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11720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下垫面硬化面积增加,破坏了原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微小生境受成重创,破坏了小型动物的交流、运动、迀徙的通道和生境,使得原有的生物种类面临恶劣生境,生物种类不断下降。硬化面积增加导致城市径流系数加大,提高雨洪形成率,造成多方面的经济损失,且无法有效的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破坏了城市水体平衡和水生环境。雨水外排过程中冲刷地面污染物质,造成了雨水径流污染,这些污染的雨水排入郊区的湿地系统中,造成原有的地表水污染,未经净化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则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双重水环境污染。
[0003]城市化过程中,道路系统的完善,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来负面的生态效益,阻隔了道路两侧动物的交流,动物在穿梭道路的过程中,被过往车辆碾压致死,降低动物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此外,降雨对道路路面的冲刷,产生大量的污染水质,根据研究结果表明,道路路面径流雨水中含固体颗粒悬浮物(SS)、有机污染物(C0D)、氯(Cl)、总磷(TP)、溶解磷(PO4-P)、总氮(TN)、铵态氮(NH 3-N)、总铁(TFe)、铅(Pb)、锌(Zn)等有大量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对水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0004]道路两侧建设下凹绿地,有助于降低道路系统中径流雨水的污染浓度,缓解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有助于改善道路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消除热岛效应,为道路系统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态景观。下凹绿地模拟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利用生物过滤、自然沉降、微生物的转化分解作用、植物对N、P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作用,实现对径流污水的净化,水文过程的自然循环。同时为动物提供生境,增加动物种类。但是,道路两侧的下凹绿地仅实现了道路单侧的生物通道、生境的修复,道路两侧的生态系统处于分隔状态,动物依然无法交流。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简易高效的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
[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从上至下包括下凹式生物廊道2和净化池I;所述净化池I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夯实土壤层11、防渗层12、碎石层13、砾石层14、透水土工布层15、砂石层16和土壤层17。
[0007]所述下凹式生物廊道2的横截面为梯形,上宽400-600mm,下宽150-250mm,高200-300mm,内部种植草本植物。
[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狗尾草、假俭草、结缕草、高羊茅、野牛草、黑麦草、早熟禾和剪股颖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所述碎石层13由粒径<5mm的烁石填充而成,高200mm。
[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所述砾石层14由粒径1mm-50mm的烁石填充而成,高500mm,烁石层中铺设直径为200mm-300mm的透水管141。
[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所述系统上方为路面层3,该路面层3增设了承重层。
[0012]该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采用下凹式设计,结合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多项低影响开发措施,增加雨水径流通道;涵洞中种植的植物有效减缓径流速度,延迟洪峰出现时间,植物可截留径流中的颗粒悬浮物,植物根系及形成的微生境有效吸收径流中的N、P等营养成分,分解有机污染物。碎石层和砾石层可暂蓄径流量,透水管可有效收集多余雨水,降低洪峰峰值。防渗层可以有效防止雨水下渗,减免路基下城造成地次生灾害。砾石层和砂石层之间的透水土工布可有效防止砂石堵塞砾石层空隙,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涵洞层可为松鼠、青蛙、蛇、蚯蚓等小型陆栖动物,以及麻雀等城市中常见鸟类提供生境、交流和迀徙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结合当地环境构建下凹式生态通道,以保证下凹式生态廊道与原有生态环境相相吻合,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减缓径流速度,截留固体颗粒污染物,降低洪峰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增加生物通道,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广泛用于城市道路,以及建筑小区、工业园区、公共场所中道路系统的雨洪生态调控与雨污净化综合利用,营建与恢复陆生动植物生境,恢复小型动物交流、迀徙通道,增加生物多样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纵截面图;图2: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横截面图;净化池-1、下凹式生物廊道-2、路面层-3、夯实土壤层-11、防渗层-12、碎石层-13、砾石层-14、透水管-141、透水土工布层-15、砂石层-16、土壤层-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所述的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16]实施例1
[0017]—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从上至下包括下凹式生物廊道2和净化池I;所述净化池I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夯实土壤层11、防渗层12、碎石层13、砾石层14、透水土工布层15、砂石层16和土壤层17 ;所述下凹式生物廊道2的横截面为梯形,上宽500mm,下宽200mm,高200_,内部种植草本植物。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狗尾草、黑麦草,按照3:4:1的比例播种O所述碎石层13由粒径为5mm的碎石填充而成,高200mm。所述烁石层14由粒径30mm的砾石填充而成,高500mm,砾石层中铺设直径为250mm的透水管141。所述系统上方为路面层3,该路面层3增设了承重层。穷实土壤层11高300mm;防渗层12为LLDPE土工防渗膜;砂石层16高200mm,砂石粒径< 2mm;土壤层17为厚度250mm的自然土壤层。该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对于径流雨水中固体颗粒悬浮物有较好的截留效果,有效去除径流污染重N、P等营养物质。砾石层可有效储蓄多余雨水,减少径流洪峰。生态涵洞为青蛙、蛇、蚯蚓等小型动物提供了交流、迀徙通道以及栖息场所,甚至麻雀等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减少路面车辆对这些小型动物的碾压,增加生物多样性。
【主权项】
1.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从上至下包括下凹式生物廊道(2)和净化池(I);所述净化池(I)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夯实土壤层(11)、防渗层(12)、碎石层(13)、烁石层(14)、透水土工布层(15)、砂石层(16)和土壤层(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式生物廊道(2)的横截面为梯形,上宽400-600mm,下宽150-250mm,高200-300mm,内部种植草本植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狗尾草、假俭草、结缕草、高羊茅、野牛草、黑麦草、早熟禾和剪股颖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13)由粒径<5mm的烁石填充而成,高2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14)由粒径10mm-50mm的烁石填充而成,高500mm,烁石层中铺设直径为200mm-300mm的透水管(14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上方为路面层(3 ),该路面层(3)增设了承重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到一种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从上至下包括下凹式生物廊道和净化池;所述净化池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夯实土壤层、防渗层、碎石层、砾石层、透水土工布层、砂石层和土壤层;所述下凹式生物廊道的横截面为梯形,上宽500mm,下宽200mm,高200-300mm,内部种植草本植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凹式生态型生物廊道系统结合当地环境构建下凹式生态通道,以保证下凹式生态廊道与原有生态环境相相吻合,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减缓径流速度,截留固体颗粒污染物,降低洪峰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增加生物通道,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IPC分类】C02F3/32, C02F9/14, C02F3/34
【公开号】CN205222952
【申请号】CN201520967392
【发明人】李艳平, 张美 , 罗金学
【申请人】中科嘉亿生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科嘉亿(北京)生态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