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2315发布日期:2021-11-22 20:34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


背景技术:

2.煤矿矿井水是指在采煤过程中,所有渗入井下采掘空间的水,矿井水的排放是煤炭工业具有行业特点的污染源之一,量大面广,我国煤炭开发每年矿井的涌水量为20多亿立方米,其特性取决于成煤的地质环境和煤系地层的矿物化学成分。矿井水流经采煤工作面和巷道时,因受人为活动影响,煤岩粉和一些有机物进入水中,我国矿井水中普遍含有以煤岩粉为主的悬浮物,以及可溶的无机盐类,有机污染物较少,一般不含有毒物质。煤矿矿井水处理方法根据水质的不同而定,目前国内使用的矿井废水处理流程及工艺主要有沉淀+过滤、超磁分离、高密度沉淀池等。目前常用的矿井水处理装置主要是固定式,采用土建或者一体化设备。这些装置固定安装某处,矿井废水通过污水管道由井下或者集水池输送至矿井水站,需要布置长距离的管道,建设成本高。现在煤矿,特别是一些露天煤矿,随着开挖工作面的不断径伸,矿井涌出水距离原有的污水处理站越来越远,若将污水通过管道输送至原有的矿井水处理站,需要铺设大量的管道,管道建设费用和运营维护费用均较高,特别是一些应急抢险类项目,土建工期长,影响项目进展。现有矿井水处理站的以下缺点:1、沉淀单元、过滤单元占地面积很大;2、流程复杂、管理难度大;3、取水管道较长,施工工作量大、建设费用高;4、设备固定,无法移动,不能重复利用;5、建构筑物规模较大、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可移动的、具备智能控制装置及模块化的水处理工作站。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包括智能控制箱及污水处理箱;其中,
5.所述智能控制箱,设置于所述污水处理箱的一侧,所述智能控制箱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的内部固定的设置有智能控制室、pac溶药箱、pam溶药箱及污泥压滤机。
6.所述污水处理箱,包括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依次设置有混凝罐、沉降罐、过滤罐及污泥浓缩罐,所述工作站的进水管道穿过所述第二箱体的侧壁与所述混凝罐的进水口连通设置,所述沉降罐的出水口与所述过滤罐的进水口连通设置,所述沉降罐的出泥口与所述污泥浓缩罐的进泥口连通设置,所述工作站的出水管道穿过所述第二箱体的侧壁与所述过滤罐的出水口连接设置;所述污泥浓缩罐的出水口穿出所述第二箱体的侧壁设置,所述污泥浓缩罐的出泥口与所述污泥压滤机的进泥口连通设置,所述污泥压滤机的出水口穿出所述第一箱体的侧壁设置;所述pac溶药箱和pam溶药箱分别通过加药管道与所述混凝罐的进水口连通设置,两个所述加药管道上分别固定的设置有加药泵。
7.优选的,所述工作站的出水管道固定的设置有可实时监控出水水质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8.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的箱体材质分别为碳钢材质,所述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的壁面上分别固定的设置有壁厚不小于50mm的保温岩棉,所述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的壁面的最外层通过铆钉固定的铺装设置有一层彩钢板。
9.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的内部固定的安装有可满足工作站在

20℃严寒条件下运行的智能电供暖系统。
10.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的内部和外部均安装有可对周边环境及内部设备全方位实时监控的摄像头。
11.优选的,所述智能控制室包括显示器、plc机柜、配电柜、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可对所有设备进行故障报警及智能分析的工控机;所述智能控制室的内部设置有保证所述智能控制室内部空气流通的新风系统。
12.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具备自排水、防涝功能。
13.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均设有吊耳,便于整体吊装运输。
14.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集成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设备到货安装、调试、出水一周完成;根据产水要求,可配置不同模块。
16.(2)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适用范围广,抗冲击能力强,进水ss:50~5000mg/l;通过设置的智能电供暖系统,可在

20℃低温环境下运行。
17.(3)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设置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出水水质,防止不合格水质外排;还设置有智能控制室可实现远程智能化管理,实现云端数据存贮,还可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实时监控。
18.应当理解,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9.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号:1、智能控制箱;11、第一箱体;12、智能控制室;13、pac溶药箱;14、pam溶药箱;15、污泥压滤机;16、加药泵;2、污水处理箱;21、第二箱体;22、混凝罐;23、沉降罐;24、过滤罐;25、污泥浓缩罐;26、出水管道;27、进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5.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智能水处理工作站,包括智能
控制箱及污水处理箱;其中,
26.智能控制箱1,设置于污水处理箱2的一侧,智能控制箱1包括第一箱体11,第一箱体11的内部固定的设置有智能控制室12、pac溶药箱13、pam溶药箱14及污泥压滤机15;
27.污水处理箱2,包括第二箱体21,第二箱体21的内部依次设置有混凝罐22、沉降罐23、过滤罐24及污泥浓缩罐25,工作站的进水管道27穿过第二箱体21的侧壁与混凝罐22的进水口连通设置,沉降罐23的出水口与过滤罐24的进水口连通设置,沉降罐23的出泥口与污泥浓缩罐25的进泥口连通设置,出水管道27穿过第二箱体21的侧壁与过滤罐24的出水口连接设置;污泥浓缩罐25的出水口穿出第二箱体21的侧壁设置,污泥浓缩罐25的出泥口与污泥压滤机15的进泥口连通设置,污泥压滤机15的出水口穿出第一箱体11的侧壁设置;pac溶药箱13和pam溶药箱14分别通过加药管道与混凝罐22的进水口连通设置,两个加药管道上分别固定的设置有加药泵16。
28.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工作站的出水管道26固定的设置有可实时监控出水水质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29.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箱体材质分别为碳钢材质,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壁面上分别固定的设置有壁厚不小于50mm的保温岩棉,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壁面的最外层通过铆钉固定的铺装设置有一层彩钢板;所述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口,具备自排水、防涝功能。
30.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内部固定的安装有可满足工作站在

20℃严寒条件下运行的智能电供暖系统,其保温功率不低于6kw,防冻效果稳定可靠。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内部温度与自控联动,可根据室温变化进行智能调节。
31.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内部和外部均安装有可对周边环境及内部设备全方位实时监控的摄像头。
3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智能控制室12包括显示器、plc机柜、配电柜、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可对所有设备进行故障报警及智能分析的工控机;智能控制室12的内部设置有保证智能控制室内部空气流通的新风系统;电路连接均采用航空插头,快速连接,简易便捷。
33.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1及第二箱体21的顶部均设有吊耳,便于整体吊装运输。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矿井水通过进水管道27输送至混凝罐22,pac和pam混凝药剂分别在pac溶药箱13和pam溶药箱14中进行配制;矿井水ss(悬浮物)范围在50

5000mg/l,通过加药泵16控制pac和pam混凝药剂投加到进水管道27的剂量,投加pac和pam混凝药剂后的矿井水,进入混凝罐22,矿井水中的悬浮物与pac和pam混凝药剂在混凝罐22中充分混合、絮凝,形成大的絮体;形成絮体后的矿井水进入沉降罐23,经过高效旋流沉降后,水中浊度降到20ntu,水质得到初步净化;沉降罐23的出水输送至过滤罐24,在过滤罐24的过滤作用下,水质进一步净化,浊度降至5ntu以下;出水管道26装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出水水质,水质达到要求可以外排,同时防止不合格水质外排;沉降罐23底部沉降的污泥输送至污泥浓缩罐25,污泥经过旋流浓缩,污泥含水率降低至95%左右,高浓度污泥输送至污泥压滤机15,经过压滤形成泥饼。
3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
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