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445848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日常管理的核心,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部的状态对池塘水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保持池塘水质良好,必须管好池塘底质。在养殖水体中,过度肥水沉积的肥料、大量投喂饵料产生的残饵、水产动物的排泄物等大量积聚在池塘底部,过量消耗水体底部的溶解氧,使池塘底部长期处于一个缺氧的环境。池塘生态是一个非均质系统,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氧分布的不均匀并由此导致电位梯度的出现进而引起病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升高,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因此,池塘养殖应该重点研究开发增氧技术,尤其是池塘底部的供氧技术。这不仅能够维持更安全、更健康的池塘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输入池塘的碳能,提高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减少养殖业COD的排放。
[0003]同时在池塘养殖中,常会出现突发缺氧的情况,如果增氧不及时,将会造成全池泛塘的后果。因此,平时保持池塘底部充足的溶氧,在池塘严重缺氧时,能及时有效地增氧显得尤为重要。
[0004]目前,改善水体底部溶氧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在底部安装底增氧设备、向水体中投入增氧剂和微生物制剂对底质进行净化、增氧,如双氧水、芽孢杆菌等。这些处理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主要在水体中发挥作用,很难到达底部,对底质的增氧和改良作用有限。在池塘底部安装底增氧设备,可起到底部增氧作用,但投资大、对底质无改良作用,且在池塘缺氧时,无法快速增氧急救。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增加水体底部溶氧,改良底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在严重缺氧时,可进行强力增氧,快速提高池塘溶氧,避免泛池死亡的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
[0006]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的制备方法。
[0007]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它包括单独包装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
所述第一混合颗粒包括80~85重量份的聚合硫酸铁、10-15重量份的膨润土和5~10重量份的娃藻土;
所述第二颗粒为过碳酸钠颗粒,且过碳酸钠颗粒共有10~15重量份。
[0008]—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聚合硫酸铁80~85重量份、膨润土 10~15重量份与硅藻土 5~10重量份放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混合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得到混合料; b、将混合料经喂料机喂料至环膜制粒机,环膜制粒机的环膜孔径控制在调整环膜制粒机的切刀,使得制得的混合料颗粒的长度为密封包装后即成第一混合颗粒;
C、取10~15重量份的过碳酸钠颗粒并单独包装,得到第二颗粒;d、将包装好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放入同一个外包装袋中,即制成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
[0009]本发明利用对水产养殖生物无害的多种有效组份,成分明确,效果稳定,用量少,可迅速沉降于水体底部,快速提高水体底部氧气含量、转化各种有害成分,营造有利于养殖生物生存和生长的底质环境;本发明的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使用方便,不受天气环境条件的影响,使用后可以迅速增加水体溶氧,特别是在池塘严重缺氧时,可以迅速释放溶氧,防止泛池事故发生;可显著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改善底质养殖环境质量,改善生存条件,显著减少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死亡,提高养殖生物的产量和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1]实施例1
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聚合硫酸铁4000克、膨润土500克与硅藻土 250克放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混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得到混合料;
b、将混合料经喂料机喂料至环膜制粒机,环膜制粒机的环膜孔径控制在5_,调整环膜制粒机的切刀,使得制得的混合料颗粒的长度为5_,密封包装后即成第一混合颗粒;
c、取500克的过碳酸钠颗粒并单独包装,得到第二颗粒;
d、将包装好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放入同一个外包装袋中,即制成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
[0012]江苏吴江一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中,面积15亩,夏季高温(7~8月)时由于养殖密度大,池塘水体溶氧不足,测得水体底层溶氧为2 m g / L,水质过浓,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1.91^/1、亚硝酸盐含量为0.8 mg/L、硫化氢含量为0.2 mg/L,上述三种物质含量都超标,影响了南美白对虾的生长。
[0013]在晴天上午,将实施例1制得的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应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中,用量为250克/亩米水深,使用后,池塘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增加了池塘底层的溶氧,测得水体底层溶氧为4mg/L,改善了底质,降低了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的毒性,测得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0.7mg/L、亚硝酸盐含量为0.lmg/L、硫化氢含量为0.06mg/L,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摄食明显好转,虾类活动恢复正常。
[0014]
实施例2
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聚合硫酸铁4250克、膨润土750克与硅藻土 500克放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混合时间控制在20分钟,得到混合料;
b、将混合料经喂料机喂料至环膜制粒机,环膜制粒机的环膜孔径控制在10_,调整环膜制粒机的切刀,使得制得的混合料颗粒的长度为10mm,密封包装后即成第一混合颗粒;
c、取750克的过碳酸钠颗粒并单独包装,得到第二颗粒;
d、将包装好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放入同一个外包装袋中,即制成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
[0015]江苏泰兴一鱖鱼养殖池塘中,面积10亩,由于大量投喂饵料鱼,导致池塘鱼类密度偏大,水体溶氧不足,测得水体溶氧为3.5mg/L,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1.8mg/L、亚硝酸盐含量为0.7mg/L、硫化氢含量为0.15mg/L,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含量超标,底质发臭,影响了鱖鱼的生长,易发生病害。
[0016]在晴天上午,将实施例2制得的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应用于该鱖鱼养殖池塘中,用量为300克/亩米水深,使用后池塘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增加了池塘的溶氧,测得水体溶氧含量为4.8mg/L,改善了底质,降低了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的毒性,测得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0.6mg/L、亚硝酸盐含量为0.15mg/L、硫化氢含量为0.05mg/L,池塘溶氧恢复到正常水平,水色大为好转,透明度增大,底质臭味消失,水体理化指标降至正常水平,摄食正常。
[0017]
实施例3
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聚合硫酸铁4150克、膨润土600克与硅藻土 350克放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混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得到混合料;
b、将混合料经喂料机喂料至环膜制粒机,环膜制粒机的环膜孔径控制在7_,调整环膜制粒机的切刀,使得制得的混合料颗粒的长度为7_,密封包装后即成第一混合颗粒;
c、取600克的过碳酸钠颗粒并单独包装,得到第二颗粒;
d、将包装好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放入同一个外包装袋中,即制成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
[0018]江苏宜兴一团头鲂养殖池塘中,面积20亩,由于养殖密度大,大量投喂饲料,导致水体溶氧不足,测得水体溶氧含量为3.2mg/L,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含量超标,测得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1.7mg/L、亚硝酸盐含量为0.9mg/L、硫化氢含量为0.17mg/L,底质发黑发臭,影响了团头鲂的生长,易发生“泛池”事故,病害严重。
[0019]在晴天上午,将实施例3制得的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应用于该团头鲂养殖池塘中,用量为200克/亩米水深,使用后,池塘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增加了池塘底层的溶氧,测得水体溶氧含量为4.3mg/L,改善了底质,降低了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的毒性,测得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0.5mg/L、亚硝酸盐含量为0.2mg/L、硫化氢含量为0.07mg/L,底部臭味消失,团头鲂活动恢复正常。
【主权项】
1.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其特征是:它包括单独包装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 所述第一混合颗粒包括80~85重量份的聚合硫酸铁、10-15重量份的膨润土和5~10重量份的娃藻土; 所述第二颗粒为过碳酸钠颗粒,且过碳酸钠颗粒共有10~15重量份。2.—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聚合硫酸铁80~85重量份、膨润土10~15重量份与硅藻土 5~10重量份放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混合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得到混合料; b、将混合料经喂料机喂料至环膜制粒机,环膜制粒机的环膜孔径控制在调整环膜制粒机的切刀,使得制得的混合料颗粒的长度为密封包装后即成第一混合颗粒; C、取10~15重量份的过碳酸钠颗粒并单独包装,得到第二颗粒; d、将包装好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放入同一个外包装袋中,即制成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用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它包括单独包装的第一混合颗粒与第二颗粒;所述第一混合颗粒包括80~85重量份的聚合硫酸铁、10~15重量份的膨润土和5~10重量份的硅藻土;所述第二颗粒为过碳酸钠颗粒,且过碳酸钠颗粒共有10~15重量份。本发明利用对水产养殖生物无害的多种有效组份,成分明确,效果稳定,用量少,可迅速沉降于水体底部,快速提高水体底部氧气含量、转化各种有害成分,营造有利于养殖生物生存和生长的底质环境;本发明的强力增氧底质改良剂使用方便,不受天气环境条件的影响,使用后可以迅速增加水体溶氧,特别是在池塘严重缺氧时,可以迅速释放溶氧,防止泛池事故发生。
【IPC分类】C02F1/68
【公开号】CN105198065
【申请号】CN201510659657
【发明人】何义进, 赵永锋, 金武, 陈佳栋, 刘建华, 陈绍郎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