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4277发布日期:2020-11-13 12:3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是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



背景技术:

污泥是一种粘土质资源,污泥处置包括土地利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填埋等方式,污泥处置前需要对污泥进行处理,污泥处理是对污泥进行浓缩、调质、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加工过程。

污泥在处理前内部含水率较高,需要先对污泥进行脱水,来减小重量和体积以便进行回收利用或处理,目前一般采用挤压的方式来对污泥进行脱水,通过人工或机器来从污泥的上方对污泥进行挤压,但是在将污泥中的水挤出后,水的流动方向较为混乱,容易出现挤出的水重新被污泥吸收的情况,脱水效果较差,脱水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包括塔体和铰接在所述塔体顶部的塔盖,所述塔体内部可拆卸连接有盛料框,所述塔体内壁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盛料框底部与所述托板顶部相接触,所述盛料框和所述塔体内侧壁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盛料框侧壁上部分开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盛料框的漏孔,所述托板内部开设有若干个漏槽,所述漏槽位于所述塔体内侧壁和所述盛料框外侧壁之间;所述塔盖顶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与外部液压油站连接,所述液压杆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位于所述塔盖内部,且所述压块位于所述盛料框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块直径小于所述盛料框的直径,所述压块顶部为弧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块内部开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压块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块底部和所述盛料框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纱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塔体内侧壁顶部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顶部具有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盛料框外侧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滑动安装在所述移动槽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塔体右侧壁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进液端贯穿所述塔体延伸至所述塔体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塔盖铰接在塔体顶部,塔体内部设置有带有若干个漏孔的盛料框,塔盖顶部的液压杆输出端连接有压块,对污泥进行处理时液压杆工作使压块进入到盛料框内部并挤压盛料框内部的污泥,液压杆持续工作使压块频繁的来回挤压污泥,可以提高脱水效率,同时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污泥受到挤压排出的水会通过漏孔排出到盛料框外部,并顺着盛料框外壁下流到托板上,再通过托板上的漏槽排出到塔体底部进行储存,在脱水过程中可以对水的流动进行限制,可以将脱出的水和剩余的污泥分隔开,减少了盛污泥和水的接触时间,进而可以降低脱水的时间,提高了脱水效率的脱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中盛料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中塔体内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塔体;11、托板;111、漏槽;12、移动槽;13、排液管;2、塔盖;21、液压杆;3、盛料框;31、漏孔;32、移动板;4、压块;41、通孔;5、纱布。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资源化智能处置塔,包括塔体1和铰接在塔体1顶部的塔盖2,塔体1内部可拆卸连接有盛料框3,塔体1内壁固定连接有托板11,盛料框3底部与托板11顶部相接触,盛料框3和塔体1内侧壁之间具有缝隙,盛料框3侧壁上部分开设有若干个贯穿盛料框3的漏孔31,托板11内部开设有若干个漏槽111,漏槽111位于塔体1内侧壁和盛料框3外侧壁之间,塔盖2顶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21,液压杆21与外部液压油站连接,液压杆21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压块4,压块4位于塔盖2内部,且压块4位于盛料框3正上方。

在图1和图3中:塔盖2铰接在塔体1的顶部,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时,向上转动塔盖2即可露出塔体1内部的盛料框3,盛料框3用来盛装待处理的污泥,打开塔盖2后即可将污泥从盛料框3顶部的开口倒入到盛料框3内部,将待处理的污泥倒入到盛料框3内部后向下转动塔盖2,使塔盖2重新盖回到塔体1顶部,使塔体1和塔盖2内部重新形成一个封闭的容腔,此时启动塔盖2顶部的液压杆21即可进行污泥的挤压脱水作业,液压杆21启动后会推动输出端压块4向下移动,压块4位于盛料框3的正上方,且压块4直径小于盛料框3的直径,液压杆21会推动压块4向下进入到盛料框3内部,压块4进入到盛料框3内部后继续向下移动和盛料框3内部的污泥接触,并向下挤压污泥,压块4挤压污泥可以将污泥中的水挤压出来,完成对污泥的脱水工作,盛料框3上设置有若干个漏孔31,若干个漏孔31由上至下分成四组,脱水后的污泥会收缩,上方的污泥会慢慢下降,在下降到最底部的一组漏孔31下方后,通过压块4挤压出来的水会穿过漏孔31流到盛料框3外部,盛料框3和塔体1内侧壁之间具有缝隙,可以使流到盛料框3外部的水顺着盛料框3的外壁继续向下流动,盛料框3的底部和塔体1内部托板11的顶部相接触,托板11可以对盛料框3起到支撑作用,可以提高盛料框3使用时的稳定性,水顺着盛料框3的外壁向下流动会流动到托板11上,再通过托板11上的若干个漏槽111排出到塔体1底部进行储存,使用时液压杆21持续工作使压块4频繁的来回挤压污泥,来对污泥进行挤压脱水,不需要工人来对污泥进行挤压操作,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脱水效率,污泥受到挤压排出的水会通过盛料框3上的若干个漏孔31排出到盛料框3外部,再通过托板11上的漏槽111排出到塔体1底部进行储存,在脱水过程中可以对水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制,可以将脱出的水和盛料框3内部的污泥隔离开,可以减少盛污泥和水的接触时间,进而可以降低脱水的时间,提高脱水效率。

在图1中:压块4直径小于盛料框3的直径,压块4顶部为弧形,压块4内部开设有若干个贯穿压块4的通孔41,压块4底部和盛料框3内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纱布5;部分挤压出来的水会向上穿过通孔41流动到压块4的顶部,压块4弧形的顶部可以对水进入导流,使水顺着压块4的顶部向下流动,在流经漏孔31时通过漏孔31排出,通过漏孔31和压块4、盛料框3之间的缝隙同时进行排水,可以提高排水的效率,压块4底部和盛料框3内侧壁均设置有纱布5,压块4底部的纱布5将压块4的底部完全覆盖,盛料框3内侧壁上的纱布5将若干个漏孔31挡住,纱布5可以对污泥起到阻挡的作用,可以防止压块4在向下挤压污泥时,污泥通过通孔41和漏孔31挤出。

在图1和图2中:塔体1内侧壁顶部开设有移动槽12,移动槽12顶部具有开口,盛料框3外侧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32,移动板32滑动安装在移动槽12内部;处理完成后,工人向上转动塔盖2露出塔体1内部的盛料框3,向上拉动盛料框3即可将盛料框3从塔体1内部取出,进而将处理后的污泥从盛料框3内部取出,方便工人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收集,安装时将盛料框3放入到塔体1内部,放入到盛料框3顶部的移动板32会进入到塔体1内壁的移动槽12内部,通过移动槽12和移动板32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提高盛料框3安装后的稳定性。

在图1和图4中:塔体1右侧壁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液管13,排液管13进液端贯穿塔体1延伸至塔体1内部;对污泥挤压脱水时产生的水通过托板11上的漏槽111排出到塔体1底部进行收集,塔体1右侧壁上的排液管13上设置有阀门,在处理完成后,工人打开阀门即可通过排液管13将塔体1内部收集的废水排出,操作简单,方便工人在处理结束后进行排水工作,在进行工作时将阀门拧紧即可使排液管13处于封闭状态,进而使塔体1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防止在收集废水时出现漏水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时,向上转动塔盖2将塔盖2和塔体1分离开,打开后将污泥倒入到盛料框3内部,将待处理的污泥倒入后向下转动塔盖2使塔盖2重新盖回到塔体1顶部,此时启动塔盖2顶部的液压杆21,液压杆21启动后会推动压块4向下进入到盛料框3内部,使压块4和盛料框3内部的污泥接触,并向下挤压污泥,将污泥中的水挤压出来,对污泥进行挤压脱水工作,随着压块4向下挤压污泥,上方的污泥会慢慢下降,在下降到最底部的一组漏孔31下方后,通过压块4挤压出来的水会穿过漏孔31流到盛料框3外部,水会顺着盛料框3的外壁向下流动会流动到托板11上,通过托板11上的若干个漏槽111排出到塔体1底部进行储存,使用时液压杆21持续工作使压块4频繁的来回挤压污泥,来对污泥进行挤压脱水,提高了脱水效率,污泥受到挤压排出的水会通过漏孔31排出到盛料框3外部,再通过漏槽111排出到塔体1底部,在脱水过程中可以对水进行限制和导流,使脱出的水和剩余的污泥分隔开,减少了盛污泥和水的接触时间,进而可以降低脱水的时间,提高脱水效率,处理完成后再次向上转动塔盖2,即可将盛料框3从塔体1内部取出,方便工人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收集。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