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臭氧高效耐盐菌脱氮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59811发布日期:2022-05-26 08:3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臭氧高效耐盐菌脱氮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臭氧高效耐盐菌脱氮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物理膜过滤技术(例如纳滤nf、反渗透ro、dtro等)已在垃圾渗滤液市场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生物法处理+膜法深度处理的结合工艺,即预处理+厌氧(uasb/ioc)+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反渗透(ro)处理工艺已成为环保新形势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主流工艺。纳滤和反渗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不达标的问题,但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不断产生棕黑色的膜浓缩液,膜浓缩液具有高有机物浓度、高盐含量等特点,直接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因而,对其合理的处理处置是应用反渗透、纳滤技术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3.目前国内外针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处理主要有回调节池、回灌填埋、混凝沉法和树脂吸附组合、活性炭吸附、蒸发法和焚烧等方法。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回调节池后,随着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增加,造成处理系统的膜压力增加,即而造成处理系统处理质量下降,甚至会使处理系统崩溃。而回灌法填埋要求渗滤液产生量比较少,只能用于小型的垃圾处理场所,但回灌填埋由于盐份积累,电导率的升高,造成处理系统的恶化,因此使用有局限性。而混凝沉法和树脂吸附组合、活性炭吸附等需要投加药剂量大,产生的污泥量多,处理费用十分昂贵。而蒸发法和焚烧法都存在设备复杂,高能耗,高运行成本,并产生二次污染,处理解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能有效除去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的有机物的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臭氧高效耐盐菌脱氮处理系统。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6.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臭氧高效耐盐菌脱氮处理系统,其包括蓄液池、第一ph调节池、沉降池、固液分离器、第二ph调节池、第一静态混合器、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第三ph调节池、第二静态混合器、第三静态混合器、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生物膜反应器;
7.所述第一ph调节池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沉降池,所述沉降池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固液分离器,所述固液分离器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第二ph调节池,所述第二ph调节池的液体料经过第一静态混合器后输送至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所述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内经过催化氧化后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第三ph调节池,所述第三ph调节池的液体料通过管线依次经过第二静态混合器、第三静态混合器后输送至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所述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生物膜反应器进行生物脱氮。
8.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描述,所述生物膜反应器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活性炭吸附塔中,经过活性炭吸附塔吸附处理后的液体通过管线输送至清液池中。
臭氧发生器;7-第一静态混合器;8-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9-压滤机;10-第三ph调节池;11-第二静态混合器;12-第三静态混合器;13-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4-生物膜反应器;15-池体;16-池盖;17-进料口;18-搅拌器;19-在线ph计;20-孔板;21-卡杆;22-条形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8.实施例1:根据图1至图3所示的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臭氧高效耐盐菌脱氮处理系统,其包括蓄液池1、第一ph调节池2、沉降池3、固液分离器4、第二ph调节池5、第一静态混合器7、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8、第三ph调节池10、第二静态混合器11、第三静态混合器12、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生物膜反应器14;
29.所述第一ph调节池2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沉降池3,所述沉降池3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固液分离器4,所述固液分离器4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第二ph调节池5,所述第二ph调节池5的液体料经过第一静态混合器7后输送至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8,所述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8内经过催化氧化后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第三ph调节池10,所述第三ph调节池10的液体料通过管线依次经过第二静态混合器11、第三静态混合器12后输送至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所述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生物膜反应器14进行生物脱氮。
30.所述生物膜反应器14的液体料通过管线输送至活性炭吸附塔15中,经过活性炭吸附塔15吸附处理后的液体通过管线输送至清液池16中。
31.其还包括臭氧发生器6,所述臭氧发生器6通过管线与所述第一静态混合器7、第三静态混合器12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6通过管线为所述第一静态混合器7、第三静态混合器12提供臭氧。
32.所述第二静态混合器11上设有过氧化氢进料管17。
33.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静态混合器7、第三静态混合器12提供可实现物料与臭氧
的均匀混合,使得臭氧均匀分散于液体料中,使得反应更为均匀。
34.所述第二静态混合器11可使得液体料与过氧化氢混合的更为均匀,经过充分混合的过氧化氢的液体料,然后经第三静态混合器后,再与臭氧气体实现气液充分混合,以此可实现采用两种氧化剂在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内对液体料中的有机物进行更充分的氧化。
35.其还包括压滤机9,所述第一ph调节池2、沉降池3、第二ph调节池5池底固体沉降物通过污泥泵输送至所述压滤机9进行处理,所述压滤机9处理后的液体料输送至蓄水池1中,可进一步地除去湿固体料吸附的少量液体,减少浓缩液可能对后续固体料处理工序的影响,例如固体料可用于进行垃圾焚烧发电,当然后续固体料处理工序不限于上述所提及到的。
36.所述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8上下各设有支撑板14,其2个支撑板14之间填充有固体催化剂。
37.所述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设有至少4个的偶数个支撑板14。
38.所述支撑板14的数量为4个,最上方的2个支撑板14之间、最下方的2个支撑板14之间均填充有固体催化剂。以此可实现将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的固体催化剂进行间隔放置,可便于对固体催化剂进行分批置换,具体实施时,先置换位于上方的催化剂,后置换位于下方的催化剂。
39.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的进料管线与所述第三静态混合器12进行连接,所述进料管线与位于所述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内的喷头连接,所述喷头位于所述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的顶部,第三静态混合器12的液体料从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的上端进入后,从上向下经过固体催化剂催化反应后,最终从第二催化氧化反应器13的底部输送至生物膜反应器14。
40.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生物膜反应器14采用的微生物为耐盐菌,并且有关生物膜反应器14的具体结构及其除氮原理为本领域常见的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41.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静态混合器7的液体料从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8的下部进入其内,经过第一催化氧化反应器8处理后的液体料从其上部输送至第三ph调节池10。
42.参考图2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ph调节池2、第二ph调节池5、第三ph调节池10的结构一致,其均包括池体15、池盖16、搅拌器18,所述池盖上16上均设有进料口17、在线ph计19。
43.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沉降池3上也设有池盖、搅拌器、加料口,所述沉降池用于加入絮凝剂,例如金属盐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聚丙烯酰胺等,以与对经过ph调节的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发生水解反应后,并快速的絮凝作用,产生的絮凝体,以此可实现对浓缩液中的部分有机物进行处理。
44.并且在具体实施时,通过固液分离器将含有絮凝体的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所述固液分离器优选气浮机。
45.所述池体15在靠近其出液孔的一侧设有孔板20,所述孔板20包括孔板体、卡在所述池盖16上的卡杆21,所述池盖16上开有供所述孔板体穿过的通孔22,所述卡杆21的长度大于所述通孔22的长度。通过孔板的设置,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可避免池体内的大体积的沉积物料随着液体料输入至后续管道及其设备中,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以此可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寿命。
46.并且通过孔板20的结构可实现对其进行更换,当孔板20的被堵或是与所述池体15
的出液口相连的泵的流量降低时,即可对孔板进行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4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