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105438发布日期:2020-11-27 13:33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内陆河湖疏浚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内陆河湖疏浚治理工程中,疏浚尾水处理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环保疏浚是消除内陆河流、湖泊内源污染和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城市黑臭水体及内陆河流、湖泊的污染底泥经环保疏浚、初步泥水分离后将产生大量的疏浚尾水,内源污染源由于疏浚过程中的扰动随之释放出来,导致疏浚尾水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具有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特点,如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典型工程实践中,主要通过围堰、堆场、加药促凝等方式来实现疏浚尾水的达标排放。但一方面,由于水体污染程度不尽相同,常导致出现要等待含悬物的泥浆自然沉淀时间过长而停工的问题;另一方面,受环保政策、城市周边弃土堆场地地理位置和工艺等因素的约束,如何快速降低尾水中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尾水高效、低成本处理后达标排放更是当前疏浚工程的一个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包括排泥渠、混合池和澄清池,所述排泥渠用于对尾水进行初次沉淀,所述混合池用于将沉淀后的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所述澄清池用于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的尾水进行二次沉淀。

优选的,所述排泥渠尾端与混合池池壁连接,排泥渠流出的尾水由设置在混合池的混合池进水口流入混合池;所述混合池与澄清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槽;所述澄清池出口方向设有第二溢流槽。

优选的,所述排泥渠为一条设置有至少一道隔埂的渠道,所述隔埂固定在渠底并垂直于渠底面向上延伸,延伸高度至少与排泥渠高度平齐,所述隔埂沿渠道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排泥渠侧壁相连,另一端距排泥渠另一侧壁留有间隙,相邻两道隔埂与排泥渠侧壁的连接方向相反,将排泥渠分隔出s型过流通道。

优选的,所述混合池内部垂直于混合池进水流向设置有一块与混合池底部垂直的隔板,所述隔板两端与混合池池壁滑动连接,下部与混合池底部留有通道,所述通道大小由所述隔板在混合池池壁竖直方向上的滑动调节,所述隔板将混合池池体分为进水室和出水室。

优选的,所述澄清池内部设置有落泥板,所述落泥板倾斜于澄清池底部,所述落泥板至少一块面向澄清池进水口。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泥渠相邻两道隔埂间的距离沿尾水过流方向依次增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隔板在进水室侧安装有与隔板垂直的附属隔板,所述附属隔板用于改变水流方向,包括两块在竖直方向上平行设置的上附属隔板和下附属隔板;所述上附属隔板和下附属隔板在长度方向与所述隔板相同且上附属隔板开设有供水流通过的通孔,所述上附属隔板在宽度方向小于所述下附属隔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通孔在上附属隔板上的设置形式包括圆形、矩形或任意可以使水流通过的有序或无序排列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混合池进水口处设置有絮凝剂投放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泥渠按照混合池和澄清池外侧壁形状适应性设置,排泥渠与混合池和澄清池u型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方法,具体步骤为:

s1.疏浚尾水首先流入排泥渠,尾水在排泥渠中流动并进行初次沉淀,去除固体杂质;

s2.经过s1处理的尾水通过混合池进水口流入混合池,同时在尾水流过混合池入水口时添加絮凝剂,尾水在混合池中经过附属隔板23、混合装置24和隔板22底部通道与絮凝剂充分混合;

s3.与絮凝剂混合后的尾水经第一溢流槽流入澄清池,尾水与絮凝剂混合产生的絮状混凝沉淀落在倾斜的落泥板上,沿落泥板滑落;

s4.经s1-s3步骤净化后的尾水自澄清池末端第二溢流槽排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排泥渠、混合池和澄清池的设置,延长了尾水的排放流程,排泥渠的隔埂间距按照过流方向依次增大,减小过流速度,提高了初步沉淀的效果;混合池设置隔板改变尾水流动态势使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并延长混合时间,其中隔板的滑动式设置可以调节滑板与混合池底部的通道大小,适应不同流量的尾水处理,上下两层附属隔板可以增加尾水与絮凝剂的混合程度;澄清池设置落泥板提高絮凝物沉淀效果。排泥渠、混合池、澄清池三者配合,提高泥水分离效果。

絮凝剂投放装置可以根据尾水处理需求或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或原水混凝沉淀试验结果,通过对混凝效果的综合评价,如絮凝体沉降性、上清液浊度、色度、ph值、耗氧量等,确定合适的絮凝剂及其最佳使用量。

本发明中排泥渠与混合池和澄清池u型连接,压缩了处理系统的空间体积,减小占地面积使本发明的场地设置更加灵活;同时本发明在疏浚尾水处理过程中,尾水可以连续排放,持续净化,船舶不会因为等待悬浮于尾水中的泥浆等固体杂质自然沉淀而停工,间接提高了船舶的施工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澄清池的另一种设置形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混合装置的设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混合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排泥渠隔埂设置示意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0-排泥渠11-隔埂20-混合池21-混合池入水口22-隔板23-附属隔板231-上附属隔板232-下附属隔板233-通孔24-混合装置241-水平挡板242-支撑杆30-澄清池31-落泥板41-第一溢流槽42-第二溢流槽i-进水室ii-出水50-絮凝剂投放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包括排泥渠10、混合池20和澄清池30,排泥渠10用于对尾水进行初次沉淀,混合池20用于将沉淀后的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澄清池30用于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的尾水进行二次沉淀。

排泥渠10按照混合池20和澄清池30外侧壁形状适应性设置,排泥渠10与混合池20和澄清池30“u”形连接,排泥渠10入水处与疏浚工程围堰相连,排泥渠10尾端与混合池20进水口所在池壁连接,排泥渠10流出的尾水由设置在混合池20的混合池进水口21流入混合池;混合池20与澄清池30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槽41;澄清池30出口方向设有第二溢流槽42,第一溢流槽41高度略高于第二溢流槽42。

混合池进水口21处设置有絮凝剂投放装置50,根据尾水进水量及水质情况,可以提前设定合理的絮凝剂投放量并在尾水流经絮凝剂投放装置50时将絮凝剂均匀投放到尾水中,使两者在混合池20中充分混合;絮凝剂使用pac絮凝剂。

排泥渠10为一条设置有至少一道隔埂11的渠道,隔埂11固定在渠底并垂直于渠底面向上延伸,延伸高度至少与排泥渠10高度平齐,隔埂11沿排泥渠10渠道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排泥渠10侧壁相连,另一端距排泥渠10另一侧壁留有间隙,相邻两道隔埂11与排泥渠10侧壁的连接方向相反,将排泥渠10分隔出s型过流通道;相邻两道隔埂11间的距离沿尾水过流方向依次增大。

混合池20内部垂直于混合池20进水流向设置有一块与混合池底部垂直的隔板22,隔板22两端与混合池20池壁通过滑轨或卡槽滑动连接,下部与混合池20底部留有通道,通道大小可以根据水处理需求由隔板22在混合池20池壁的上下滑动进行调节,隔板22将混合池20池体分为i室即进水室和ii室即出水室;隔板22在进水室i侧安装有与隔板22垂直的附属隔板23,附属隔板23用于改变水流方向,附属隔板23包括两块在竖直方向上平行设置的上附属隔板231和下附属隔板232,上附属隔板231和下附属隔板232在长度方向与隔板22相同且上附属隔板231开设有供水流通过的通孔233,上附属隔板231在宽度方向小于下附属隔板232。

如图4、图5所示,下附属隔板232至混合池20底部空间中还可以根据尾水处理需求设置混合装置24,混合装置包括在空间内高低错落设置的水平挡板241和支撑挡板的支撑杆242,混合装置24的设置可以在混合池进水室i侧空间增加对过流尾水的扰动,进一步提高尾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度。

澄清池30内部设置有落泥板31,落泥板31倾斜于澄清池30底部,落泥板31中至少一块面向澄清池30进水方向,澄清池30尺寸和落泥板31角度、大小依据具体处理水量而定,使澄清池30可以满足动态流入—静态沉淀—动态流出过程。

澄清池30底部可以采用水平池底,也可以设置为内凹形状,方便杂质沉淀堆积。

采用上述的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对尾水进行处理,具体步骤为:

s1.疏浚尾水首先流入排泥渠10,尾水在排泥渠10中流动并进行初次沉淀,去除固体杂质;

s2.经过s1处理的尾水通过混合池进水口21流入混合池20,同时在尾水流过混合池进水口21时添加絮凝剂,尾水在混合池20中与絮凝剂充分混合;

s3.与絮凝剂混合后的尾水经第一溢流槽41流入澄清池30,尾水与絮凝剂混合产生的絮状混凝沉淀落在倾斜的落泥板31上,并沿落泥板31滑落;

s4.经s1-s3步骤净化后的尾水自澄清池30末端第二溢流槽42排出。

在同一尾水处理中,可以使用一套以上本尾水环保处理系统,既可以同时使用加快尾水处理速度,也可以轮换使用,填补当系统内杂质沉积满需要清淤时的空档期。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