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96728发布日期:2021-10-09 12:4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


背景技术:

2.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河湖污染问题越发凸显,河湖污染不仅影响人居环境还对国民身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现阶段河湖治理模块化设备以生物滤池设备为主,滤池设备以生物膜法为基础,适应性和耐冲击性较强,但由于其滤料层较厚,易产生污堵故障,需定期进行反冲洗,且体积较大,添加滤料层后重量较重,不能很好地适应河湖水质治理和河湖污染应急处置现场。
3.现有河湖污水处理工艺基本如下:滤池模块由下端进水,上端出水,且在下端设置曝气装置,保持池内好氧环境,污水由下向上逐渐接触滤池的陶粒滤料层,滤料表面附着有生物膜,水流逐渐流过并接触到生物膜,生物膜中大量微生物将水中有机物、氮、磷降解,滤料层不仅依靠自身表面形成的生物膜降解污染物,也通过紧密的滤料层截流水中悬浮物,使出水悬浮物减少。使用一段时间后,滤料层截流悬浮物较多,需要进行反冲洗,汽、水一体对滤料层进行冲刷,使其保持功能。
4.现有的河湖污水处理装置一般为baf滤池模块污染物降解效率偏低,现有baf曝气滤池工艺bod负荷约为2.5

6.0千克/ (m
³
滤料 · 天),这就意味着如需其承担较高的处理任务,则需要较多的滤料,同时建设较大的池容,建设成本较高。 功能并不全面,baf滤池工艺全池为好氧环境,脱总氮效果不明显。由于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对环境氧含量的不同要求,baf滤池中硝化反应明显,氨氮去除较快,但其全好氧环境基本不进行反硝化脱氮,因此总氮降解效果并不好。 baf滤池为生物膜法处理系统,虽然污泥量很少,但生物膜周期性脱落依然有部分生化污泥产生,滤池工艺滤料紧密的特点容易造成堵塞,影响使用。因此需要设置反冲洗功能,运行成本较高,操作比较复杂。检修较为困难,滤池为封闭结构,下部由池体封闭,上部由滤料填充封闭,如需检修底部曝气设备和清理池底,需将滤料掏出,工程量十分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
6.为达到以上目的,提供如下方案: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包括处理池、生物处理模块和排污模块,所述生物处理模块安装在处理池的上部,所述排污模块安装在处理池的下部且排污模块位于生物处理模块的下方,所述生物处理模块包括上挡板、下挡板和若干pva载体,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均安装在处理池内,所述pva载体设置在上挡板与下挡板之间。
7.进一步,所述排污模块包括导料斗和排泥口,所述导料斗安装在处理池内,所述导料斗的下部设有排泥口。
8.进一步,所述下挡板靠近上挡板的一侧设有曝气设备。
9.进一步,所述处理池的一侧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靠近下挡板,所述处理池的另一侧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位于上挡板远离下挡板的一侧。
1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本固定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通过处理池内的生物处理模块与排污模块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增强河湖污水污染物的讲解效率,且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廉,功能全面,氮物质的降解效果佳,无需频繁清洁,操作简便,检修简便。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2.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3.1.处理池,2.进水口,3.出水口,4.上挡板,5.下挡板,6.pva载体,7.曝气设备,8.导料斗,9.排泥口。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5.如图1所示,一种固定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包括处理池1、生物处理模块和排污模块,所述生物处理模块安装在处理池1的上部,所述排污模块安装在处理池1的下部且排污模块位于生物处理模块的下方,所述生物处理模块包括上挡板4、下挡板5和若干pva载体6,所述上挡板4和下挡板5均安装在处理池1内,所述pva载体6设置在上挡板4与下挡板5之间。
16.其中,处理池1为污水承载容器,生物处理模块使用生物降解处理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排污模块用于排出污泥,上挡板4和下挡板5协同作用,避免pva载体6逃逸,限制pva载体6的位置。
17.如图1所示,所述排污模块包括导料斗8和排泥口9,所述导料斗8安装在处理池1内,所述导料斗8的下部设有排泥口9。
18.其中,导料斗8能够将穿过下挡板5的污泥聚集,排泥口9用于将导料斗8内的污泥排出。
19.如图1所示,所述下挡板5靠近上挡板4的一侧设有曝气设备7。
20.其中,曝气设备7用于处理池1中的污水曝气,其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此不赘述。
21.如图1所示,所述处理池1的一侧设有进水口2且进水口2靠近下挡板5,所述处理池1的另一侧设有出水口3且出水口3位于上挡板4远离下挡板5的一侧。
22.其中,进水口2用于将污水通进处理池1,出水口3用于排出经处理后的水。
23.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4.本流化床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池1内填充有pva载体6,上下各有防逃逸的挡板,挡板采用不锈钢打孔制造。
25.受污染河水直接从进水口2进入至处理池1,本治理模块内设置pva载体6和上下防逃逸挡板,污水进入本治理模块内后,与pva载体6混合,pva载体6拥有5000

/m
³
的比表面积,使得其可承载大量生物膜,通过人工外源投加微生物菌剂并针对性地培养,可实现50 千克/ (m
³
滤料 · 天)的bod负荷,高效降解水中污染物。由于本治理模块降解效率高,水停留时间仅为一般活性污泥系统的1/5,可实现较小的占地面积,较低的资金投入,获得高
水平的出水效果。曝气设备7设置于下挡板5上,导致下挡板5与处理池1底部之间的导料斗8内的空间形成相对平稳的区域,方便pva载体6上剥落的少量生物膜沉淀至模块底部,并由排泥口9排出系统。
26.本流化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凭借高密度培养的微生物,具有很高的生物降解效率,处理同样水量的污水,池容相对于普通活性污泥法可缩小50%以上,且无需单独设立缺氧池辅助脱氮,并具有降解有机物和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功能。
27.本 流化床生物膜河湖治理模块内的pva载体6拥有超高的5000

/m
³
的比表面积,较少的载体即可承载大量微生物,其bod负荷最大可达50 千克/ (m
³
滤料 · 天)(注:baf滤池bod负荷最大为6.0千克/(m
³
滤料 · 天),在相同水质和水量下,体积为一般活性污泥系统的1/5,方便运输,减少占地,负荷河湖治理现场需求。
28.pva载体6填充密度仅为池容的10%左右,载体在模块内处于悬浮状态,悬浮物较高的河水也直接可进入本治理模块,无需担心污堵,使得系统高效,且结构简单,无需反冲洗。
29.由于pva载体6外层处于好氧状态,内层中心区域处于缺氧状态,通过外源投加硝化和反硝化菌剂,可实现外层硝化细菌聚集,内层缺氧区反硝化细菌聚集,在同一模块内,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脱氮,功能性更全面。
30.由于pva载体6被防逃逸盖板限制在模块内,且运用高效生物菌剂进行接种,在面对特殊水质时,可串联或并联多个模块,并在不同模块中针对性地精准培养功能性菌群,实现更多样化的功能,使生化处理由混合菌群无序状态,变为专业菌群有序培养。
31.系统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可与其它工艺有机结合,不易产生故障。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适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