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00678发布日期:2024-04-01 14:08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1、含镍废水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电镀镍废水,里面的镍是以镍离子的形态存在,另一类废水是化学镀镍废水,里面的镍离子与络合剂结合形成络合健,同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次磷酸根离子,含镍废水主要来源镍矿和其他含镍的共生矿开采时的排出水,镍及其合金冶炼工艺的废水,镍盐和镍催化剂生产中排出的含镍稀溶液,镍的电镀作业和镍合金、不锈钢材料的电化学加工、浸蚀和漂洗作业等排出的废液,含镍废水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含镍废水的处理十分重要。

2、含镍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化学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生物法等,其中吸附法中采用活性炭的处理方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单独的过滤操作,需要废水主动穿过活性炭板,导致处理效率较慢,且活性炭板吸附位置不均匀,容易造成活性炭板上某一区域较快饱和,影响后续对含镍废水的吸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达到了处理效率高的效果。

2、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包括:

3、箱体,所述箱体底部边缘均匀地设有支柱;

4、出料管,所述出料管设置于箱体底部,出料管底部还连接有出料口;

5、顶盖,所述顶盖设置于箱体顶部,顶盖底部安装有第一齿轮;

6、进料管,所述进料管贯穿连接于顶盖顶部;

7、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设置于箱体内,转动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齿轮,转动杆上安装有多个等间距的吸附单元;

8、转动框,所述转动框设置在转动杆上,转动框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三齿轮,转动框内安装有多个等间距的紊流单元;

9、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顶盖顶部且输出端与转动杆顶部相连接。

10、其中,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均与第一齿轮啮合。

11、进一步的,吸附单元还包括:

12、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开设于吸附单元顶部;

13、条形活性炭板,所述条形活性炭板从第一插接部插入设置于吸附单元内。

14、进一步的,紊流单元还包括:

15、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开设于紊流单元顶部;

16、紊流板,所述紊流板从第二插接部插入设置于紊流单元内,紊流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紊流孔。

17、进一步的,还包括:

18、环形活性炭板,所述环形活性炭板设置于箱体内。

19、进一步的,还包括:

20、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开设于出料管顶部,环形活性炭板底部插入环形槽设置;

21、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插入环形槽内且设置于箱体内侧与环形活性炭板之间。

22、进一步的,转动杆还包括:

23、旋转叶片,所述旋转叶片设置于转动杆底部。

24、进一步的,还包括:

25、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连接于出料口底部。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7、1.驱动电机带动转动杆及吸附单元顺时针转动,使吸附单元对含镍废水的的镍离子充分吸附,同时转动杆带动第二齿轮顺时针转动,则第一齿轮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三齿轮逆时针转动,转动框上的紊流单元与吸附单元反向转动,使含镍废水在紊流状态下与吸附单元充分接触,提高了吸附单元的吸附效率,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处理效率;

28、2.所述环形活性炭板、条形活性炭板和紊流板可更换,且更换过程十分方便;

29、3.通过旋转叶片的转动,能够加强含镍废水的紊流状态,使含镍废水流动地与条形活性炭板及环形活性炭板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处理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吸附单元(520)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紊流单元(620)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转动杆(500)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镍废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出料管;顶盖,顶盖设置于箱体顶部,顶盖底部安装有第一齿轮;进料管;转动杆,转动杆设置于箱体内,转动杆安装有第二齿轮,转动杆上安装有吸附单元;转动框,转动框设置在转动杆上,转动框安装有第三齿轮,转动框内安装有紊流单元;驱动电机,其中,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均与第一齿轮啮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驱动电机带动第二齿轮和吸附单元顺时针转动,则第一齿轮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三齿轮逆时针转动,转动框上的紊流单元与吸附单元反向转动,使含镍废水在紊流状态下与吸附单元充分接触,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吸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市清能节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9
技术公布日:2024/3/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