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0681发布日期:2020-05-29 13:0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蓝藻水华爆发的频度逐步增加,蓝藻水华爆发,会消耗大量溶氧,降低水体透明度,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水华产生异味与杂质,増加水处理成本;产生的藻毒素通过水循环,对水生动物、家畜和人类的健康安全都带来极大危害,蓝藻控制与治理工作已越来越严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在消浪的同时为水体提供大量的溶解氧,利用导流板将藻类导流进入净化区,净化区内的鱼类、贝类、微生物、水生植物等构建的微生态食物链对藻类进行降解,从源头上根除藻类,进一步增强装置的除藻能力。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主要由消浪区和净化区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消浪区的一侧设有进水面,进水面正对面的一侧设有导流板,消浪区的下方设有净化区,净化区下方的一侧及底面设有排水面,净化区内设有微生物固载体。

进一步的,导流板的上端设于消浪区上表面的一侧,下端设于消浪区下方的一侧。

进一步的,进水面上阵列排布透水孔,形状为两端开口的圆锥状,迎浪面的一端有效孔径为40-60mm,另一端的有效孔径为8-10mm。

进一步的,排水面上设有孔洞,数量为三个以上,有效孔径为5-10mm。

进一步的,消浪区的上表面铺设有浮筒,数量为三个以上。

进一步的,消浪区上方的四周均设有固定环,固定锚固定于水底,所述的固定环、铰链、固定锚依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净化区内设有防水灯。

进一步的,净化区内预置有鱼类和贝类和水生植物,微生物固载体内预置有环境友好型微生物。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与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当波浪与透水孔发生对冲时,使大气氧充分溶解于水体中,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起到了曝气的功能,为净化区内的生物提供生存所需求的氧气,净化区内设有防水灯,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光照条件。

2.利用导流板的导流作用,将藻类导流至净化区,净化区内的鱼类、贝类、微生物、水生植物等构建的微生态食物链对藻类进行降解,从源头上根除藻类,进一步增强装置的除藻能力,达到控藻的目的。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该装置构造简单、成本低且无需动力,适合大面积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消浪区,2、净化区,4、微生物固载体,5、孔洞,6、浮筒,7、固定环,8、导流板,9、铰链,10、固定锚,11、透水孔,12、进水面,13、排水面,14、波浪传播方向,15、防水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水利除藻装置,主要由消浪区1和净化区2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消浪区1的一侧设有进水面12,进水面12正对面的一侧设有导流板8,消浪区1的下方设有净化区2,净化区2下方的一侧及底面设有排水面13,净化区2内设有微生物固载体4;导流板8的上端设于消浪区1上表面的一侧,下端设于消浪区1下方的一侧;进水面12上阵列排布透水孔11,形状为两端开口的圆锥状,迎浪面的一端有效孔径为40-60mm,另一端的有效孔径为8-10mm;排水面13上设有孔洞5,数量为三个以上,有效孔径为5-10mm;消浪区1的上表面铺设有浮筒6,数量为三个以上;消浪区1上方的四周均设有固定环7,固定锚10固定于水底,所述的固定环7、铰链9、固定锚10依次连接;所述的净化区2内设有防水灯15;净化区2内预置有鱼类和贝类和水生植物,微生物固载体4内预置有环境友好型微生物。

实施例1

具体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浮筒6采用pe材料制成,壁厚10mm,水平铺设于消浪区1的上表面,消浪区1上表面的四周均设有固定环7,固定锚10固定于水底,固定环7、铰链9、固定锚10依次连接将整体固定,使得整个装置在波浪强烈冲击时能够保持整体平衡。

所述的消浪区1和净化区2均设有公知的拉筋加固结构,进一步加强抗风浪冲击的能力,整体采用铰链活动连接可拆卸结构,方便后期的维护管理,导流板8采用不锈钢耐海水腐蚀的结构,厚度为80mm,导流板8的上端设于消浪区1上表面的左侧,下端设于消浪区1下方的右侧,且导流板8与消浪区1下表面所形成的的角度为45°,所述的透水孔11迎浪面的一端有效孔径为40mm,另一端的有效孔径为8mm,当波浪沿着波浪传播方向14冲击透水孔11,使大气氧充分溶解,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起到了曝气的功能,为净化区2内的生物提供氧气,净化区2内设有防水灯15,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光照条件。

利用导流板的导流作用,将藻类导流至净化区,净化区2内预置有微生物固载体4、鱼类、贝类、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能够构建微生态食物链,对藻类进行降解,从源头上根除藻类,达到控藻的目的,所述的孔洞5有效孔径为5mm,阵列排布于排水面13,净化后的水体由净化区2内的排水面13的孔洞5排出,达到净化水体水质环境、修复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实施例2

具体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浮筒6采用pe材料制成,壁厚10mm,水平铺设于消浪区1的上表面,消浪区1上表面的四周均设有固定环7,固定锚10固定于水底,固定环7、铰链9、固定锚10依次连接将整体固定,使得整个装置在波浪强烈冲击时能够保持整体平衡。

所述的消浪区1和净化区2均设有公知的拉筋加固结构,进一步加强抗风浪冲击的能力,整体采用铰链活动连接可拆卸结构,方便后期的维护管理,导流板8采用不锈钢耐海水腐蚀的结构,厚度为80mm,导流板8的上端设于消浪区1上表面的左侧,下端设于消浪区1下方的右侧,且导流板8与消浪区1下表面所形成的的角度为45°,所述的透水孔11迎浪面的一端有效孔径为60mm,另一端的有效孔径为10mm,当波浪沿着波浪传播方向14冲击透水孔11,使大气氧充分溶解,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起到了曝气的功能,为净化区2内的生物提供氧气,净化区2内设有防水灯15,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光照条件。

利用导流板的导流作用,将藻类导流至净化区,净化区2内预置有微生物固载体4、鱼类、贝类、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能够构建微生态食物链,对藻类进行降解,从源头上根除藻类,达到控藻的目的,所述的孔洞5有效孔径为10mm,阵列排布于排水面13,净化后的水体由净化区2内的排水面13的孔洞5排出,达到净化水体水质环境、修复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