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治理脱氯剂的投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5668发布日期:2021-03-23 11:09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污水治理脱氯剂的投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治理脱氯剂的投放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医院污水有来自住院部、门诊室、实验室、化验室、食堂、浴室、卫生间、试剂室、洗衣房等场所排放的污水组成。该污水是一种低浓度污水,水质与一般生活污水类似,其中除含有有机和无机的污染物,如各种药物、消毒剂、解剖遗弃物等污染物,还含有大量病菌、病毒和寄生虫,成分较为复杂,因此医院污水排放需要进行按照《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标准执行,一般进行处理的时候如现有技术cn102897974a提到一种医疗废水水处理工艺,工艺步骤包括预处理、生化物处理、深度处理以及后续消毒处理四个阶段;预处理,包括格栅井除渣、调节初沉生化物处理,包括厌氧处理、三级好氧处理、二次沉淀;深度处理,包括石英砂过滤、活性炭过滤、超滤;后续消毒处理,包括消毒脱氯。消毒脱氯具体为,向消毒脱氯池内投加消毒剂,消毒剂投加量:30mg/l,消毒剂为二氧化氯,接触时间:1-1.7hr;在消毒出水后定量投加脱氯剂,脱氯剂为硫代硫酸钠液体,确保出水余氯含量低于0.5mg/l。

而在对脱氯剂进行投放的时候,一般是根据需要处理的水量来进行配置,配置后直接倾倒到消毒脱氯池中,由于是直接倾倒在某一处,这样的结果容易出现脱氯剂在污水内的分布不均,导致污水的脱氯效果和脱氯效率得不到保障,降低了脱氯剂的使用效果。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对污水的脱氯效果,只能增加脱氯剂的投放量,导致污水处理成本增加,且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个脱氯剂的投放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没有针对医用污水治理专用的投放装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污水治理脱氯剂的投放装置,包括配制罐、泵、投放舱以及将三者依次连通的传输管,所述投放舱漂浮于液面上,所述投放舱的环周设有若干个投放管,所述投放管上设有若干个朝向液面的出液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污水治理脱氯剂的投放装置,主要是针对医疗废水在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后余氯较高来进行设置的,具体的,先按照污水的量以及余氯的浓度,在配制罐中配制好相应量和浓度的脱氯剂,之后启动泵,将脱氯剂打入到投放舱中,在压力以及源源不断液体注入的情况下,脱氯剂通过投放管上的出液孔流入到脱氯池中,由于脱氯剂是先进入到投放舱中,再经过设置在环周方向上的投放管投放,相当于投放的面积更大,自然而然的脱氯剂与污水接触面积更大,相较现有技术单点投放而言,脱氯剂在污水内的分布范围也会更均匀,进而保证了脱氯效果和脱氯效率。

投放舱可以为任一结构,内部能存储脱氯剂且能漂浮在叶面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能存储脱氯剂的投放舱,通过在投放舱的环周设置多根连通内腔的投放管,在泵的作用下,使得脱氯剂通过延伸出去的多根投放管投放,有效的增加了脱氯剂的投放面积,确保了脱氯效果和脱氯效率。

进一步,所述传输管为软管,传输管与投放舱转动连接,所述传输管与投放舱的连接处设有轴承。在进行脱氯剂投放的时候,由于传输管与投放舱是转动连接的,在具体投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拉动传输管或者利用长杆等推动投放装置在脱氯池中移动或者转动,从而增加脱氯剂的投放面积。

优选方式一、所述投放舱为内部设有空腔的环形。优选为圆环或者方形环,圆环或者方形环的中部为贯通孔,减少投放舱的重量并增加投放舱的面积,保证投放舱的漂浮的能力。

优选方式二、所述投放舱的底部设有浮球。浮球支撑投放舱使其能漂浮在液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投放舱的中心设有与投放舱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外部环设有若干块同轴心的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为弧形,导流叶片的弧面朝向同一侧。投放舱上的导流叶片类似于屋顶上的无动力通风器的叶片,在风力的作用下,导流叶片可以带动投放舱在液面上转动或者移动,进而可以将脱氯剂施放到脱氯池的绝大部分地方,当导流叶片带动投放舱转动的时候还可以将液面扰动起来,提高脱氯效果。

在本申请中,为了避免导流叶片带动投放舱移动或者转动被传输管干扰,所以将传输管从投放舱的底部连接,通过设置在中心位置处的连接管来进行脱氯剂的连通。

进一步,所述投放管与液面接触的两侧呈流线型。为了确保在投放舱转动的时候减少水流的影响,将投放管的两侧设置成流线型,减少水的阻力。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流叶片与投放管的个数和方向匹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投放管的个数为4~12,所述投放管均布在投放舱的环周上。更优选为4个、6个、8个、10个或者12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污水治理脱氯剂的投放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传输管1、导流叶片2、连通管3、分管4、支撑套5、投放舱6、投放管7、轴承8、出液孔71。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2所示:

一种用于污水治理脱氯剂的投放装置,包括配制罐、泵、投放舱6以及将三者依次连通的传输管1,其中配制罐和泵未示出,投放舱6为内部设有空腔的圆环,投放舱6的中部有贯通孔,贯通孔的直径大于二分之一投放舱6的外径,可以确保投放舱6漂浮在液面上,投放舱6的中心位置处设置连通管3,连通管3有连通有三个分管4,三个分管4与投放舱6连通,分管4与投放舱6的连通处设置有支撑套5,在投放舱6的环周均布设置有若干个投放管7,投放管7上设有若干个朝向液面的出液孔71,出液孔71的设置在位于液面的那一侧上,且出液孔71的延伸方向为竖直向下的。传输管1为软管,传输管1从底部与投放舱6中部的连通管3连通,并且与连通管3的接口处设置轴承8使得传输管1与连通管3转动连接,连通管3的顶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部环设有若干块同轴心的导流叶片2,导流叶片2为弧形,导流叶片2的弧面朝向同一侧,导流叶片2与投放管7的个数和方向匹配,均为6个,投放管7与液面接触的两侧呈流线型。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投放舱6为内部设有空腔的方环。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设置导流叶片2,传输管1与投放舱6的顶部连通。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投放管7的横截面为圆形。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投放管7和导流叶片2的个数均为8个。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投放舱6为圆柱形,在投放舱6的底部设有支撑投放舱6的浮球。

具体以实施例4为例,先按照污水的量以及余氯的浓度,在配制罐中配制好相应量和浓度的脱氯剂,之后启动泵,将脱氯剂打入到投放舱6中,在压力以及源源不断液体注入的情况下,脱氯剂通过投放管7上的出液孔71流入到脱氯池中,在投放脱氯剂的过程中,在外界风力的作用下,同一侧的导流叶片2在风力的吹动下是投放舱6在液面上转动,进而搅动脱氯池内的污水开始流动,加速脱氯效果,在投放舱6转动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拉动软管移动投放舱6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