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泥原位处理的景观生态驳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2087发布日期:2020-10-17 00:3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底泥原位处理的景观生态驳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底泥污染处理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河道底泥原位处理的景观生态驳岸结构。



背景技术:

底泥是河湖水环境生态的重要部分。在很多农村、乡镇地区,由于其排水管网布置不合理,截污管道配备不完善,污水厂建设缓慢等因素,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周围的河流或者湖泊,造成了水质的恶化和底泥的污染,加上各种水生物质的死亡残体和排泄物不断沉积在底部,形成巨大的内源污染。而水体和底泥之间存在着污染物的吸收-释放的动态平衡,当水体存在较严重污染时,一部分污染物能够通过沉淀、吸附等作用进入底泥中,当外源造成的污染得到控制后,底泥中污染物变会释放污染物导致水体再次受到污染。

底泥污染已经成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许多欧美国家的港口、湖泊、河流等底泥都受到了污染。美国环保局在针对数千起关于食用鱼类污染问题的调查中指出,大多数食用鱼类污染是底泥污染造成的。在中国,多数河湖的底泥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因此,对疏浚后的污染底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水体污染控制、恢复水环境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目前针对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方法来看,主要有异位处理技术和原位处理技术。其中,异位处理技术主要有淋洗、玻璃化、电动修复、焚烧等,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应用成本高,在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市场,而在我国尚未普及,而异位填埋则由于大多数地方土地用地紧张,而一般河道清淤工程量又十分巨大,导致可以回填的空留用地较少,并且受运输成本影响较大。异位处理工程量大、成本高还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实施不当可能导致工程失败。

原位处理技术主要有原位固定稳定化、原位植物修复技术等。专利cn205990603u公开了一种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生态景观驳岸结构,采用了原位固定稳定化、原位植物修复技术,包括竖直设置的阻隔墙,朝向河道中心的一侧依次设有基石层、污染河道底泥层、固化稳定层、覆土层,而基石层、污染底泥层、固化稳定层之间通过土工布分隔开来,通过在覆土层上方种植富集植物进行植物吸收。该技术采用放坡覆盖污染物的形式,容易被水土冲刷导致泥土流失,底泥污染物二次释放,同时水下部分的污染底泥层很难通过沉水植物进行吸收转换,存在富集植物吸收面较小,纵向吸收不均匀,植物收割困难,占用河道断面较大等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河道底泥原位处理的景观生态驳岸结构,应用于河湖综合整治和水环境生态修复。对于需要清淤疏浚的河道或者湖泊,将污染底泥固化后就地回填至岸基带内可以解决污染底泥难处理的问题,同时消除了一部分的内源污染,而构建的生态驳岸即保证了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又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同时又兼顾景观性、稳定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底泥原位处理的景观生态驳岸结构,具有堤岸,主要在河道与堤岸之间进行岸基带的构建,所述岸基带往堤岸方向依次为松木桩,生态布及衫木条,所述松木桩底部为尖锥状并垂直插入河道的底泥层,生态布由底泥层至松木桩的净高度完全覆盖,衫木条于生态布的上下两端进行横向固定,所述岸基带与堤岸之间填充固化底泥回填层,且固化底泥回填层上方铺设一层生态袋,生态袋上方种植功能性植物。

上述方案中,松木桩一根根依次紧密排列,每根松木桩直径为150±30mm,深入底泥层的深度大于2.5m,比河道常态水位高出10-20cm,比洪水位低。

进一步的,岸基带与堤岸之间的宽度为1.5-2.5m。

进一步的,生态布与生态袋均采用聚丙烯为原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

进一步的,固化底泥回填层的高度低于松木桩高度20cm。

进一步的,生态袋中填充固化后的污染底泥,生态袋的堆叠高度为10-2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该生态驳岸的岸基带采用松木桩作为固定木桩,内侧生态布作为过滤界面,使得整体结构更加坚固耐用,不易被冲刷,同时摒弃了传统的石料、砖或混凝土等砌筑而成的硬质驳岸,生态驳岸与周围的环境更好地融合,增强了水陆交界处原有的生物生息环境,更具有观赏性和生态性;

(2)底泥的原位无害化处理。将清淤产生的底泥回填至岸基带内部,回填过程投加底泥污染抑制剂并进行搅拌处理,稳定和固化污染物,减少污染物的释放通量,同时上方种植功能性植物进行吸附、吸收、转化,通过定期收割进行底泥污染物的去除,实现原位无害化处理污染底泥;

(3)污染底泥的修复过程采用了物理化学-生物联合处理技术,使其做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底泥综合整治,具有大大降低二次污染,稳定去除污染物的特点,所构建的生态驳岸在原位修复河道底泥的同时还保证了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4)该生态驳岸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快捷,且更加坚固耐用,更具景观性、生态性和亲水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岸基带的结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河道底泥原位处理的景观生态驳岸结构,具有堤岸1,主要在河道与堤岸1之间进行岸基带的构建,所述岸基带往堤岸1方向依次为松木桩2,生态布3及衫木条8。

松木桩2长度范围为4-6m,其底部为尖锥状并垂直插入河道的底泥层,松木桩2一根根依次紧密排列,每根松木桩2直径为150±30mm,主要通过打桩机将松木桩2垂直打入底泥层,其深入底泥层的深度大于2.5m,比河道常态水位高出10-20cm,比洪水位低。

生态布3采用聚丙烯为原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具有渗透疏水与过滤的作用,生态布3由底泥层至松木桩的净高度完全覆盖,衫木条8于生态布3的上下两端进行横向固定,衫木条8作为加强筋,不仅用于提高成排松木桩2的稳定性,且对生态布3起到贴附于松木桩2的展平作用,具体的,衫木条8可穿过生态布3,采用插销的方式插入松木桩2中即可。

岸基带与堤岸1之间的宽度为1.5-2.5m,具体宽度可以视河道宽度进行调整。岸基带与堤岸1之间填充固化底泥回填层4,固化底泥回填层4主要是将河道中的污染底泥固化回填,将清淤产生的污染底泥回填至岸基带内侧,污染的底泥通过重力脱水和生态布3的过滤作用,去除了一部分的间隙水,初步降低了底泥的含水率,后通过投加底泥固化抑制剂并进行机械、人工搅拌使污染物被固化、稳定,抑制污染物通量的释放,同时改善底泥的理化性质,进一步降低含水率,实现河道底泥的原位无害化处理。回填的底泥经过自然干化脱水、稳定、固化等综合作用后,进行机械或者人工夯实,夯实后,固化底泥回填层4的高度低于松木桩2高度20cm,有利于固化底泥回填层4上方进行绿植栽培。

固化底泥回填层4上方铺设一层生态袋5,生态袋5的堆叠高度为10-20cm,铺设生态袋5后大约与松木桩2顶端高度齐平,生态袋5采用聚丙烯(pp)为原材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加工而成的袋子,用于装填固化后的污染底泥,生态袋5上方种植功能性植物7,

生态袋5主要起到支撑功能性植物7的作用,为了较好的提供支撑和栽种效果,生态袋5中固化后的污染底泥可以敲碎,可以随种植的位置调整生态袋5的形态,使生态袋5可以包裹功能性植物7的根部,功能性植物7可以更好的对生态袋5与固化底泥回填层4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

功能性植物7可采用竹柳或各种水生植物,通过定期收割实现对污染物的富集、吸附、转化和去除,功能性植物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为6-9株/㎡,最后在生态袋上方铺设一层10cm厚的景观碎石层增加整体景观作用,碎石层采用10-20mm的碎石。

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