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处理废液的冷凝组件、低温蒸发冷凝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5164发布日期:2022-11-11 19:28阅读:33来源:国知局
用于处理废液的冷凝组件、低温蒸发冷凝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处理废液的冷凝组件、低温蒸发冷凝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对新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废液资源回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低温蒸发冷凝系统通常通过加热装置以加热蒸发装置中的废液,使废液形成废液浓缩液与蒸气,再通过冷凝组件将蒸气冷凝为液体,从而既能够回收废液中用户所需的物质循环再用,又能够使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满足废液排放的要求。但是,目前低温蒸发冷凝系统中冷凝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空间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废液的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包括连通的存储装置以及冷凝装置,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所述冷凝装置内冷凝形成的液体,所述冷凝装置包括:
4.第一筒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至少部分所述存储装置套设所述冷凝装置的第一筒体;
5.第一隔离件与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所述第二隔离件与所述第一隔离件间隔设置,且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二隔离件背离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壳体朝向远离所述第二隔离件的方向凸起;以及
6.多个冷凝管,贯穿所述第一隔离件与所述第二隔离件,且所述多个冷凝管围绕所述第一筒体的中轴线设置;
7.其中,所述冷凝管内具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置蒸气,所述第一隔离件、所述第二隔离件、所述冷凝管、以及所述第一壳体围设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将所述蒸气转变为液体,所述第二隔离件与所述第二壳体围设形成连通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集液空间,所述集液空间用于容置所述液体,所述集液空间连通所述存储装置,以将所述液体传输至所述存储装置,且所述存储装置还能够使存储装置内的液体与冷凝装置的冷却介质能够进行热交换。
8.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冷凝组件,用于处理废液,例如电镀废液、金属废液等。其中,冷凝装置由第一筒体、第一隔离件、第二隔离件、以及多个冷凝管组成,以将蒸发废液形成的蒸气转换为液体。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冷凝装置内冷凝形成的液体,还能够使存储装置内的液体与冷凝装置的冷却介质能够进行热交换。
9.具体地,第一隔离件、第二隔离件、以及多个冷凝管均集成于第一筒体,且通过各个部件将第一筒体分别划分为用于容置蒸气、容置冷却介质、容置由蒸气转化的液体的三个空间以使冷却介质与蒸气发生热交换,从而使蒸气转变为液体,实现冷凝,故简化了冷凝
装置的结构,提高了冷凝装置的集成化程度,提高了冷凝装置的空间利用率。当将冷凝装置需装设于低温蒸发冷凝系统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部件零散的冷凝装置,本技术提供的冷凝装置的装设难度更低,空间利用率更高,给予低温蒸发冷凝系统其他装置的可利用空间更多。
10.另外,第一筒体中的第二壳体朝向远离第二隔离件的方向凸起,使部分第一筒体具有曲面。这个曲面的设置使得设于集液空间内的液体沿曲面汇聚,便于将液体导出冷凝装置,从而提高低温蒸发冷凝系统的工作效率。
11.并且,存储装置套设于第一筒体,可进一步简化冷凝组件的结构,提高了冷凝组件的集成化程度,提高了冷凝组件的空间利用率。
12.因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冷凝组件,通过将隔离件与冷凝管集成于第一筒体、及将存储装置套设于第一筒体,既可确保冷凝装置将蒸发废液形成的蒸气冷凝为液体、存储装置存储液体与实现热交换,又提高了冷凝组件的集成化程度,提高了冷凝组件的空间利用率。
13.其中,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第二筒体,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筒体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件背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筒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储气空间,所述储气空间用于存储所述蒸气。
14.其中,所述第二筒体装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侧壁。
15.其中,在所述第一筒体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隔离件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隔离件的宽度。
16.其中,所述第二筒体的顶壁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离件的方向凸起。
17.其中,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冷却件,所述冷却件连通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冷却所述冷却介质。
18.其中,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冷却介质输入管与调节件,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连通所述冷却件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用于将所述冷却件内的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用于调节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输入参数。
19.其中,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包括测温件及处理器,所述测温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蒸气、和/或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冷却介质、和/或所述集液空间内液体的温度,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调节件以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
20.其中,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冷却介质存储件,所述冷却介质存储件连接所述冷却件与所述调节件,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
21.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温蒸发冷凝系统,包括蒸发装置、加热装置、及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冷凝组件,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冷却介质,且连接所述蒸发装置,以使加热的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蒸发装置,所述蒸发装置通过加热的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将废液蒸发,以形成废液浓缩液与蒸气,且加热的所述冷却介质降温,所述蒸发装置连接所述冷凝组件,以使所述蒸气与降温的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冷凝组件的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通过降温的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将所述蒸气转化为液体,降温的所述冷却介质重新升温,所述冷凝装置连接所述冷凝组件的存储装置,以使冷凝形成的所述液体传输至所述
存储装置,所述冷凝装置连接所述加热装置,以使重新升温的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加热装置。
22.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温蒸发冷凝系统,包括冷凝组件、蒸发装置、以及加热装置,以实现将废液分离为废液浓缩液与蒸气,且能够将蒸气转化为液体,从而既能够回收废液中所需的物质循环再用,又能够使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满足废液排放的要求。因为采用了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冷凝组件,所以本技术提供的低温蒸发冷凝系统的集成化程度更高,空间利用率更高。
23.并且,冷却介质在低温蒸发冷凝系统中能够实现放热以加热废液,吸热以使蒸气转化为液体的能量循环,实现资源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侧视图。
27.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侧视图。
29.图5为图4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侧视图。
31.图7为图6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32.图8为图2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33.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低温蒸发冷凝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6.标号说明:
37.冷凝装置-1、第一筒体-11、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第一隔离件-12、第二隔离件-13、冷凝管-14、第二筒体-15、第一容置空间-16a、第二容置空间-16b、集液空间-16c、储气空间-16d、冷却件-17、冷却介质输入管-171、调节件-18、冷却介质存储件-19、冷凝组件-2、存储装置-21、低温蒸发冷凝系统-3、蒸发装置-31、加热装置-32。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39.随着能源危机的加深与环境问题的恶化,使人们对新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由于废液中含有各种类型的物质,所以废液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例如,将金属废液中的金属再回收利用,将工业废液中的可资源化的化学物质再回收利用等。因此人们对废液资源回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低温蒸发冷凝系统通常通过加热装置加热蒸发装置中的废液,使废液形成废液浓缩液与蒸气,再通过冷凝装置将蒸气冷凝为液体,从而既能够回收废
液浓缩液循环再用,又能够使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满足废液排放的要求。但是,目前低温蒸发冷凝系统中冷凝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空间利用率低。
40.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废液的冷凝装置1,请参考图1-图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4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用于处理废液的冷凝组件2,所述冷凝组件包括连通的存储装置21以及冷凝装置1,所述存储装置21用于存储所述冷凝装置1内冷凝形成的所述液体。所述冷凝装置1包括第一筒体11、第一隔离件12、第二隔离件13、以及多个冷凝管14。所述第一筒体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111与第二壳体112,至少部分所述存储装置21套设所述冷凝装置1的第一筒体11。所述第一隔离件12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1背离所述第二壳体112的端面。所述第二隔离件13与所述第一隔离件12间隔设置,且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1内。所述第二壳体112设于所述第二隔离件13背离所述第一隔离件12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壳体11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隔离件13的方向凸起。所述多个冷凝管14贯穿所述第一隔离件12与所述第二隔离件13,且所述多个冷凝管14围绕所述第一筒体11的中轴线设置。
42.其中,所述冷凝管14内具有第一容置空间16a,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6a用于容置蒸气。所述第一隔离件12、所述第二隔离件13、所述冷凝管14、以及所述第一壳体111围设形成第二容置空间16b,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b用于容置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将所述蒸气转变为液体。所述第二隔离件13与所述第二壳体112围设集液空间16c,且所述集液空间16c连通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6a,所述集液空间16c用于容置冷凝后形成的所述液体,所述集液空间16c连通所述存储装置21,以将所述液体传输至所述存储装置21,且所述存储装置21还能够使存储装置21内的液体与冷凝装置1的冷却介质能够进行热交换。
4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未示意出所述集液空间16c连通所述存储装置21的管道。
44.本实施方式中的存储装置21不仅能用于存储冷凝装置1内冷凝形成的液体,而且由于存储装置21套设第一筒体11,使存储装置21内的液体与冷凝装置1的冷却介质能够进行热交换,即液体能够提供热能给冷却介质,以使冷却介质能够重新升温,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利用。尤其是在低温蒸发冷凝系统3刚刚启动,冷凝装置1内的蒸气尚未形成,提供给冷却介质的热能不足;或者,冷凝装置1内的蒸气量较少,提供给冷却介质的热能不足的时候。
45.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装置1用于处理废液,既能够回收废液浓缩液循环再用,又能够使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满足废液排放的要求。可选地,废液包括但不限于电镀废液、金属废液、印染废液、垃圾渗滤液等。可选地,冷却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油、水、空气、氟利昂、氨等。
46.冷凝装置1由第一筒体11、第一隔离件12、第二隔离件13、以及多个冷凝管14组成,以将蒸发废液形成的蒸气转换为液体。在冷凝装置1中,蒸气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6a内,冷却介质设于第二容置空间16b内,冷却介质与蒸气通过冷凝管14的侧壁实现热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冷却介质吸收蒸气的热能,使蒸气转变为液体。然后,液体设于集液空间16c内,即蒸气冷凝后形成的液体在集液空间16c内汇聚。
47.具体地,第一隔离件12、第二隔离件13、以及多个冷凝管14均集成于第一筒体11,且通过各个部件将第一筒体11分别划分为用于容置蒸气、容置冷却介质、容置由蒸气转化的液体的三个空间以使蒸气转变为液体,实现冷凝,从而简化了冷凝装置1的结构,提高了
冷凝装置1的集成化程度,提高了冷凝装置1的空间利用率。
48.当将冷凝装置1需装设于低温蒸发冷凝系统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部件零散的冷凝装置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1的装设难度更低,空间利用率更高,给予低温蒸发冷凝系统其他装置的可利用空间更多。
49.另外,第一筒体11中的第二壳体112朝向远离第二隔离件13的方向凸起,使部分第一筒体11具有曲面。这个曲面的设置使得设于集液空间16c内的液体沿曲面汇聚,便于将液体导出冷凝装置1,从而提高低温蒸发冷凝系统的工作效率。
50.并且,存储装置21套设于第一筒体11,可进一步简化冷凝组件2的结构,提高了冷凝组件2的集成化程度,提高了冷凝组件2的空间利用率。
51.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2,通过将隔离件与冷凝管14集成于第一筒体11、及将存储装置21套设于第一筒体11,既可确保冷凝装置1将蒸发废液形成的蒸气冷凝为液体、存储装置21存储液体与实现热交换,又提高了冷凝组件2的集成化程度,提高了冷凝组件2的空间利用率。
52.请参考图4-图5,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侧视图。图5为图4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1还包括第二筒体15,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筒体15设于所述第一筒体11背离所述第二隔离件13的一侧,所述第二筒体15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6a连通的储气空间16d,所述储气空间16d用于存储所述蒸气。
53.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装置1还包括具有储气空间16d的第二筒体15,蒸发废液形成的蒸气可存储于储气空间16d内,为蒸气进入第一容置空间16a做准备,降低大量的蒸气同时进入冷凝管14导致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果降低的几率,还可以降低过多的蒸气堆积在低温蒸发冷凝系统中的蒸发装置的几率,蒸气过多容易使蒸发装置的压强过高,从而影响废液的沸点,导致用户无法获得所需的从废液中分离的物质。
54.请参考图6-图7,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1的侧视图。图7为图6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筒体15装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件12的侧壁。
55.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筒体15装设于第一隔离件12的侧壁,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隔离件12的周缘设于第二筒体15的侧壁。多个冷凝管14贯穿第一隔离件12,即第一隔离件12具有多个通孔,冷凝管14连通第一隔离件12的通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筒体15装设于第一隔离件12的侧壁,所以储气空间16d也连通第一隔离件12的通孔。储气空间16d与冷凝管14通过第一隔离件12的通孔相连接,使得储气空间16d内的蒸气传输至冷凝管14内的距离减小,从而提高了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率。
56.请再次参考图6-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筒体1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隔离件1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隔离件13的宽度。
57.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筒体11的径向方向(如图7中d方向所示)上,第一隔离件12的宽度(如图7中h1所示)大于第二隔离件13(如图7中h2所示)的宽度。也可以理解为,在第一筒体11的径向方向上,第一隔离件12的面积大于第二隔离件13的面积。由于第二筒体15装设于第一隔离件12的侧壁上,相较于第一隔离件12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隔离件13的宽度的冷凝装置1,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筒体15的体积随着第一隔离件12的宽度的增大而增加,可为冷凝装置1提供体积更大的储气空间16d。
58.请再次参考图6与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筒体15的顶壁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离件12的方向凸起。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筒体15中远离第一隔离件12的的一侧表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隔离件12的方向凸起。
59.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筒体15的顶壁具有曲面,该曲面朝向远离第一隔离件12的方向凸起。相较于第二筒体15远离第一隔离件12的顶壁为平面的冷凝装置1,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筒体15的体积更大,可为冷凝装置1提供体积更大的储气空间16d。
60.请参考图8,图8为图2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冷凝管14围绕所述第一筒体11的中轴线设置。
61.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冷凝管14围绕第一筒体11的中轴线设置,使得蒸气可均匀容置于多个冷凝管14内,从而增加蒸气与冷却介质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8为截面示意图,第一筒体11的中轴线采用图8中的o点进行示意说明。
62.可选地,多个冷凝管14围绕第一筒体11的中轴线均匀设置。也可以理解为相邻的冷凝管14之间的间距相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容置于多个冷凝管14内蒸气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率。
63.可选地,冷凝管14的至少部分侧壁朝向远离冷凝管14的中轴线凸起。也可以理解为,在冷凝管14的侧壁上设置曲面,该曲面朝向远离冷凝管14的中轴线凸起,这样设置的曲面使冷凝管14中的蒸气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更大,提高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率。
64.可选地,冷凝管14包括相互连接的弯曲部与非弯曲部,非弯曲部设于弯曲部的相对连侧,其中一个非弯曲部与第一隔离件12相连接,另一个非弯曲部与第二隔离件13相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管14具有弯曲设置的弯曲部,弯曲部可增加冷凝管14中的蒸气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率。
65.请参考图9,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1还包括冷却件17,所述冷却件17连通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b,用于冷却所述冷却介质。
66.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装置1还包括冷却件17,用于使冷却介质降温。在冷却介质传输至第二容置空间16b前,先通过冷却件17,使冷却介质降温,以使得冷却介质能够吸收更多冷凝管14内蒸气的热能,从而提高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率。
67.请再次参考图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1还包括冷却介质输入管171与调节件18,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171连通所述冷却件17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b,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171用于将所述冷却件17内的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b,所述调节件18设于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171,用于调节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6b的输入参数。
68.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装置1还包括冷却介质输入管171与调节件18,冷却介质输入管171用于将经过冷却件17降温后的冷却介质传输至第二容置空间16b,调节件18可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其中,输入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冷却介质传输量、冷却介质传输速率等。当第二容置空间16b内的冷却介质的量不足或者第一容置空间16a内的蒸气量较大时,可通过调节件18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以增加第二容置空间16b内的冷却介质的量,以提高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果。当第二容置空间16b内的冷却介质的量过多或者第一容置空间16a
内的蒸气量较少时,可通过调节件18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以减少第二容置空间16b内的冷却介质的量,以提高冷却介质的利用效率。所以本实施方式通过增设冷却介质输入管171与调节件18,可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以能够提高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果,还能够提高冷却介质的利用效率。
69.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1还包括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包括测温件及处理器,所述测温件用于检测第一容置空间16a内蒸气、或/和第二容置空间16b内冷却介质、或/和集液空间16c内液体的温度,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温度控制调节件18以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
70.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1还包括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包括感应件及处理器,所述感应件用于感应第二容置空间16b内冷却介质或/和集液空间16c内液体的液位,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液位信息控制调节件18以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
7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处理废液的冷凝装置1,通过设置第一筒体11、第一隔离件12、第二隔离件13、冷凝管14、测温件、感应件、处理器、及各个部件之间的位置与连接关系,以达到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只是配置处理器与冷凝装置1之间的连接关系,处理器的处理功能为本身即可实现的功能,并未对算法或者软件层面进行改进,不应当认为本技术不符合专利法对实用新型保护的客体。
72.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设测温装置或/和感应装置,以检测并获取冷凝装置1内蒸气、冷却介质、液体等的相关信息,例如温度、液位等,从而自动控制调节件18,以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既提高了冷凝装置1的工作稳定性,又提高了冷凝装置1的冷凝效果。可选地,冷凝装置1的处理器可以为plc控制系统,获取测温件、以及感应件的信息,以及控制调节件18以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
73.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1还包括冷却介质存储件19,所述冷却介质存储件19连接所述冷却件17与所述调节件18,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
74.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装置1还包括冷却介质存储件19,用于存储所述冷却介质。当调节件18需要传输至第二容置空间16b的冷却介质较少时,可将部分冷却介质设于冷却介质存储件19内,以待下次传输。当调节件18需要传输至第二容置空间16b的冷却介质较多时,可调用存储于冷却介质存储件19内的冷却介质,确保足够的冷却介质可传输至第二容置空间16b。所以本实施方式通过增设冷却介质存储件19,可将冷却介质暂时存储或调用存储于冷却介质存储件19内的冷却介质,以确保调节件18可传输足量的冷却介质,从而提高冷凝装置1的工作稳定性。
75.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低温蒸发冷凝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低温蒸发冷凝系统3,包括如本技术上述提供的冷凝组件2、蒸发装置31、以及加热装置32。所述加热装置32用于加热冷却介质,且连接所述蒸发装置31,以使加热的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蒸发装置31。所述蒸发装置31通过加热的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将废液蒸发,以形成废液浓缩液与蒸气,且加热的所述冷却介质降温。所述蒸发装置31连接所述冷凝组件2,以使所述蒸气与降温的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冷凝组件2的冷凝装置1。所述冷凝装置1通过降温的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将蒸气转化为液体,降温的所述冷却介质重新升温。所述冷凝装置1连接所述冷凝组件2的存储装置21,以使冷凝形成的所述液体传输至所
述存储装置21。所述冷凝装置1连接所述加热装置32,以使重新升温的所述冷却介质传输至所述加热装置32。
76.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蒸发装置31,可使废液在特定温度下沸腾,从而得到废液浓缩液与蒸气。废液浓缩液可用于资源回收循环再用。蒸气包括但不限于水、用户所需的物质等。所述蒸发装置31处于负压状态。可选地,可采用抽吸装置使所述蒸发装置31处于负压状态。
77.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装置1,可使蒸气冷凝为液体。若该液体为用户所需的物质时,用于资源回收循环再用。若该液体为达到预设标准的水时,用于循环再用或者排放废水等。其中,预设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等。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装置32用于加热冷却介质,加热的冷却介质在蒸发装置31放热,以加热废液,在冷凝装置1吸热,以使蒸气转化为液体,随后冷却介质重新传输至加热装置32。加热后的冷却介质又在低温蒸发冷凝系统3中放热吸热,实现热循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78.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存储装置21不仅能用于存储液体,而且由于存储装置21套设第一筒体11,使存储装置21内的液体与冷凝装置1的冷却介质能够进行热交换,即液体能够提供热能给冷却介质,以使冷却介质能够重新升温,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利用。另外,当存储装置21与抽吸装置配合使用时,抽吸装置还能够抽吸存储装置21内的液体,使蒸发装置31处于负压状态,以实现低温蒸发。
7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低温蒸发冷凝系统3包括多个管道,以使各个装置连通。接下来对各个管道进行详细介绍。
80.首先,对冷却介质的传输管道进行介绍:所述加热装置32与所述蒸发装置31均连通第一管道,以使加热的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加热装置32传输至所述蒸发装置31。所述蒸发装置31与所述冷凝装置1均连通第二管道,以使降温的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蒸发装置31传输至所述冷凝组件2的冷凝装置1。所述冷凝装置1与所述加热装置32还均连通第三管道,以使重新升温的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凝装置1传输至所述加热装置32,从而使所述冷却介质重新升温。
81.然后,对蒸气的传输管道进行介绍:所述蒸发装置31与所述冷凝装置1还均连通第四管道,以使所述蒸气从所述蒸发装置31传输至所述冷凝组件2的冷凝装置1。随后,所述蒸气在所述冷凝装置1中转化为液体。所述冷凝装置1与所述存储装置21均连通第五管道,以使所述液体从所述冷凝装置1传输至所述存储装置21。
82.因此,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低温蒸发冷凝系统3,包括冷凝组件2、蒸发装置31、以及加热装置32,以实现将废液分离为废液浓缩液与蒸气,且能够将蒸气转化为液体,从而既能够回收废液中所需的物质循环再用,又能够使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满足废液排放的要求。因为采用了本技术提供的冷凝组件2,所以本技术提供的低温蒸发冷凝系统3的集成化程度更高,空间利用率更高。
8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