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56642发布日期:2022-04-14 20:1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厂运行中产生的污泥非常稀,含水率多在99%以上,这个状态的污泥体积过于庞大,难以对污泥进行储存处理,因此需要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目前阶段,对污泥处理的工艺一般为加入絮凝剂使污泥沉降后浓缩,然后再进行压榨脱水,脱水后含水率一般在80%-85%,但根据国家标准要求,污泥含水率必须低于80%,如果要进行后续的利用,含水率要求更低,所以需要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具有可以不用进行二次压榨与污泥转运,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可直接将污泥从含水率99%左右降低至50%-70%,可以通过加药调理改善污泥的抗压性,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等优点,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出料口和进料口,所述箱体内由进料口至出料口依次设置有重力浓缩装置、加药管、低压脱水装置、中压脱水装置、高压脱水装置和卸料传动装置,加药管、低压脱水装置、中压脱水装置、高压脱水装置和卸料传动装置之间设置有滤带,滤带由上滤带和下滤带组成上下两层,所述箱体内靠近加药管一侧设置有加药搅拌装置;
6.在滤带经过加药管时,上滤带和下滤带分隔开来,所述加药搅拌装置和加药管设置在上下两层的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的位置;
7.在滤带分别经过低压脱水装置、中压脱水装置和高压脱水装置时,上滤带和下滤带贴合将物料夹在中间位置进行压缩脱水;
8.在滤带经过卸料传动装置时,上滤带和下滤带分隔开来,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的物料经由卸料传动装置卸料从出料口导出。
9.作为优选,所述加药搅拌装置包括搅拌壳体,搅拌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搅拌轴,搅拌轴的一端通过带传动机构由电机驱动转动,搅拌轴的外侧设置有以其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搅拌叶片,这些搅拌叶片均通过连杆与搅拌轴彼此固定连接,搅拌壳体的横截面形状呈j型。
10.作为优选,所述滤带靠近加药管一侧设置有两个滤带张紧装置,两个滤带张紧装置分别对上滤带和下滤带进行张紧。
11.作为优选,所述上滤带和下滤带上均设置有冲洗管。
12.作为优选,所述上滤带和下滤带上分别设置有上滤带纠偏装置和下滤带纠偏装置。
13.作为优选,所述上滤带纠偏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箱体上的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推杆头端转动连接有与上滤带抵接滚动的第一纠偏轮。
14.作为优选,所述下滤带纠偏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箱体上的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推杆头端转动连接有与下滤带抵接滚动的第二纠偏轮。
15.作为优选,位于出料口处的上滤带和下滤带上均设置有用于刮料的第一刮板。
16.作为优选,位于加药搅拌装置处的上滤带上设置有用于刮料的刮泥板。
17.作为优选,所述高压脱水装置包括两个以上轴线平行的高压轮,滤带远离高压轮的一侧设置有与高压轮一一对应的辅助滚轮,辅助滚轮由气压缸驱动调节与高压轮的远近。
18.有益效果在于:设备一体式安装,占地面积小,不用进行二次压榨与污泥转运,可直接将污泥从含水率99%左右降低至50%-70%,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
19.通过加药搅拌装置和加药管配合可以加药调理改善污泥的抗压性,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加药搅拌装置通过变频电机控制转速,保证污泥与药剂的充分混合;
20.压滤机压滤段分区为低压区、中压区、高压区三个部分,其中低压脱水装置、中压脱水装置和高压脱水装置可根据不同的性质的污泥进行组合选择,压榨强度依次升高,确保泥中水分能够脱出同时不使泥挤到滤带两侧。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24.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箱体;2、高压脱水装置;2a、高压轮;2b、气压缸;2c、辅助滚轮;3、中压脱水装置;3a、中压轮;4、上滤带纠偏装置;4a、第一纠偏轮;4b、第一气缸;5、重力浓缩装置;6、加药搅拌装置;6a、搅拌壳体;6b、搅拌轴;6c、搅拌叶片;6d、连杆;6e、带传动机构;6f、电机;7、滤带张紧装置;8、冲洗管;9、刮泥板;10、下滤带纠偏装置;10a、第二纠偏轮;10b、第二气缸;11、出料口;12、加药管;13、进料口;14、卸料传动装置;15、第一刮板;16、低压脱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6.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包括箱体1,箱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出料口11和进料口13,箱体1内由进料口13至出料口11依次设置有重力浓缩装置5、加药管12、低压脱水装置16、中压脱水装置3、高压脱水装置2和卸料传动装
置14,重力浓缩装置5将絮凝后的污泥过滤掉大部分水,使污泥含水率降低至90%左右。其驱动电机可变频调速,根据泥量,污泥含水率进行调节。此处表示为带式浓缩机,其他浓缩脱水方式亦可。其中卸料传动装置14由驱动电机带动的一组驱动辊组成,可为上下滤带的运用提供动力,物料在此处由卸料刮下,加药管12、低压脱水装置16、中压脱水装置3、高压脱水装置2和卸料传动装置14之间设置有滤带,滤带由上滤带和下滤带组成上下两层,箱体1内靠近加药管12一侧设置有加药搅拌装置6;中压脱水装置3由4-6根压辊组成,为污泥压榨脱水提供中等压力。
27.在滤带经过加药管12时,上滤带和下滤带分隔开来,加药搅拌装置6和加药管12设置在上下两层的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的位置;
28.在滤带分别经过低压脱水装置16、中压脱水装置3和高压脱水装置2时,上滤带和下滤带贴合将物料夹在中间位置进行压缩脱水;
29.在滤带经过卸料传动装置14时,上滤带和下滤带分隔开来,上滤带和下滤带之间的物料经由卸料传动装置14卸料从出料口11导出。
30.加药搅拌装置6包括搅拌壳体6a,搅拌壳体6a的内部设置有搅拌轴6b,搅拌轴6b的一端通过带传动机构6e由电机6f驱动转动,搅拌轴6b的外侧设置有以其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搅拌叶片6c,这些搅拌叶片6c均通过连杆6d与搅拌轴6b彼此固定连接,搅拌壳体6a的横截面形状呈j型。将改性药剂加入到污泥中,并将药剂与污泥搅拌均匀。并可根据泥量,污泥含水率等因素调节加药量,搅拌转速等。刮泥板9将污泥全部收集输送至搅拌槽内,加药管12加入污泥改性药剂,搅拌轴6b在变频搅拌电机的带动下带动搅拌叶片6c转动,将改性药剂与污泥搅拌均匀。
31.滤带靠近加药管12一侧设置有两个滤带张紧装置7,两个滤带张紧装置7分别对上滤带和下滤带进行张紧。
32.上滤带和下滤带上均设置有冲洗管8。
33.上滤带和下滤带上分别设置有上滤带纠偏装置4和下滤带纠偏装置10。
34.上滤带纠偏装置4包括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的第一气缸4b,第一气缸4b的推杆头端转动连接有与上滤带抵接滚动的第一纠偏轮4a。用于实时纠正上滤带位置,防止上滤带跑偏。
35.下滤带纠偏装置10包括固定设置在箱体1上的第二气缸10b,第二气缸10b的推杆头端转动连接有与下滤带抵接滚动的第二纠偏轮10a。
36.位于出料口11处的上滤带和下滤带上均设置有用于刮料的第一刮板15。
37.位于加药搅拌装置6处的上滤带上设置有用于刮料的刮泥板9。
38.高压脱水装置2包括两个以上轴线平行的高压轮2a,滤带远离高压轮2a的一侧设置有与高压轮2a一一对应的辅助滚轮2c,辅助滚轮2c由气压缸2b驱动调节与高压轮2a的远近。高压轮2a和辅助滚轮2c配合在气压缸2b的驱动下对滤带形成对压,为污泥的压榨提供高压作用力。
39.采用上述结构,将含水的物料,如絮凝后的污泥,进入重力浓缩装置5,浓缩后的污泥含水率约90%,此时污泥进入加药搅拌装置6,通过加药管12添加药剂后,将药剂和污泥调理混合,使污泥发生改性,提高抗压强度与脱水性能,调理后的污泥进入上滤带和上滤带之间依次通过低压脱水装置16、中压脱水装置3和高压脱水装置2进行压滤,经过压滤的污
泥,水通过滤带排出,污泥在滤带之间,转移至出料口11,通过卸料传动装置14以及第一刮板15污泥脱离,滤带返回经过上滤带纠偏装置4和下滤带纠偏装置10以及冲洗管8冲洗后,返回到进泥位置,重复循环使用。
40.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1、设备一体式安装,占地面积小,不用进行二次压榨与污泥转运,可直接将污泥从含水率99%左右降低至50%-70%,降低了设备投资成本;
41.2、通过加药搅拌装置6和加药管12配合可以加药调理改善污泥的抗压性,提高污泥的脱水效率;加药搅拌装置通过变频电机控制转速,保证污泥与药剂的充分混合;
42.3、压滤机压滤段分区为低压区、中压区、高压区三个部分,其中低压脱水装置16、中压脱水装置3和高压脱水装置2可根据不同的性质的污泥进行组合选择,压榨强度依次升高,确保泥中水分能够脱出同时不使泥挤到滤带两侧。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