110的出水口116及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电磁阀500的一第一接口上。方便实现保温壶110与第一水箱400内的纯水进入加热组件200的控制。

一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还包括水泵230,水泵230设置于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与第一电磁阀500之间。通过水泵230能够方便将第一水箱400内的纯水或保温壶110内的纯水泵入到加热组件200中进行加热,为纯水的流通提供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位感应器140与水泵230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一高液位感应器142及第一低液位感应器144分别与水泵230电性连接。第一低液位感应器144检测到保温腔内的纯水的水量较少时,能够控制水泵230工作,进而通过加热组件200为保温腔内蓄水。当第一高液位感应器142检测到水位时,表示蓄水完成,及控制水泵230停止工作。

可选地,加热系统10还包括逆止阀240,逆止阀240设置于加热组件200的进水端210与第一电磁阀500之间。通过设置逆止阀240能够有效避免加热过程中的纯水反流入保温壶110或第一水箱400内,避免影响加热组件200的加热效率。

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0包括加热器202及温控器204,温控器204设置于加热器202上,并与加热器202电性连接。通过温控器204能够有效控制加热组件200加热温度,避免加热器202的加热温度过高。

可选地,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第二感温器206,第二感温器206设置于出水端220,通过第二感温器206能够有效检测进入到保温壶110的水温或出水的温度,进而方便控制加热器202的加热功率。通过第一感温器及第二感温器206比较还能够有效判断保温壶110保温过程中的温度损失,进而判断保温壶110的保温效果。

一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还包括出水嘴600,出水嘴600连接于加热组件200的出水端220。通过设置出水嘴600,能够方便用户取水。

可选地,加热系统10还包括第二电磁阀700,第二电磁阀700具有至少三个能够相互连通的第二接口,出水嘴600、保温壶110的进水口112及加热组件200的出水端220分别连通于第二电磁阀700的一第二接口上。方便实现加热组件200与出水嘴600及保温壶110之间的连通控制。

在使用时,当不需要取纯水时,通过第一电磁阀500使得加热组件200连通第一水箱400,保温壶110通过第二电磁阀700与加热组件200的出水端220连通。水泵230启动,进而将第一水箱400内的水泵入加热组件200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纯水进一步泵入保温腔内进行储存。

当需要取低温纯水时,通过第一电磁阀500使得加热组件200连通第一水箱400,出水嘴600通过第二电磁阀700与加热组件200的出水端220连通。水泵230启动,进而将第一水箱400内的水泵入加热组件200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纯水通过出水嘴600流出,实现低温取水。由于低温纯水的温度较小,通过加热组件200加热后直接出水就可以保证水温并保证足够的出水量。

当需要取高温纯水时,通过第一电磁阀500实现保温壶110与加热组件200连通,出水嘴600通过第二电磁阀700与加热组件200的出水端220连通。水泵230启动工作,进而将保温壶110内的温水泵入到加热组件200内继续加热,进一步提高纯水的温度后由出水嘴600流出。由于高温纯水的温度大于低温纯水,因此,若直接通过加热组件200加热第一水箱400内的纯水,导致加热的时间增加才能够使得纯水达到高温纯水,进而影响出水效率。而直接加热保温壶110的纯水,由于保温壶110内纯水的温度高于第一水箱400内纯水的温度,能够有效提高加热效率,提高出水效率,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低温纯水的温度范围可以小于65℃。高温纯水的温度大于或等于6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低温纯水也可以为其他温度区间。高温纯水的温度还可以为其他较高温度范围的区间。

一实施例中,净化组件300包括滤芯单元310及驱动泵320,滤芯单元310具有净水端312及与净水端312相连通的入水端314,净水端312连通于第一水箱400上,驱动泵320设置于入水端314的一侧。通过驱动泵320能够方便将原水由滤芯单元310的入水端314泵入滤芯单元310,通过滤芯单元310过滤后形成纯水后,由净水端312进入到第一水箱400内进行储存。通过驱动泵320能够为原水的流通提供动力,使得滤芯单元310能够起到有效的过滤作用,进而得到纯水。

可选地,滤芯单元310还具有废水端316,废水端316与入水端314相连通。在过滤原水的过程产生的废水能够由废水端316排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废水端316还可以省略。

具体地,废水端316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317。通过止回阀317能够避免由废水端316排出的废水进一步流回到滤芯单元310内,进而保证滤芯单元310的过滤效果。

进一步地,废水端316的一侧还设置有废水电磁阀318,通过废水电磁阀318能够控制废水排出的通断,进一步避免在不使用滤芯单元310时,避免废水反流会滤芯单元310。

一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还包括第二液位感应器,第二液位感应器设置于第一水箱400内,能够用于检测第一水箱400内纯水的水位。

具体地,第二液位感应器包括第二高液位感应器410及第二低液位感应器420,第二高液位感应器410设置于第一水箱400的上部,第二低液位感应器420设置于第一水箱400的下部。通过第二高液位感应器410及第二低液位感应器420能够有效判断第一水箱400内纯水的位置,避免纯水过多或过少。

进一步地,第二液位感应器电性连接于驱动泵320。具体地,第二高液位感应器410及第二低液位感应器420分别电性连接于驱动泵320。当第二低液位感应器420感应到第一水箱400内的纯水较少时,启动驱动泵320通过滤芯单元310能够为第一水箱400及时补充纯水,当第二高液位感应器410检测到水位时,补水完成,控制驱动泵320关闭,有效避免加热组件200出现干烧的现象。

一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还包括第二水箱800,第二水箱800通过驱动泵320连通于入水端314。通过第二水箱800能够有效储存原水,进而方便通过驱动泵320抽取原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水箱800还可以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水箱800包括原水箱810及废水箱820,其中,原水箱810通过驱动泵320连通于入水端314,滤芯单元310的废水端316连通于废水箱820。在其他实施例中,废水箱820还可以省略。

一实施例中,加热系统10还包括第一检测器430及第二检测器830,第一检测器430设置于第一水箱400内,用于检测第一水箱400内的溶解性固体,第二检测器830设置于第二水箱800内,用于检测第二水箱800内的溶解性固体。通过第一检测器430能够判断原水经过净化组件300净化后的纯净度,通过第一检测器430与第二检测器830分别检测第一水箱400与第二水箱800的溶解性固体,进而能够对比第一水箱400与第二水箱800的内纯水与原水的纯净度,能够判断是否需要更换净化组件300的滤芯单元3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器430与第二检测器830均为tds检测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