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干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4943发布日期:2023-04-05 13:14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干化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含水物干化处理设备,具体为一种组合式干化机。


背景技术:

1、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往往需要对一些含水物进行脱水处理,包括食物脱水、物料脱水等等,其中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含水煤泥、污泥等进行脱水是典型处理方式,例如,污泥中含有病源微生物、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而且因含水率高(80%左右)而体积庞大,因此,是一类危害性极大的固体废弃物,如何经济安全地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是世界性的环境难题。由于污泥中含有35-45%的有机物质,因此具有大约平均2000kcal/kg的热值,这是污泥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潜在资源,另外,污泥的无机部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组成,因此污泥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如水泥、砖、陶粒等的基础原料。污泥处理的终极目标与生活垃圾一样,即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其中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和减小污泥的体积,首先使污泥实现减量化,是最终实现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基础与关键。实践表明,“热干化”是污泥深度脱水和减少体积最有效的方法。

2、现有技术中,有两种主流的污泥干化装置,一种是污泥带式干化机,其主要工作原理是设置一个密闭的干燥空间,用热风在干燥空间内循环,同时用网带式输送装置装载污泥通过干燥空间,热风将污泥水分蒸发带走,达到污泥干化的目的;另一种是污泥回转窑烘干机,其主要工作原理是设置一个两端高低不同的可旋转的回转筒体,回转筒体两端设置热风进口、热风出口,回转筒体内壁上设有污泥携带装置,可将污泥提升到筒体中较高位置后逐渐洒落形成料幕,热风从中穿过,将污泥中水分蒸发并带走,达到污泥干化的目的。两种不同的污泥干化装置,都可以达成污泥干化的目的,但也各自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污泥带式干化机处理效率偏低,而污泥回转窑烘干机占地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包括污泥在内的含水物干化装置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处理能力相同时占地面积大大缩小,而处理效率提高的回转型内带式组合含水物干化机及干化方法。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组合式干化机,包括机头箱、机尾箱、回转筒体、筒体回转动力装置、耐高温环形带、环形带传动装置;所述的回转筒体为水平横向设置,所述的回转筒体中部设有筒体回转动力装置,所述的机头箱、机尾箱分别设于回转筒体两端且与回转筒体可旋转密封连通,所述的机头箱、机尾箱分别设有入料口或出料口,所述的机头箱、机尾箱还分别设有热气进口或热气出口,所述的热气进口、热气出口分别与外部热气源管道连通;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一端设于机头箱或机尾箱、另一端向回转筒体内延伸,所述的环形带传动装置设于机头箱或机尾箱一侧并带动耐高温环形带转动。

4、以污泥为例,回转窑在处理污泥方案中,其处理量与回转筒体的直径、长度为正相关,主要原因在于回转筒体中的污泥运动除了随筒体旋转,只能从高往低运动,因此在增加处理量时就需要增加筒体直径或筒体长度,本方案中,将回转筒体和耐高温环形带进行了巧妙而有效的组合,在不增加筒体直径或筒体长度的情况下,提高回转筒体的污泥处理量,即在回转筒体内设置带式输送装置(耐高温环形带输送装置),带式输送装置从机头箱或机尾箱伸入回转筒体内都可以,带式输送装置可以改变回转筒体内污泥运动方向并增加污泥在回转筒体内的运动距离和时间,提高污泥干化效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污泥干化量;污泥进入回转型内带式组合含水物干化机后,首先落到带式输送装置上,带式输送装置携带污泥在回转筒体内线性移动一段距离后,然后污泥再落到回转筒体内壁上,并在回转筒体内旋转扬起、落下,在这两种移动过程中,污泥被回转筒体内热风除湿成为干化污泥并被送出回转筒体;由于回转筒体内温度较高,耐高温环形带可以是耐高温的材料制成的板状软带、网状软带等,为避开高温,耐高温环形带的传动装置主机可设于机头箱或机尾箱的外侧,主机传动轴则伸入机头箱或机尾箱内;设于机头箱、机尾箱的进气口、出气口分别连接气体管道连接装置,并与热风气源装置连接,热风从热气进口进入并通过回转筒体内,再从热气出口排出,形成热风通道;本方案中的热风气源装置(可以是工厂余热利用装置),可以是开式气体换热循环装置或闭式气体循环换热装置;同理,本方案也可用于煤泥等干化处理。

5、进一步的,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设有单层或上下分离的多层结构,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一端设于机头箱或机尾箱位置,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另一端设于回转筒体中部;多层结构的耐高温环形带中位于底部的耐高温环形带出口下方设有导料板。本方案的多层结构,是指设有多个相互平行、上下分离的耐高温环形带;带式输送装置从机头箱或机尾箱伸入回转筒体,污泥首先落入上层带式输送装置,由上层带式输送装置运送到回转筒体中部后,上层带式输送装置上的污泥落入下层带式输送装置,并由下层带式输送装置输送回机头箱或机尾箱起点,此时可用底部带式输送装置再次将污泥来回输送,可以使污泥多次在机头箱或机尾箱和回转筒体中部之间往返,污泥从最底部带式输送装置落入导料板并经导料板转到回转筒体内壁上,污泥被回转筒体内壁提升到回转筒体的中心位置后,逐渐洒落成料幕,水分被热风带走,污泥落下后落到回转筒体内壁上的污泥携带装置(如篦条式翼板)上,翼板携带污泥上升后又落下,持续形成料幕并被带走水分,直至污泥从机头箱(或机尾箱)位置运动到机尾箱(或机头箱)位置后出料。

6、进一步的,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设有单层或上下分离的多层结构,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一端设于机头箱位置,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另一端穿过回转筒体内部设于机尾箱位置;多层结构的耐高温环形带中位于底部的耐高温环形带出口下方设有导料板。本方案的带式输送装置穿过回转筒体,两端分别设于机头箱、机尾箱,污泥首先落入带式输送装置,由带式输送装置将污泥从回转筒体一端输送到另一端,耐高温环形带为多层结构时污泥将来回输送多次,直至污泥从最底部耐高温环形带出口落到导料板上,导料板将污泥转送到回转筒体内壁上,回转筒体内壁上的扬料板(如螺旋式翼板)携带污泥上升并向回转筒体另一端移动一段距离后又落下,污泥持续形成料幕并被带走水分,直至污泥从回转筒体一端运动到回转筒体另一端后出料。

7、进一步的,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设有防弯曲支架,所述的防弯曲支架一端固定在回转筒体端口外侧,所述的防弯曲支架另一端与耐高温环形带配合向回转筒体内延伸至回转筒体中部或穿过回转筒体内部固定在回转筒体另一端端口外侧。当传输距离较长时,耐高温环形带缺少足够的刚度来支撑,因此本方案中的防弯曲支架和耐高温环形带配合设置,例如在防弯曲支架上设置多个辊筒,耐高温环形带在辊筒外侧移动,这样就对整个网带输送装置起加强作用,防止因为延伸距离过大而使得环形网带无法支撑、运行;防弯曲支架可以设置成一头固定在回转筒体端口(直接与机头箱或机尾箱内侧固定或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另一头向回转筒体内延伸,也可以设置成两头分别固定在回转筒体端口(直接与机头箱或机尾箱内侧固定或通过固定支架固定),中间部分穿过回转筒体内部;防弯曲支架采用何种结构,以能够保证耐高温环形带有足够刚度为准。

8、进一步的,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设有多个通风孔。

9、进一步的,所述的防弯曲支架上设有至少一组侧面吹风装置,所述的侧面吹风装置设有进风管、排风管,且进风管、排风管与耐高温环形带配合设置。本方案的侧面吹风装置,包括进风和出风两部分,进风可从回转筒体的一侧或两侧引入热风(进风管),然后从耐高温环形带底部或侧面向耐高温环形带上送风,在耐高温环形带的上方设置集气装置向外排出多余热风(排风管),设有多组排风管时,排风管之间采用隔风板相互隔离不干扰,可以从回转筒体的一侧或两侧排出热风;特别的,侧面吹风装置除了直接使用外部热风源,也可采用循环送风排风方式,即从回转筒体主热气流中抽取部分热风,经过除尘和除湿、降温处理后,再从进风管进入回转筒体内;对于回转筒体使用开式循环作为主热气流时,也可以不设置排风管,由进风管引入的热风可随主热气流一起排出。

10、进一步的,所述的耐高温环形带位于回转筒体内位置上方设有挡料罩,所述的挡料罩与防弯曲支架或机头箱、机尾箱固定连接。

11、本方案的耐高温环形带可以是板带、网带,也可以是带有多个通风孔的板带,耐高温环形带外侧的侧面风装置,例如一组或多组风管、耐热风机等,可以分别从侧面向耐高温环形带上的污泥吹送热风,增加污泥在网带上的受热方向和受热面积,即除了回转筒体中热风正对污泥的前端或后端,侧面风还可吹向污泥的底部、顶部、侧面;挡料罩的作用在于将从回转筒体内壁上落下的污泥阻挡在带式输送装置以外,以免污泥落入无效循环。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回转筒体为单层或多层筒体结构,所述的回转筒体内壁上设有扬料板,所述的回转筒体外侧设有筒体回转动力装置。本方案中,回转筒体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一般为两层或三层,即多层结构回转筒体包括两层或三层直径大小不同的筒身,大直径筒身套在小直径筒身外侧,且二者之间设有间隔空间;其中单层回转筒体可采用筒体两头水平高低设置,方便物料转运,多层回转筒体采用水平横向设置,物料转运可用不同风向吹送;回转筒体内壁上设置扬料板,如螺旋式翼板,扬料板可携带污泥上升落下形成料幕;多层筒体结构中,内侧筒外壁与外侧筒内壁之间的间隔空间即为物料流动通道并设有物料流动导向装置,如螺旋式导向板等装置,回转筒体转动时可在流动通道中形成一个螺旋输送结构,污泥可从内侧滚筒落入外侧滚筒筒壁,并在筒与筒之间的空隙中由物料流动导向装置加风力携带移动,延长干化路径,增加干化时间。

13、进一步的,所述的回转筒体包括旋转筒体、中间固定筒体,所述的旋转筒体一端与机头箱或机尾箱、另一端与中间固定筒体分别可旋转密封连通,所述的旋转筒体设有筒体回转动力装置。本方案中,回转筒体由两段或以上的旋转筒体加一个或更多的中间固定筒体组合而成,中间固定筒体不旋转,两头的旋转筒体为可旋转,尤其适合在回转筒体筒身总长较长,设置的防弯曲支架不能随意增大来增加防弯曲刚度的情况下使用,可以将防弯曲支架中间部分与中间固定筒体固定以增加防弯曲支架的支点,增加防弯曲支架刚度;在中间固定筒体处,可设置从旋转筒体内壁伸入中间固定筒体内的扬料板(扬料板与中间固定筒体不固定),方便物料通过静止的中间固定筒体,同时,中间固定筒体上还可以设置检修孔,用以清理落在中间固定筒体上的沉积物;旋转筒体的筒体回转动力装置可以共用一个动力装置、分别设置托挡轮装置,也可以分别设置动力装置及托挡轮装置。

14、进一步的,所述的筒体回转动力装置包括筒体定位装置、摩擦轮传动装置,所述的筒体定位装置包括与回转筒体外侧贴紧的托轮、挡轮,所述的摩擦轮传动装置包括与回转筒体外侧贴紧的摩擦轮、摩擦轮驱动装置,所述的回转筒体外侧设有与摩擦轮配合的摩擦环。

15、进一步的,所述的筒体回转动力装置包括筒体定位装置、齿轮传动装置,所述的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齿轮、传动齿轮驱动装置,所述的回转筒体外侧设有与齿轮配合的齿轮环,所述的筒体定位装置包括与回转筒体外侧贴紧的托轮、挡轮,所述的筒体定位装置设有至少两组且与齿轮传动装置配合设置。

16、当筒体直径较小、重量较轻时,可选择包括摩擦轮的筒体回转动力装置,通过摩擦轮和摩擦环的摩擦作用使得回转筒体产生旋转;当筒体直径较大、重量较重时,可选择包括齿轮的筒体回转动力装置,通过齿轮与齿轮环的啮合传动使得回转筒体产生旋转;筒体定位装置的挡轮、托轮分别起到给回转筒体定位和承托筒身重量的作用;回转筒体水平高低斜向设置,是使得回转筒体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方便污泥被回转筒体内部污泥携带装置携带从高处向低处运动。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处理能力相同时占地面积大大缩小,而处理效率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