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1036发布日期:2020-07-31 21:52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塔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水污染已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氮和磷含量高,直接排放,将导致江、河、湖、海的缓流水体及封闭的近岸水域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物的大量死亡,污水处理设备可对污染水进行处理,但现有地上的污水处理设备多为卧室或者箱式,占地面积大,对于狭小空间无法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塔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小,便于安装和布置,污水处理效果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塔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内桶、外桶、曝气盘、罗茨风机、电解除磷装置、进水管、出水管和出泥管,所述内桶固定于所述外桶内,所述内桶上部具有过水口,所述过水口处设置有滤网,所述内桶内腔为沉淀区,所述内桶和外桶之间的夹层区域为反应区,所述曝气盘固定在所述反应区的所述外桶底面,所述反应区内具有mbbr填料,所述罗茨风机的输出端与所述曝气盘连通,所述进水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解除磷装置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电解除磷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反应区和所述沉淀区通过所述过水口连通,所述出泥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所述出水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污水从进水管进入电解除磷装置,在电解除磷装置内进行电解除磷后流入反应区,在反应区内进行反应,反应区内反应后的污水通过过水口进入沉淀区,在沉淀区内沉淀后,下层污泥从出泥管排出,上层水从出水管排出,为节约空间,外桶和内桶高度高,而宽度较窄,填料和污泥等易在反应区内堆积,且堆积的填料和污泥等高度高,压力大,采用一般穿孔曝气极易造成管道堵塞,且管道堵塞后很难清理,曝气盘向反应区内通气,可避免填料和污泥等堵塞曝气孔,罗茨风机供压大,可提供8米水压,利于将填料和污泥在塔式的外桶内吹起,滤网可阻拦填料进入沉淀区。

进一步的,所述内桶的下部为斗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沉淀区沉淀。

进一步的,还包括气提管和气泵,所述气提管的泥污输入端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所述气提管的泥污输出端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气提管上具有气体入口,所述气泵的输出端与所述气体入口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气泵向气提管供气,气提管将沉淀区沉淀的污泥提升,污泥回流进入反应区,为反应区反应补充碳源。

进一步的,所述气提管的泥污输入端的侧壁具有缺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大进泥面积,利于污泥进入气提管。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入口处具有快接接头,所述气泵与所述气体入口通过导气管连通,所述导气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气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导气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快接接头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拆装。

进一步的,所述气提管包括气提主管和气提支管,所述气提主管竖直设置在所述内桶内,所述气提主管的下端为所述气提管的泥污输入端,所述气提支管倾斜设置,所述气提主管的上部与所述气提支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气提支管的下端为所述气提管的泥污输出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沉淀区底部的污泥通过气提主管进入气提支管,气提支管倾斜设置,可增加气提支管内污泥的流动性,避免污泥堵塞。

进一步的,所述气提主管和所述气提支管通过活接接头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将气提主管和气提支管通过活接接头可拆卸连接,便于拆管检修。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入口与所述气泵的输出端之间具有仅能使流体从所述气泵流向所述气体入口方向的单向瓣膜。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防止气泵停止供气的瞬间形成负压,将污泥吸入气泵造成气泵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罗茨风机为变频风机。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控制风量大小,从而控制反应区内污泥好氧和厌氧转变。

进一步的,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内桶内,所述导流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内桶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板在所述过水口与所述内桶轴线之间,所述导流板上端高于所述过水口,所述导流板下端与所述内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沉淀区在所述导流板两边的腔室通过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内桶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导流板用于将从所述过水口进入的水流导向所述导流板下端,所述水流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内桶之间的间隙流向所述导流板的另一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从过水口进入沉淀区的水流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先由上往下流动,经过导流板与内桶之间的间隙后再在导流板的另一侧空间内上升,延长了水流的路径,增加了同一股水流沉淀的时间,提高沉淀效果,防止水流从过水口进入沉淀区后直接流向出水管,未经沉淀即从出水管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3为a-a面剖视图;

图4为c部放大图;

图5为b-b面剖视图

图中:1-外桶、11-反应区、2-内桶、21-沉淀区、22-导流板、23-滤网、3-电解除磷装置、4-曝气盘、5-进水管、6-出泥管、7-出水管、8-气提管、81-气提主管、82-气提支管、83-活接接头、84-快接接头、85-单向瓣膜、86-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塔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实施例,包括内桶2、外桶1、曝气盘4、罗茨风机、电解除磷装置3、进水管5、出水管7和出泥管6,内桶2固定于外桶1内,内桶2的下部为斗状,内桶2上部具有过水口,过水口处设置有滤网23,内桶2内腔为沉淀区21,内桶2和外桶1之间的夹层区域为反应区11,曝气盘4固定在反应区11的外桶1底面,反应区11内具有mbbr填料,罗茨风机的输出端与曝气盘4连通,进水管5的输出端与电解除磷装置3的输入端连通,电解除磷装置3的输出端与反应区11连通,反应区11和沉淀区21通过过水口连通,出泥管6的输入端与沉淀区21的底部连通,出水管7的输入端与沉淀区21的上部连通,罗茨风机为变频风机。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气提管8和气泵,气提管8的泥污输入端与沉淀区21的底部连通,气提管8的泥污输出端与反应区11连通,气提管8上具有气体入口,气泵的输出端与气体入口连通,如此设置,可使沉淀区21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进入反应区11,为反应区11污水反应提供碳源。

为利于污泥进入气提管8,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气提管8的泥污输入端的侧壁具有缺口86,整个气提管8的污泥输入端为齿状。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气体入口处具有快接接头84,气泵与气体入口通过导气管连通,导气管的输入端与气泵的输入端连接,导气管的输入端与快接接头84可拆卸连接。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气提管8包括气提主管81和气提支管82,气提主管81竖直设置在内桶2内,气提主管81的下端为气提管8的泥污输入端,气提支管82倾斜设置,气提主管81的上部与气提支管82的上端连通,气提支管82的下端为气提管8的泥污输出端,气体入口设置在气提主管81的下部侧壁,气提主管81和气提支管82通过活接接头83可拆卸连接。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气体入口与气泵的输出端之间具有仅能使流体从气泵流向气体入口方向的单向瓣膜85,单向瓣膜85可设置在气体入口处。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导流板22,导流板22设置于内桶2内,导流板22的两侧分别与内桶2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导流板22在过水口与内桶2轴线之间,导流板22上端高于过水口,导流板22下端与内桶2之间留有间隙,沉淀区21在导流板22两边的腔室通过导流板22与内桶2之间的间隙连通,导流板22用于将从过水口进入的水流导向导流板22下端,水流从导流板22与内桶2之间的间隙流向导流板22的另一侧。

内桶2、外桶1、气提管8均采用碳钢材质,选用碳钢管道对曝气盘4供气,4个曝气盘4为一组,多组曝气盘4均匀分布在反应区11底部,滤网23选用304不锈钢,网孔孔径为10mm。

污水从进水管5进入电解除磷装置3,在电解除磷装置3内进行电解除磷后流入反应区11,在反应区11内进行反应,曝气盘4向反应区11内通气,可通过罗茨风机调整曝气盘4的供气量,以调节反应区11的厌氧和好氧环境,反应区11内反应后的污水通过过水口进入沉淀区21,在沉淀区21内沉淀后,下层污泥从出泥管6排出,上层水从出水管7排出,为节约空间,外桶1和内桶2高度高,而宽度较窄,填料和污泥等易在反应区11内堆积,且堆积的填料和污泥等高度高,压力大,采用一般穿孔曝气极易造成管道堵塞,且管道堵塞后很难清理,选用曝气盘4,可避免填料和污泥等堵塞曝气孔,罗茨风机供压大,可提供8米水压,利于将填料和污泥在塔式的外桶1内吹起,滤网23可阻拦填料进入沉淀区21,气提管8插在内桶2中部,可将沉淀区21底部的部分污泥提升,使其回流进入反应区11为污水在反应区11内反应提供碳源,沉淀区21底部堆积的污泥通过污泥自身重力从出泥管6排出,整个设备采用塔式结构,高度在4-8米。外径在2-4米之间,占地面积小,且柱状的外桶1相对于长方体形的设备科节约30%以上的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