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43414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与收集坡地雨水的蓄水池配套的过滤器,属于农业节水蓄水的小型水利工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问题,收集和利用宝贵的水资源,特别是雨水的集蓄利用,对当地的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雨水集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降雨径流在进入蓄水池之前,首先要进行过滤,将水中所含的杂质排除在蓄水池之外。目前,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拦污栅和沉沙池相结合的方式。该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携带着各种杂质的降雨径流进入沉沙池后,会产生强烈的涡流现象,导致水沙及其它杂质不能合理分离,最终仍会有部分泥沙等杂质随水流进入蓄水池,造成有限水资源的污染。另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雨水集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某些化学或生物方面的污染,如重金属污染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过滤装置与拦污栅和蓄水池配套,以提高集蓄雨水的质量,扩大供水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这种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基本结构是由过滤器壳体,进出水口和过滤网构成,其特点是所述过滤器壳体内设置纵向隔板将过滤层分隔成U形过滤通道,过滤通道中放置过滤介质。
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过滤介质是在过滤壳体内分层分布的砂石。
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过滤介质层至少由三层颗粒直径不同的砂石层组成。
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过滤介质层砂石颗粒直径分布按照水流方向依次增大。
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过滤网在壳体内活动安装。
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隔板与过滤器壳体的底部留有过滤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在实际应用中,携带着各种杂质的地表径流,经过拦污栅时,其中较大的树枝、叶、杂草等杂质首先被截流下来,而泥沙等小颗粒的杂质及重金属将随水流一同进入过滤装置,由于反滤层的作用,水中所含的泥沙再次被过滤介质截流下来,而水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属等杂质将在水流由下转上的过程中,由于密度较大而与水流相分离,最终留在过滤装置的底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水口2、过滤器壳体3、过滤网4、5、6、过滤介质7、出水口8、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或图2所示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基本设计思路是一个半开放的过滤器壳体2结合过滤介质4、5、6构成,图1所给的实施方式是在壳体内设置一纵向隔板6,形成U形过滤通道,在过滤通道内分层设置颗粒直径由小到大的砂石作为过滤介质,这种技术方案的优点是使水流先向下、后向上,可以将水流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属等密度较大的物质,在水流向上运动时被分离出来,留在过滤器的底部,过滤后的水质好,装置易于更换。
过滤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将有部分泥沙淤积在图1中过滤器的左上部,为了及时、简单地将淤积的泥沙清除,在第一层过滤砂石4的上部铺设了一层可移动式铁丝筛网3,同时为了防止因水流的顶托作用可能使第三层过滤砂石6向上浮动,在过滤砂石6上部铺设了一层固定式铁丝筛网8。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过滤介质层由三层过滤砂石构成,第一层厚0.5米,过滤砂石的粒径(d)在0.25~1mm之间,第二层厚0.5米,过滤砂石的粒径(d)在1~5mm之间,第三层厚1.0米,过滤砂石的粒径(d)在5~20mm之间;颗粒较小一层的颗粒不会穿过颗粒较大一层颗粒间的孔隙,从而保证过滤层自身不发生渗透变形。
权利要求1.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基本结构是由过滤器壳体(2),进出水口(1、7)和过滤网(3)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壳体内设置纵向隔板(6)将过滤层分隔成U形过滤通道,过滤通道中放置过滤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介质是在过滤壳体内分层分布的砂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介质层至少由三层颗粒直径不同的砂石层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介质层砂石颗粒直径分布按照水流方向依次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网在壳体内活动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与过滤器壳体的底部留有过滤通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集山地雨水的小型水利配套设备,与拦污栅和蓄水池配套,以提高集蓄雨水的质量,扩大供水范围。这种山地雨水集蓄过滤器,其基本结构是由过滤器壳体,进出水口和过滤网构成,其特点是所述过滤器壳体内设置纵向隔板将过滤网分隔成U形过滤通道,过滤通道中放置过滤介质。这种技术方案的优点是使水流先向下、后向上,可以将水流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属等密度较大的物质,在水流向上运动时被分离出来,留在过滤器的底部,过滤后的水质好,装置易于更换。
文档编号B01D35/00GK2627068SQ03261398
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日
发明者曹建生, 张万军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