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解酸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8645发布日期:2023-03-22 10:1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解酸化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相关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解酸化池。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水解酸化池设有多点布水和填料结构,在没有分支布水管堵塞的情况下运行尚可,但是对于没有设计搅拌、刮泥、排泥泵的搅拌混合设备,且气浮池出水和水解酸化池进水口高程差设计偏小,仅依靠布水器水流冲击混合,效果较差。现场观察发现,水解酸化池内填料在厌氧环境下难以挂膜,无法达到安装填料的预计效果。因此对于未设计刮泥和搅拌装置的水解酸化池,如何避免其底部污泥的沉积、如何避免布水器堵塞、增大对cod的去除率成为目前面对的问题。
3.例如:界首市创业水务有限公司光武循环经济工业园集中污水处理厂的水解酸化池自2018年至今运营以来,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效果一直未达到理想状态,并且增加了后续工段的压力。
4.授权公告号为:cn 205258137u、名称为“一种水解酸化池”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增设布水支管保证布水均匀和水流冲击力避免布水管道中积泥的技术效果,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再池体内部增加布水支管,对于新建的水解酸化池效果比较好,但是不便于对已有的水解酸化池的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解酸化池。
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解酸化池,与现有技术相同,括池体和排泥管,所述池体具有反应槽,所述排泥管与所述反应槽连通,还包括反冲管、排泥泵,其中:
7.所述排泥泵的进料端与所述排泥管连通,所述排泥泵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冲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反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应槽连通。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反冲管安装在所述池体的第一侧面,所述排水管安装在所述池体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反应槽的底面为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侧面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池体上开有进泥口和排泥口,所述排泥管与所述排泥口连接,所述反冲管与所述进泥口连接,所述进泥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排泥口的高度。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反冲管上设有阀门。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反冲管包括第一反冲管和第二反冲管,所述第一反冲管和所述第二反冲管通过第一三通管与所述排泥泵连接,所述第一反冲管和所述第二反冲管均与所述反应槽连通,所述第一反冲管与所述反应槽连通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反冲管与所述反应槽连通的位置。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第一反冲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反冲管上设有第二阀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还包括出泥管和排泥阀门,所述出泥管与所述排泥泵的出料端连通,所述排泥阀门设在所述出泥管上。
15.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水解酸化池,结构简单,通过反冲管道和排泥泵的设置对水解酸化池的底部反冲,提高水解酸化池的上升流速,可以保持上述流速达到0.3-0.6m/h,大幅度增大酸化效果;提高上升流速可以实现类似uasb的水解酸化+产甲烷的效果,对cod去除率进一步提升;且通过反冲洗管道和排泥泵对水解酸化池的底部反冲避免污泥堆积并堵塞布水器。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表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
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4.实施例一
25.如图1所示的一种水解酸化池,与现有技术相同,包括池体1和排泥管12,池体1具有反应槽10,排泥管12与反应槽10连通,反应,10内有布水器2(由于布水器为现有技术图中并未详细具体表示其结构),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反冲管3、排泥泵4,其中:
26.排泥泵4的进料端与排泥管12连通,排泥泵4的另一端与反冲管3的一端连接,反冲管3的另一端与反应槽10连通;
27.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反冲管3安装在池体1的第一侧面100,排水管安装在池体1的第二侧面101,第一侧面100和第二侧面101相对,便于池体1内污泥流动。
2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反应槽10的底面为从靠近第一侧面100向远离第一侧面100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进一步增大池体1内污泥的流动。
29.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池体1上开有进泥口102和排泥口103,排泥管12与排泥口103连接,反冲管3与进泥口102连接,进泥口102的高度高于排泥口103的高度,进一步便于对反应槽10的污泥的冲刷。
3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反冲管3上设有阀门5,还包括出泥管9和排泥阀门11,出泥管9与排泥泵4的出料端连通,排泥阀门11设在出泥管9上;
31.具体的,出泥管9和反冲管3通过第二三通管13与排泥泵4连接,便于排泥。
32.在水解酸化过程中,排泥泵4用于将反应槽10底部的污泥泵至反冲管3中,反冲管3用于将排泥泵4中的污泥排至反应槽10中对反应槽10内的污泥进行反冲实现反应槽10底部污泥的流动,进一步增大酸化效果,且通过反冲污泥的提高水解酸化池的上升流速,对cod去除率进一步提升;另外对水处理后续的生化段和臭氧段降低了成本,节省了资源;
33.经实验得出该排泥泵4每月需要清理3-4次,每次花费500元,共约2000元;每月需要疏通15个布水器,大约需要民工6个工日,花费约840元,除固定投资5000元外,综合各项费用,每月可以节省4.876万元。具体明细如下:
34.项目节约量单价总费用万元液氧27.39吨1000元/吨2.74臭氧电量35280千瓦时0.6867元/千瓦时2.42支出
ꢀꢀ‑
0.284合计:
ꢀꢀ
4.876
35.实施例二
3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37.反冲管3包括第一反冲管30和第二反冲管31,第一反冲管30和第二反冲管31通过第一三通管6与排泥泵4连接,第一反冲管30和第二反冲管31均与反应槽10连通,第一反冲管30与反应槽10连通的位置高于第二反冲管31与反应槽10连通的位置。
3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第一反冲管30上设有第一阀门7,第二反冲管31上设有第二阀门8。
39.本实施例相对上述实施例通过第一反冲管30、第二反冲管31的设置进一步增大反冲效果,通过调节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8控制第一反冲管30和第二反冲管31的流速,使第一反冲管30中物质的流速大于第二反冲管31中物质的流速,进一步增大反冲效果。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