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机动野外净水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50030发布日期:2022-09-17 03:0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机动野外净水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野外净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机动野外净水车。


背景技术:

2.净水车是用于将较差水质的原水经过过滤或其他净化措施,使其满足饮用水或生活用水水质要求的保障设备。当前大量应用的净水车采用加药絮凝、粗滤、陶瓷膜过滤的工艺形式,可以净化水质相对较好的常温地表水。随着净水车应用范围的逐步推广,应用条件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西北苦寒地区大量分布的苦咸水水源地,传统的净水车已无法满足用水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机动野外净水车。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高机动野外净水车,包括高机动底盘、车厢、取水系统、贮水配水系统、净化系统、排水系统、低温加热系统、控制系统和电气系统;
6.所述车厢底部设置有副车架,副车架通过u型螺栓与高机动底盘连接固定;所述取水系统配置有深井潜水泵、电缆、取水软管和浮筒,所述深井潜水泵与取水软管连接;
7.所述净化系统包括微漩涡絮凝沉淀池、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反渗透组件以及配套的不锈钢管道和增压泵,水由取水软管逐级通过微漩涡絮凝沉淀池、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和反渗透组件进行处理成为净化水,微漩涡絮凝沉淀池、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和反渗透组件与增压泵通过不锈钢管道和卡盘接头连接;所述贮水配水系统包括增压泵和送水软管,净化水由反渗透组件流出后,经过增压泵和送水软管向用水点输送;
8.所述排水系统配置有排水电动阀、排水软管和溢流管,净化过程产生的废水通过不锈钢管道和排水软管向废水点输送;
9.所述低温加热系统包括管道保温护套、原水加热器、舱体加热组件、膜壳加热部件和保温防护附件;原水加热器安装在微漩涡絮凝沉淀池前端的不锈钢管道中间,水流过原水加热器时吸热致使温度升高;舱体加热组件安装在车厢顶部和侧壁上,通电时向车厢内辐射放热;膜壳加热部件包裹在反渗透组件的外壳上,通电时向反渗透组件传递热量保证膜元件不冻结;
10.所述控制系统设置有一键制水、一键清洗和一键排空三个档位;一键制水档位启动时系统向深井潜水泵和增压泵供电,原水受压力经过各净化环节产出净化水;一键清洗档位启动时系统向排水电动阀供电,原水将过滤元件中的污染物从排水软管排出;一键排空档位启动时,系统停止制水功能,同时启动排水电动阀,系统中的水通过排水软管排出;
11.所述电气系统设置有市电电缆、底盘取力发电机和小型发电机三路电源输入。
12.较佳地,所述微漩涡絮凝沉淀池内部分隔为三个区域,为微漩涡混合区、斜管絮凝
沉淀区和清水蓄水区;原水从微漩涡混合区底部设置的进水口流入,在微漩涡混合区进行第一次沉淀,然后从分区隔板顶部溢流进入斜管絮凝沉淀区进行第二次沉淀,再从斜管絮凝沉淀区顶部设置的溢流槽进入清水蓄水区;清水蓄水区顶部设置溢流口,底部设置出水口;微漩涡混合区和斜管絮凝沉淀区的底部均设有排污口。
13.较佳地,所述车厢底板和壁板内部采用保温隔热的聚氨酯材料填充;车厢内部用隔板分割成操作区和设备区,操作区由操作门进入,设备区由检修门进入,且操作区面积小于设备区;取水系统、贮水配水系统、净化系统、排水系统、低温加热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设置在设备区,电气系统设置在操作区。
14.较佳地,所述深井潜水泵额定供水量大于所述净化系统所需供水量,额外原水经过所述微漩涡絮凝沉淀池预处理后,从所述溢流管进入所述排水软管。
15.较佳地,所述多介质过滤器中设有滤料,从下到上依序为:粒径不大于10mm 的鹅卵石层、粒径不大于3mm的石英砂层以及粒径不大于0.5mm的石英砂层;多介质过滤器的进水管深入到鹅卵石层中,出水管位于粒径不大于0.5mm的石英砂层上方,且在多介质过滤器上还设有排气口a;活性炭过滤器中布设有活性炭层,活性炭过滤器的进水管深入到活性炭层中,出水管位于活性炭层上方,且在活性炭过滤器也设有排气口b;在多介质过滤器的滤料和活性炭过滤器的活性炭层中还布设有分层隔离网。
16.较佳地,所述舱体加热组件由所述电气系统分组控制,按环境温度不同,启动不同组数的舱体加热组件,以减小系统能耗。
17.较佳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备附件;所述备附件包括维修工具、维修备件、作业耗材和检测仪器,备附件通过紧固设施与车厢固定。
18.较佳地,所述膜壳加热部件包覆反渗透组件的外壳底部,且包覆面积大于 50%。
19.较佳地,所述车厢在维修门周边固定有子母粘扣带,低温时可在维修门内悬挂保温防护附件,防止低温冲击。
20.较佳地,所述作业耗材包括絮凝剂、助凝剂、消毒剂和酸碱调节剂。
2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地表恶劣水源和苦咸水的净化,通过反渗透系统能够使产品水水质达到甚至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2.2)通过搭载中型高机动越野底盘,能够适应大部分道路通行,并能通过一定条件下的陆地地面;3)在采用保温舱体的基础上,通过配置取力发电机和低温加热系统,使得整车能够适应-41℃环境温度独立运行,为冬季取水作业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件组成图;
26.图4为微漩涡絮凝沉淀池的结构图;
27.图5为微漩涡絮凝沉淀池的内部示意图;
28.图6为多介质过滤器的示意图;
29.图7为活性炭过滤器的示意图;
30.图8为反渗透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连接关系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连接关系、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材料、仪器或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设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结合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机动野外净水车,包括高机动底盘1、车厢2、取水系统3、贮水配水系统4、净化系统5、排水系统6、低温加热系统7、控制系统8、电气系统9和备附件10;
34.所述高机动底盘1为中型高机动越野底盘;所述车厢2底部设置有副车架 2-1,副车架2-1通过u型螺栓2-2与高机动底盘1连接固定;所述取水系统3 配置有深井潜水泵3-1、电缆3-2、取水软管3-3和浮筒3-4,所述深井潜水泵3-1 由dn50的crj快速接头与取水软管3-3连接,原水通过车内不锈钢管路和卡盘接头连接进入净化系统5的微漩涡絮凝沉淀池5-1;
35.所述净化系统5包括微漩涡絮凝沉淀池5-1、多介质过滤器5-2、活性炭过滤器5-3、精密过滤器5-4、反渗透组件5-5以及配套的不锈钢管道和增压泵,水由取水软管3-3逐级通过微漩涡絮凝沉淀池5-1、多介质过滤器5-2、活性炭过滤器5-3、精密过滤器5-4和反渗透组件5-5进行五级处理成为净化水,微漩涡絮凝沉淀池5-1、多介质过滤器5-2、活性炭过滤器5-3、精密过滤器5-4和反渗透组件5-5与增压泵通过不锈钢管道和卡盘接头连接;所述贮水配水系统4 包括增压泵和送水软管,净化水由反渗透组件5-5流出后,经过增压泵和送水软管向用水点输送,管路连接采用卡盘接头和crj快速接头连接;
36.所述排水系统6配置有排水电动阀6-1、排水软管6-2和溢流管6-3,净化过程产生的废水通过不锈钢管道和排水软管6-2向废水点输送,排水软管和排水软管6-2采用crj快速接头连接;
37.所述低温加热系统7包括管道保温护套7-1、原水加热器7-2、舱体加热组件7-3、膜壳加热部件7-4和保温防护附件7-5,管道保温护套7-1为加装部件,在低温时手动包裹于取水软管3-3、送水软管和排水软管6-2上;原水加热器7-2 安装在微漩涡絮凝沉淀池5-1前端的不锈钢管道中间,水流过原水加热器7-2时吸热致使温度升高;舱体加热组件7-3安装在车厢顶部和侧壁上,通电时向车厢内辐射放热;所述膜壳加热部件7-4包覆反渗透组件5-5的外壳底部,且包覆面积大于50%,通电时向反渗透组件传递热量保证膜元件不冻结;
38.所述控制系统8设置有一键制水、一键清洗和一键排空三个档位;一键制水档位启动时系统向深井潜水泵3-1和增压泵5-7供电,原水受压力经过各净化环节产出净化水;一键清洗档位启动时系统向排水电动阀6-1供电,原水将过滤元件中的污染物从排水软管6-2排出;一键排空档位启动时,系统停止制水功能,同时启动排水电动阀6-1,系统中的水通过排水软管6-2排出;
39.所述电气系统9设置有市电电缆9-1、底盘取力发电机9-2和小型发电机9-3 三路电源输入;市电输入可以实现整车用电,当没有市电接入时,底盘发电也可以实现整车用电,小型发电机仅作为低温保温时的电力保障;所述备附件10 包括维修工具10-1、维修备件10-2、作业耗材10-3和检测仪器10-4,备附件10 通过紧固设施10-5与车厢2固定;所述作业耗材10-3包括絮凝剂、助凝剂、消毒剂和酸碱调节剂。
40.具体地,所述微漩涡絮凝沉淀池5-1内部分隔为三个区域,为微漩涡混合区 5-11、斜管絮凝沉淀区5-12和清水蓄水区5-13;原水从微漩涡混合区底部设置的进水口5-14流入,在微漩涡混合区进行第一次沉淀,然后从分区隔板5-15顶部溢流进入斜管絮凝沉淀区进行第二次沉淀,再从斜管絮凝沉淀区顶部设置的溢流槽5-16进入清水蓄水区;清水蓄水区顶部设置溢流口5-17,底部设置出水口5-18;微漩涡混合区和斜管絮凝沉淀区的底部均设有排污口5-19。微漩涡絮凝沉淀池整体高度小于1500mm,原水停留时间大于10min。
41.具体地,所述多介质过滤器5-2中设有滤料,从下到上依序为:粒径不大于 10mm的鹅卵石层5-21、粒径不大于3mm的石英砂层5-22以及粒径不大于 0.5mm的石英砂层5-23;多介质过滤器5-2的进水管5-24深入到鹅卵石层中,出水管5-25位于粒径不大于0.5mm的石英砂层上方,且在多介质过滤器5-2上还设有排气口a5-26;活性炭过滤器5-3中布设有活性炭层5-31,活性炭过滤器 5-3的进水管5-32深入到活性炭层中,出水管5-33位于活性炭层上方,且在活性炭过滤器5-3也设有排气口b5-34;排气口使得车载行驶时,可以更快地将过滤器中的存水排空;在多介质过滤器5-2的滤料和活性炭过滤器5-3的活性炭层中还布设有分层隔离网5-6;水从底部积蓄后,杂质、胶体等经过滤料阻拦和吸附,仅干净水能从顶部流出进入下级净化工艺。
42.具体地,所述深井潜水泵3-1额定供水量大于所述净化系统5所需供水量,额外原水经过所述微漩涡絮凝沉淀池5-1预处理后,通过不锈钢管道从所述溢流管6-3进入所述排水软管6-2,以减小污水中污染物浓度。
43.进一步地,所述舱体加热组件7-3由所述电气系统9分组控制,按环境温度不同,启动不同组数的舱体加热组件7-3,以减小系统能耗;所述车厢2底板和壁板内部采用保温隔热的聚氨酯材料填充;较佳地,所述车厢2底板和壁板内部采用保温隔热的聚氨酯材料填充;车厢2内部用隔板分割成操作区和设备区,操作区由操作门进入,设备区由检修门进入,且操作区面积小于设备区;取水系统3、贮水配水系统4、净化系统5、排水系统6、低温加热系统7以及控制系统8设置在设备区,电气系统9设置在操作区;所述车厢2在维修门周边固定有子母粘扣带,低温时可在维修门内悬挂保温防护附件7-5,防止低温冲击。
44.本实用新型中,原水由深井潜水泵增压送入车内,原水在车内通过不锈钢管路进入净化系统;净化系统中,水逐级通过微漩涡絮凝沉淀池、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反渗透组件五级处理,成为净化水,净化水通过配水管道向用水点输送。
45.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