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65912发布日期:2023-12-21 20:48阅读:26来源:国知局
玻纤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设备,涉及一种玻纤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污染问题也凸现出来。废水,废渣、废气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由污染引起的各类职业病屡见不鲜。当前,“三废”污染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废”污染中,水环境污染最为普遍。中国水环境污染面临3大问题: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日趋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治理水污染,节约水资源成为造福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2、近几年来,我国玻纤工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种类不断增加,产量也逐渐提高,已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工业体系,其中大中型企业有几十家,小型企业就更多。然而,在发展玻纤工业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玻璃纤维废水的主要成分是在拉丝车间排放的含浸润剂的废水,其中包括油脂类、乳化剂、水溶性有机物以及有毒物质,此外,废水颜色以及浊度也需要重点处理。

3、现有技术中,如专利cn202120918945.7中公开了一种玻璃纤维短切毡生产废水回收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包括废水池、沉降池、清洗池、絮凝反应池、絮凝沉淀池、净化池、消毒池;在废水池内倾斜设第一滤网,在废水池出水口设第二滤网;在沉降池内设第三滤网;在絮凝反应池内设第一搅拌件,在絮凝反应池内壁上设挡板;在净化池内设活性炭层;在消毒池内设第二搅拌件,在消毒池顶端设定量漏斗。该玻璃纤维短切毡生产废水回收处理系统通过合理布设废水处理工序的设施,能够保证玻璃纤维短切毡生产废水逐步深度处理,废水池可周期性清理滤网,消除了前端废水池的过滤压力。但该系统的絮凝反应池内的固液分离,仅通过管道将固体沉淀及液体分别抽出实现,而反应过程中也会产生部分较水质量轻的物质漂浮于水面,不便于清除,增加清除工序;同时管道抽取固体沉淀时,也会将部分固体抽出,固液分离不充分,影响废水回收效果,且管道抽取液体时也可能将部分固体沉淀抽取,固液分离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纤废水处理系统,以解决较水质量轻的物质漂浮于水面,不便于清除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一种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滤池、调节池、沉淀池和清水池;

3、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漂浮物清除机构,所述漂浮物清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网、第一动力源和第一升降机,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沉淀池内,第一过滤网的一侧与第一动力源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源可控制第一过滤网上下摆动,第一动力源安装在第一升降机的升降端上,所述第一升降机安装在沉淀池的顶部,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有污物池。

4、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第一动力源控制第一过滤网摆动,则第一过滤网可为竖直状态,此时第一过滤网不影响沉淀池内的沉淀操作。当沉淀操作完成后,控制第一过滤网由下向上摆动为水平状态,在该摆动过程中,第一过滤网将沉淀池中的细小沉淀物及较轻而浮于水上侧的沉淀物捞起,使该类沉淀物置于第一过滤网的上侧。然后利用第一升降机控制第一过滤网向上移动而带动第一过滤网上方的沉淀物上移,将该部分漂浮沉淀物与液体分离。第一过滤网可移动至不同的高度位置,可对沉淀池内不同高度液面进行漂浮物清理。这样避免抽取液体时,这类体积较小、质量较强的沉淀物随液体进入下一工序,使固液分离更彻底。

5、进一步,还包括沉淀物清除机构,所述沉淀物清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动力源和第二升降机;

6、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一侧与第二动力源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源可控制第二过滤网上下摆动,第二动力源安装在第二升降机的升降端上,所述第二升降机安装在沉淀池的底部。

7、沉淀物清除机构与漂浮物清除机构的操作同理,利用第二过滤网向下翻转为水平位置,将位于沉淀池底部所在侧的沉淀物置于第二过滤网的下方,再控制第二过滤网向下移动,带动沉淀物下移至沉淀池底部,此时抽取沉淀池内的液体,沉淀物不会随液体移动而抽出,保证固液分离更加充分。

8、进一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滤孔的内壁由上往下且朝外倾斜,所述第一过滤网的滤孔的内壁由上往下且朝内倾斜。

9、设置过滤网的孔径大小,避免置于第一过滤网上的沉淀物再次下落至第一过滤网的下方,也防止第二过滤网下方的沉淀物流向第二过滤网的上方。

10、进一步,还包括刮板和移动机构,所述刮板设置在沉淀池靠近其顶部的一侧,刮板横向设置,所述移动机构安装在沉淀池的侧壁上,移动机构与刮板连接并控制刮板进行水平直线移动;

11、所述沉淀池的侧壁上设有排出孔,所述排出孔连通有收集池,排出孔与刮板的移动方向正对。

12、控制第一过滤网移动至刮板所在位置高度,利用刮板将第一过滤网上的沉淀物推送至排出孔内,完成沉淀物收集并清理第一过滤网,以便下次使用。

13、进一步,所述刮板的底部设有毛刷。

14、刮板底部的毛刷与第一过滤网接触,利于清理过滤网。

15、进一步,所述过滤池内自依次设有粗格栅和细格栅。

16、粗格栅和细格栅组合,利于在过滤池中过滤杂质。



技术特征:

1.一种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滤池、调节池、沉淀池和清水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淀物清除机构,所述沉淀物清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动力源和第二升降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滤孔的内壁由上往下且朝外倾斜,所述第一过滤网的滤孔的内壁由上往下且朝内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刮板和移动机构,所述刮板设置在沉淀池靠近其顶部的一侧,刮板横向设置,所述移动机构安装在沉淀池的侧壁上,移动机构与刮板连接并控制刮板进行水平直线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的底部设有毛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池内自依次设有粗格栅和细格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玻纤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滤池、调节池、沉淀池和清水池,沉淀池内设有漂浮物清除机构,漂浮物清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网、第一动力源和第一升降机,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沉淀池内,第一过滤网的一侧与第一动力源连接,第一动力源可控制第一过滤网上下摆动,第一动力源安装在第一升降机的升降端上,第一升降机安装在沉淀池的顶部,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有污物池。采用本技术方案,利用沉淀池及其内机构,使固液分离更充分。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王婵,赵永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中标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