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错落流人工湿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0200发布日期:2022-11-29 23:01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错落流人工湿地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湿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错落流人工湿地设备。


背景技术:

2.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作为一种低能耗、易管理的生态治理技术,在达到相应的水处理标准的情况下,其与周边环境的相容性也较好,而且也能满足大多数农村对较低或者零运行费用的要求。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土地生态处理技术,常见的人工湿地主要有潜流式、表流式和垂直流式,主要是在湿地中人工设置湿地介质,并种植对污染物有较好吸收和去除能力的植物而建立的生态系统,通过湿地介质的过滤截留作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去除作用,以及介质间微生物的吸附分解作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去除。其中表流式人工湿地常用于污水厂出水的深度处理或微污染水的处理,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于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常用于水量较大的乡镇污水处理厂使用,潜流式人工湿地由于其相对负荷水平较高,结构比较简单,是小水量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首选。
3.但是,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较低,占地面积较大,而目前农村可用建设用地不多,人工湿地的建设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工湿地,特别是潜流人工湿地虽然蚊虫滋生较少,但是富氧能力较差,湿地长期处于缺氧厌氧状态,处理效率受到抑制。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潜流式人工湿地的富氧能力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错落流人工湿地设备,包括支架、湿地箱和水幕管,所述湿地箱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湿地箱的上端敞口,所述湿地箱内用隔板依次分隔为布水区、湿地区和出水区,所述湿地区用于水处理;所述湿地区内设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入口端与所述布水区的上端连通,所述布水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湿地区的底部;所述出水区内设有收水管,所述收水管的入口端与所述湿地区的底部连通,所述收水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出水区的上端;
5.所述湿地箱包括第一湿地箱和第二湿地箱,所述第一湿地箱位于所述第二湿地箱的上方,所述第一湿地箱在所述支架底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湿地箱在所述支架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6.所述水幕管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湿地箱出水区的上端连通,所述水幕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二湿地箱布水区的上方,所述水幕管的出口端设有多个出水口和水幕帘,所述水幕帘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8.所述布水管为t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设有多个布水孔。
9.所述收水管的入口端设有水平的收水支管,所述收水支管与所述收水管连通,且设有多个收水孔。
10.还包括第一水幕管,所述湿地箱还包括第三湿地箱,所述第三湿地箱在所述支架底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湿地箱在支架底面的投影重合,且与所述第二湿地箱在所述支架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所述第一水幕管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湿地箱出水区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水幕管的出口端设于所述第三湿地箱的上方,所述第一水幕管的出口端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水幕帘,所述第一水幕帘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接。
11.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由太阳能驱动,所述水泵的入口端通过出水管与所述第三湿地箱出水区的上端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端通过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湿地箱布水区的上端连通。
12.所述第一湿地箱在所述支架底面投影的一半与所述第二湿地箱在所述支架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13.所述湿地箱的布水区高于出水区。
14.所述水幕帘为矩形。
15.所述湿地箱的湿地区填充有多孔填料,并种植有植物。
16.所述出水口的内径为2mm。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1)本实用新型通过错落地立体布置第一湿地箱和第二湿地箱,减少了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通过设置水幕帘增大了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水流中的溶氧量。
19.(2)布水管水平段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布水孔,使得水流通过布水孔进入湿地区并推动布水区内的水流流动。
20.(3)太阳能水泵系统不用外接电源,减少了整个系统的电耗。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5.图4是图3中a-a向剖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湿地箱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支架;2、湿地箱;21、布水区;22、湿地区;23、出水区;24、布水管;25、收水管; 26、第一湿地箱;27、第二湿地箱;28、第三湿地箱;3、水幕管;4、水幕帘;5、收水支管; 6、第一水幕管;7、第一水幕帘。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0.图1示例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例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 3示例了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a-a向剖视图,图5示例了本实用新型的湿地箱 2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错落流人工湿地设备,包括支架1、湿地箱2和水幕管3,湿地箱2与支架1连接;湿地箱2的上端敞口,湿地箱2内用隔板依次分隔为布水区21、湿地区22和出水区23,湿地区22用于水处理;湿地区22内设有布水管24,布水管24的入口端与布水区21的上端连通,布水管24的出口端位于湿地区22的底部;出水区23内设有收水管25,收水管25的入口端与湿地区22的底部连通,收水管25的出口端位于出水区23的上端。水流从湿地区22的底部进入并从湿地区22的底部流出,由于布水管24的入口端与布水区21的上端连通,且收水管25的出口端位于出水区23的上端,可以通过管道溢流控制湿地区22水位。
31.湿地箱2包括第一湿地箱26和第二湿地箱27,第一湿地箱26位于第二湿地箱27的上方,第一湿地箱26在支架1底面的投影与第二湿地箱27在支架1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第一湿地箱26和第二湿地箱27的占地面积减小,且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
32.水幕管3的入口端与第一湿地箱26出水区23的上端连通,水幕管3的出口端位于第二湿地箱27布水区21的上方,水幕管3的出口端设有多个出水口和水幕帘4,水幕帘4与出水口连接。第一湿地箱26中的水流通过水幕管3和水幕帘4进入第二湿地箱27的布水区21,水流流过水幕帘4时形成水幕,增大了水流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水流中的溶氧量。
33.本实用新型通过错落地立体布置第一湿地箱26和第二湿地箱27,减少了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通过设置水幕帘4增大了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水流中的溶氧量。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布水管24为t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水平段设有多个布水孔。多个布水孔最好均匀分布,使得水流通过布水孔进入湿地区22并推动布水区21内的水流流动。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收水管25的入口端设有水平的收水支管5,收水支管5与收水管25连通,且设有多个收水孔。多个收水孔最好均匀分布,使得水流通过收水孔流出湿地区22。
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4所示,还包括第一水幕管6,湿地箱2还包括第三湿地箱28,第三湿地箱28在支架1底面的投影与第一湿地箱26在支架1底面的投影重合,且与第二湿地箱27在支架1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第一水幕管6的入口端与第二湿地箱27出水区23的上端连通,第一水幕管6的出口端设于第三湿地箱28的上方,第一水幕管6的出口端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水幕帘7,第一水幕帘7与第一出水口连接。设置第三湿地箱28 可以提高地面利用率。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包括水泵(图中未示出),水泵由太阳能驱动,水泵的入口端通过出水管与第三湿地箱28出水区23的上端连通,水泵的出口端通过进水管与第一湿地箱 26布水区21的上端连通。设置了太阳能供电的水泵系统,通过太阳能供电,减少了整个系统的电耗。
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第一湿地箱26在支架1底面投影的一半与第二湿地箱27在支架1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湿地箱2的布水区21高于出水区23。有利于湿地区22的
水流向出水区23。
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水幕帘4为矩形。水幕帘4最好为网状,有利于水流沿水幕帘 4流下。
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湿地箱2的湿地区22填充有多孔填料,并种植有植物。由于第二湿地箱27上部的空间不同,可以种植不同高度的湿地植物。
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出水口的内径为2mm。有利于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第一湿地箱26在支架1底面的投影与第二湿地箱27在支架1 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在第一湿地箱26中,水流沿布水管24从布水区21上端进入湿地区22 底部,湿地区22填充填料和种植植物,水流再沿收水管25从湿地区22底部进入出水区23 上端,形成潜流式人工湿地。第一湿地箱26中的水流通过水幕管3和水幕帘4进入第二湿地箱27。
44.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进行组合,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亦可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中未提及的、能实现实施例中相关功能的结构为现有技术。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