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8328发布日期:2022-06-25 14:48阅读:79来源:国知局
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软化除浊一体设备。


背景技术:

2.工业废水中存在大量各种溶解性阳离子和阴离子,如ca
2+
、mg
2+
、fe
2+
、mn
2+
、as
3+
、f-等离子,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后才能排放,否则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3.现在的废水处理一般是采用造粒流化床、絮凝设备和过滤设备进行处理,废水流入造粒流化床中后与药剂反应,使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形成颗粒沉淀下来,然后废水再通入絮凝设备,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废水中残留的微小颗粒沉淀下来,最后再通入过滤设备,最终得到洁净的水。但是,现在的废水处理系统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推广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化除浊一体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废水处理系统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软化除浊一体设备,包括:
6.主筒体,底部封闭并设有进水管,顶部开放;
7.流化造粒结构,设于所述主筒体内腔的下部;
8.絮凝除浊结构,设于所述主筒体内腔的上部;
9.第一外套筒,密封罩设于所述主筒体的顶部外,顶部封闭形成沉降区并设有出液口,侧壁延伸至所述主筒体侧面、并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收集区,所述收集区与所述主筒体顶部相连通;
10.第二外套筒,密封套设于所述主筒体外,并与所述主筒体之间形成净化腔;以及
11.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净化腔内,环绕所述主筒体设置并将所述净化腔分隔为上部的过滤腔和下部的滤液腔,所述过滤腔与所述出液口相连。
12.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出液口通过阀门组件与所述过滤腔和所述滤液腔相连,所述阀门组件控制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过滤腔异或所述滤液腔连通。
13.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外套筒侧壁延伸至所述主筒体的底部并在所述主筒体的下方封闭,使所述滤液腔在所述主筒体的下方形成储水区。
14.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套筒的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收集区的底部设有刮泥机构,所述刮泥机构适于环绕所述主筒体运动并刮除所述收集区底部的污泥。
15.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主筒体设有第一加药口,所述第一加药口位于所述流化造粒结构和所述絮凝除浊结构之间。
16.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絮凝除浊结构的底部设有第二搅拌结构,所述第二搅拌结构与所述第一加药口相对应。
17.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搅拌结构包括:
18.转动结构,具有与所述主筒体同轴的转轴;以及
19.第二搅拌叶,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二搅拌叶上;
20.所述收集区的底部设有刮泥板,所述刮泥板穿过所述主筒体的侧壁与所述转动结构的转轴连接,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刮泥板环绕所述主筒体运动并刮除所述收集区底部的污泥。
21.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主筒体的侧壁上设有沿周向设置的旋转缝,以供所述刮泥板穿过;所述刮泥板设有与所述主筒体外壁贴合的挡板,所述挡板遮盖所述旋转缝,所述挡板的上部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设有挡泥条。
22.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絮凝除浊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主筒体内腔中的多个第一搅拌结构;所述第一搅拌结构为沿所述主筒体周向转动的第一搅拌叶,所述第一外套筒的顶部设有搅拌驱动装置,所述搅拌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一外套筒伸入所述主筒体中并带动所述第一搅拌叶。
23.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流化造粒部分包括:
24.内筒,同轴设于所述主筒体内,内部形成流化处理区,外壁与所述主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流间隙;
25.布药结构,设于所述流化处理区的底部;以及
26.布水结构,设于所述流化处理区的底部,并与所述进水管连通。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通过将流化造粒结构、絮凝除浊结构和过滤组件设置在一个主筒体内,污水从进水管进入主筒体中,依次经过流化造粒结构和絮凝除浊结构的净化处理,汇集在第一外套筒顶部的沉降区,沉淀在重力和水流的作用下进入收集区,洁净水从出液口排出进入到滤液腔,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单个设备便可以实现污水的软化、除浊和过滤,设备体积更加紧凑,占地面积更小,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刮泥机构的放大图。
31.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2.1-主筒体;11-进水管;12-第一加药口;2-流化造粒结构;21-内筒;22-布药结构;23-布水结构;3-絮凝除浊结构;31-搅拌驱动装置;32-第一搅拌叶;33-第二搅拌结构;4-第一外套筒;41-沉降区;42-出液口;43-收集区;44-排泥口;45-刮泥机构;451-刮泥板;452-挡板;453-挡泥条;5-第二外套筒;51-过滤腔;52-滤液腔;6-过滤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进行说明。一种软化除浊一体设备,包括:
36.主筒体,底部封闭并设有进水管,顶部开放;
37.流化造粒结构,设于所述主筒体内腔的下部;
38.絮凝除浊结构,设于所述主筒体内腔的上部;
39.第一外套筒,密封罩设于所述主筒体的顶部外,顶部封闭形成沉降区并设有出液口,侧壁延伸至所述主筒体侧面、并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收集区,所述收集区与所述主筒体顶部相连通;
40.第二外套筒,密封套设于所述主筒体外,并与所述主筒体之间形成净化腔;以及
41.过滤组件,位于所述净化腔内,环绕所述主筒体设置并将所述净化腔分隔为上部的过滤腔和下部的滤液腔,所述过滤腔与所述出液口相连。
4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通过将流化造粒结构、絮凝除浊结构和过滤组件设置在一个主筒体内,污水从进水管进入主筒体中,依次经过流化造粒结构和絮凝除浊结构的净化处理,汇集在第一外套筒顶部的沉降区,沉淀在重力和水流的作用下进入收集区,洁净水从出液口排出进入到滤液腔,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单个设备便可以实现污水的软化、除浊和过滤,设备体积更加紧凑,占地面积更小,成本更低。
43.本实施例中,主筒体1可以采用各种形状的钢制筒体,其底部封闭,顶部敞开。主筒体1上中下各部分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有一定的变化,例如由上至下直径变小。流化造粒结构2的可以是采用传统造粒流化床的内部结构,其主要作用就是使污水中的离子形成颗粒沉积下来。絮凝除浊结构3可以是采用传统絮凝设备的内部结构,其主要作用就是使污水中的微小颗粒凝结成大块的杂质,然后大块的杂质随水流流到第一外套筒4顶部的沉降区41中,最终逐渐沉降到收集区43。过滤组件6可以采用多种滤料组合而成,用于过滤从沉降区41流出的水,使得水质得到进一步的净化,甚至可以满足饮用要求。
44.第一外套筒4上端封闭,下端敞开,第一外套筒4罩在主筒体1的顶部上后,第一外套筒4的下端与主筒体1的外壁焊接密封,第一外套筒4的侧壁与主筒体1外壁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收集区43。在具体实现时,主筒体1和第一外套筒4均为圆筒,第一外套筒4的内径大于主筒体1的外径,第一外套筒4的内壁与主筒体1外壁之间形成圆环形的收集区43。
45.第二外套筒5套在主筒体1外并位于第一外套筒4下方,第二外套筒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主筒体1的外壁密封,第二外套筒5的侧壁与主筒体1外壁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净化腔。在具体实现时,主筒体1和第二外套筒5均为圆筒,第二外套筒5的内径大于主筒体1的外径,第一外套筒4的内壁与主筒体1外壁之间形成圆环形的净化腔。过滤组件6可以采用石
英砂、无烟煤等过滤材料。过滤组件6呈环形设置在净化腔内,过滤组件6位于净化腔的中部,将净化腔分隔为上部的过滤腔51和下部的滤液腔52,所述过滤腔51通过管路与所述出液口42相连。
46.在其它示例中,第一外套筒4和第二外套筒5可以是一体结构,中间通过隔板分隔为两部分。
47.运行时,污水从底部的进水管进入主筒体1,污水在主筒体1中向上流动,依次经过流化造粒结构2和絮凝除浊结构3,最终汇集在第一外套筒4顶部的沉降区41,而污水在絮凝除浊结构3中形成的沉淀则慢慢的落入收集区43中,沉降区41中的清水则会继续进入过滤腔51,然后经过过滤组件6的过滤后在滤液腔52中形成洁净水。
48.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出液口通过阀门组件与所述过滤腔和所述滤液腔相连,所述阀门组件控制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过滤腔异或所述滤液腔连通。
49.本实施例中,当阀门组件控制所述出液口42与所述过滤腔51连通时,沉降区41中的清水会进入过滤腔51,然后经过过滤组件6的过滤后在滤液腔52中形成洁净水;而当阀门组件控制所述出液口42与所述滤液腔52连通时,清水会对过滤组件6进行反冲洗,清理掉过滤组件6上的杂质。
50.在具体实现时,阀门组件可以是由三个阀门组成,一个阀门安装在出液口42,另外两个阀门分别安装在过滤腔51和滤液腔52的进口上,三个阀门通过三通管道相互连接起来。
51.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外套筒侧壁延伸至所述主筒体的底部并在所述主筒体的下方封闭,使所述滤液腔在所述主筒体的下方形成储水区。
52.本实施例中,第二外套筒5在主筒体1的下方可以形成更大的储水区,能够容纳更多的洁净水。
53.在具体实现时,第二外套筒5的下端封闭并设有出水口,上端敞开,第二外套筒5套在主筒体1的下端上后,第二外套筒5的上端与主筒体1的外壁焊接密封。
54.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外套筒的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收集区的底部设有刮泥机构,所述刮泥机构适于环绕所述主筒体运动并刮除所述收集区底部的污泥。
55.本实施例中,刮泥机构45可以刮除收集区43底部的污泥,方便污泥从排泥口44排出。
56.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主筒体设有第一加药口,所述第一加药口位于所述流化造粒结构和所述絮凝除浊结构之间。
57.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加药口12向主筒体1中加入絮凝剂,污水经过流化造粒结构2后混入絮凝剂,絮凝剂随水流向上进入絮凝除浊结构3中进行充分混合絮凝。在具体实现时,主筒体1侧壁上增加一导管作为第一加药口12。
58.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絮凝除浊结构的底部设有第二搅拌结构,所述第二搅拌结构与所述第一加药口相对应。
59.本实施例中,从第一加药口12加入的絮凝剂在第二搅拌结构33的作用下,能够迅速的与污水混合。
60.在具体实现时,第二搅拌结构33可以是通过支架固定在主筒体1的中轴位置,具体的,第二搅拌结构33可以是由电机驱动的第二搅拌叶。
61.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搅拌结构包括:
62.转动结构,具有与所述主筒体同轴的转轴;以及
63.第二搅拌叶,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二搅拌叶上;
64.所述收集区的底部设有刮泥板,所述刮泥板穿过所述主筒体的侧壁与所述转动结构的转轴连接,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刮泥板环绕所述主筒体运动并刮除所述收集区底部的污泥。
65.本实施例中,转动结构同时带动第二搅拌叶和刮泥板451,结构简单,成本更低。
66.在具体实现时,转动结构可以采用电机和减速器,转动结构可以是通过支架固定在主筒体1的中轴位置。第二搅拌叶的形状可以选用市面上的低速搅拌用的搅拌页。刮泥板451可以是倾斜一定的角度,从而能够将收集区43底部的污泥铲起。
67.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主筒体的侧壁上设有沿周向设置的旋转缝,以供所述刮泥板穿过;所述刮泥板设有与所述主筒体外壁贴合的挡板,所述挡板遮盖所述旋转缝,所述挡板的上部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设有挡泥条。
68.本实施例中,挡板452能够阻挡杂质从旋转缝进入到主筒体1中,防止二次污染。
69.在具体实现时,主筒体1可以是分为上下两段,主筒体1的上下两段可以是通过第一外套筒4固定,还可以增加额外支撑筋进行加强。主筒体1的上下两段之间形成环形的旋转缝,使得刮泥板451能连续旋转。刮泥板451的板体位于收集区43内,板体通过穿过旋转缝的连接杆与转动结构的转轴固定。挡板452固定在连接杆上与主筒体1外壁贴合,并随刮泥板451一起旋转。挡泥条453固定在挡板452上或者主筒体1的外壁上,能够防止上方的杂质掉落到挡板452和主筒体1之间,进一步提高挡板452和主筒体1外壁的密封性。
70.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絮凝除浊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主筒体内腔中的多个第一搅拌结构;所述第一搅拌结构为沿所述主筒体周向转动的第一搅拌叶,所述第一外套筒的顶部设有搅拌驱动装置,所述搅拌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一外套筒伸入所述主筒体中并带动所述第一搅拌叶。
71.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搅拌结可以加快絮凝剂与污水的混合。污水在主筒体1中向上流动,第一搅拌叶32进行周向转动能够最大可能的减少对污水上流的阻力。搅拌驱动装置31设置在第一外套筒4的顶部,通过驱动轴带动第一搅拌叶32,能够减少主筒体1内的结构,使污水流动更加顺畅。
72.在具体实现时,搅拌驱动装置31可以是安装在主筒体1顶部的电动机及减速器。驱动轴竖直穿设在主筒体1的轴线位置,其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轴承固定。搅拌驱动装置31可以是采用齿轮或者链条带动驱动轴转动。
73.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化除浊一体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流化造粒部分包括:
74.内筒,同轴设于所述主筒体内,内部形成流化处理区,外壁与所述主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流间隙;
75.布药结构,设于所述流化处理区的底部;以及
76.布水结构,设于所述流化处理区的底部,并与所述进水管连通。
77.在具体实现时,内筒21同轴设置在主筒体1内,并且内筒21的直径小于主筒体1的直径,使得内筒21和主筒体1之间形成回流间隙。主筒体1的底部设置布药结构22和布水结构23,使得布药结构22和布水结构23位于内筒21的下方,能够将药液和污水喷射到流化处理区中进行反应。布药结构22和布水结构23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传统造粒流化床的结构。布药结构22和布水结构23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具体的,布药结构22可以采用钢板制作的夹层,夹层上方安装多个带微孔的布药头;布水结构23也可以采用钢板制作的夹层,夹层上方安装多个带微孔的布水头,布水头穿透布药结构22的夹层伸到流化处理区。流化造粒结构2的加药管、晶种加投管、颗粒排放管穿出所述第二外套筒5外,方便向流化造粒结构2添加各种药剂。
7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