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进的阻垢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4869发布日期:2021-08-06 13:0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改进的阻垢滤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设备用的滤芯,特别是指一种阻垢效果稳定的阻垢滤芯。



背景技术:

阻垢滤芯是前置阻垢器的核心部件,目前市面上的阻垢滤芯主要包括安装于底板上的滤筒以及具有阻垢功效的阻垢材料,上述阻垢材料填充于滤筒内。工作时,水流从滤筒侧壁进入滤筒内部,再从滤筒上端出水。由于阻垢材料会在水中出现缓释效应,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滤筒内阻垢材料的含量会越来越少,此时,滤筒的上部出现“空穴”状态,即阻垢材料只沉积于滤筒的下部,这就会导致从滤筒上部(“空穴”对应的位置)进入滤筒内的水没有跟阻垢材料进行充分接触,直接从阻垢滤芯(前置阻垢器)外流,进而影响前置阻垢器的阻垢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cn211078623u公开了一种前置净水阻垢装置,它包括外筒体、过滤头、排污阀以及滤芯,滤芯包括筒体以及阻垢材料;筒体为由外层筒体和内层筒体构成的夹层结构,其外层筒体为不锈钢网,其内层筒体的侧壁不透水,且底部设置有进水口,阻垢材料填塞于内层筒体中,外层筒体与内层筒体之间构成缝隙通道,该缝隙通道通向内层筒体底部的进水口。通过对滤芯的结构设计,改变了前置过滤器的水流道,继而使得所有流入的水均可充分与阻垢材料接触,大大提高了去除水中钙、镁离子效果。该专利虽然解决了水和阻垢材料充分接触的问题,但是由于内层筒体的进水口设置于内层筒体底部,导致沉积于内层筒体底部(位于筒体底部的阻垢材料承受上层阻垢材料的压力)且体积逐渐减小的阻垢材料会堵塞内层筒体底部的进水口,同时也有可能直接从上述进水口直接掉落至内层筒体外,从而使得前置阻垢器的阻垢效果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阻垢滤芯,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阻垢材料和水接触不充分以及内层筒体堵塞或者阻垢材料掉落的问题。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结构改进的阻垢滤芯,包括过滤腔(通常呈圆形)、容纳腔(通常呈圆形)以及阻垢材料,所述阻垢材料填充于容纳腔内部,容纳腔安装于过滤腔内,并且容纳腔上端出水;所述过滤腔的腔壁为过滤用的过滤围壁,水流从过滤围壁进入过滤腔内;过滤围壁的内侧面和容纳腔腔壁的外侧面之间形成过水通道,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开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靠近容纳腔的底部,过水通道的水自进水孔流入容纳腔内。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上开设有至少三个进水孔。进水孔的孔径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进水孔的横截面为梯形,其沿水流方向的孔径逐渐缩小。具有一定的引流作用便于进水,另一方面进一步避免堵塞或者阻垢材料从容纳腔跑出。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进水孔均为斜孔,且各所述进水孔位于容纳腔腔壁内侧的端口高度小于位于容纳腔腔壁外侧的端口高度。避免阻垢材料从容纳腔跑出。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腔和容纳腔具有公共的上盖和下盖,过滤围壁和容纳腔腔壁的上、下两端分别跟上盖和下盖密封连接,并且所述上盖跟容纳腔对应的部分开设出水孔。这种结构可以使容纳腔的体积最大化,确保容纳腔中存放足量的阻垢材料。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腔和容纳腔具有公共的上盖,过滤围壁和容纳腔腔壁的上端分别跟上盖密封连接,并且所述上盖跟容纳腔对应的部分开设出水孔;所述过滤腔包括下盖,该下盖跟过滤围壁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容纳腔包括下盖,容纳腔的下盖跟容纳腔腔壁的下端密封连接,并且容纳腔的下盖位于过滤腔的下盖的上方。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围壁由镂空的骨架和滤网组成。滤网通常为丝径较小(通常为0.4mm左右)的不锈钢材质,骨架用于增加滤网的强度。

在推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围壁为pp棉。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进水孔开设在容纳腔腔壁的下端,确保阻垢材料和水进行充分的接触,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阻垢效果,而且可以避免阻垢材料堵塞或者从容纳腔掉落的问题。

另外,将进水孔开设于容纳腔的腔壁也能降低开模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装配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同时参照图1和图4,一种结构改进的阻垢滤芯,包括上盖1、下盖2、过滤围壁3、直管4以及阻垢材料(通常为颗粒状,图中未画出),本实施例中上盖1、下盖2、过滤围壁3以及直管4均呈圆形,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其它形状,例如椭圆形。从图2中可以看出,过滤围壁3由镂空的骨架5(通常为塑料)和不锈钢滤网6组成,骨架5的上端与上盖1一体成型,并且靠近上盖1的边缘部分,不锈钢滤网6(通常丝径只有0.4mm)套设于骨架5外,并且贴合于骨架5。下盖2的顶面设置有多个凸起的弹性卡扣21,弹性卡扣21均匀环绕于下盖2顶面,安装时骨架5的下端卡压于弹性卡扣21,使得上盖1、下盖2以及套有不锈钢滤网6的骨架5连为一个整体,此时,上盖1、下盖2以及套有不锈钢滤网6的骨架5内部便形成过滤腔,正常工作时,水流从不锈钢滤网6和骨架5进入该过滤腔内部。

继续参照图2和图4,直管4的长度跟骨架5以及不锈钢滤网6相当,从图3可以看出,直管4的下端跟下盖2一体成型,并且靠近下盖2的中部位置,直管4、骨架5以及不锈钢滤网6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直管4位于骨架5以及不锈钢滤网6内。本实施例中,直管4的外侧面和过滤围壁3的内侧面之间形成过水通道(图中未标出)。上盖1的中部设有凸起部11,该凸起部11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孔12。安装时,如图2所示,直管4的上端通过连接结构(在此不再赘述)的配套可拆卸的连接于上盖1,并且直管4对准于凸起部11,直管4的上端口跟凸起部11的出水孔12连通。本实施例中,直管4以及跟直管4对应的下盖2部分共同组成用于存放阻垢材料的容纳腔。从图中不难看出,直管4侧壁在靠近下盖2的位置处开始有多个进水孔41。从图3可以看出,这些进水孔41均呈圆台形,其沿水流方向的孔径逐渐缩小,使其具有一定的引流作用,便于进水,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避免堵塞或者阻垢材料从容纳腔跑出。

本实用新型安装较为方便,只需先将不锈钢滤网6套设于骨架5,骨架5能将不锈钢滤网6牢牢卡住,使两者结合为有机的“整体”;接着从直管4的上端口将阻垢材料放入其内,然后将填装有阻垢材料的直管4直接插入骨架5,骨架5和弹性卡扣41相互卡紧,使得上盖1、骨架5以及不锈钢滤网6跟下盖2及直管4连为一个整体,当然在以上配件相互连接的过程中也需安装密封圈等配件,以达到密封连接的目的,这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此时,直管4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上盖1和下盖2;骨架5以及不锈钢滤网6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上盖1和下盖2。

同时参照图5,图5为前置阻垢器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阻垢滤芯安装于“手雷”形的外壳7内,该外壳7由可拆卸地上壳体71和下壳体72组成,上壳体71和下壳体72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腔体,从图中可以看出,上壳体71的右侧设有用于连接进水管的进水接头73,上壳体71的上端设有用于连接出水管的出水接头74。

工作时,水流从进水接头73进入外壳7内部,接着再经过不锈钢滤网6和骨架5进入过滤腔内,并沿着过水通道从直管4下端的进水孔41流入直管4(容纳腔)内,再从直管4上端连通的出水孔12流出上壳体7的出水接头74。

另外,本实用新型更换也非常方便,当阻垢滤芯使用一段时间后,只需将下盖2连同直管4取下,然后再在直管4中放入新的阻垢材料即可。当然也可以将阻垢滤芯进行整体替换。

实施例二

参照图6,本实施例二跟随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直管4具有独立的下盖40,直管4的下盖40跟直管侧壁的下端密封连接,并且直管4的下盖40位于过滤腔的下盖2的正上方。另外,从图7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进水孔41均为斜孔,且各所述进水孔41位于直管4内侧的端口高度小于位于直管4外侧的端口高度。更进一步避免阻垢材料从容纳腔跑出。

实施例三

参照图8,本实施例跟上述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类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过滤围壁为横截面呈圆环形的pp棉8(聚酯纤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围壁也可采用行业内常用的聚丙烯滤芯、pe滤芯、pvdf滤芯、ptfe滤芯、碳棒滤芯等其它过滤材料的一种或者多种进行替换,已达到初步过滤的目的。

另外,容纳腔上也可以单独只开设一个长条形的进水孔。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