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污泥泥渣层滤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2310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沉淀污泥泥渣层滤池的制作方法
沉淀污泥泥渣层滤池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的沉淀、过滤工艺与装置
通常的水处理中絮凝工艺、沉淀工艺、过滤工艺是分别设置。. 加药原水先在絮凝工艺中进行絮凝反应,使加药原水中的小的矾 花颗粒因碰撞反应而絮凝长大。然后进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最 后沉淀后的水进入滤池过滤,过滤掉水中的小颗粒。
本发明在一个池体中具有上述三种处理功能1、进一步强 化絮凝反应后水的絮凝功能;2、该池体有沉淀功能;3、该池体 有过滤功能。
本发明由池体25、穿孔花墙24、污泥排泥干管10、刮泥机 15、清水集水槽.21、斜板(斜管)处理装置、污泥泥渣层过滤 装置组成。
其基本特征在于本发明处理装置由两部组成,其上部是由 斜板(斜管)模块20组成的沉淀装置,与普通斜板(斜管)沉 淀装置相同。其下部是污泥泥渣层滤池装置。它是由许多基本单 元排列、连接构成的。每个基本单元主要部件是由进水贮泥柱面 管(或称箱)2和收泥贮泥柱面管(或称箱)1连通构成的,其 形式或是一个收泥贮泥柱面管1与一个进水贮泥柱面管2连通, 或是一个收泥贮泥柱面管1与多个进水贮泥柱面管2连通。进水 贮泥柱面管的底面4是倾斜的。收泥贮泥柱面管1的下端接多个 漏斗12,每个漏斗12.的下端接锥形管3,锥形管3下端用封堵
5封死。封堵5的下端接通排泥管6,排泥管6接通排泥管7, 排泥管7末端设置电动蝶阀14。在收泥贮泥柱面管1的上端四 周接倾斜板封堵13,切断倾斜板封堵13上、下水流通道。在收 泥贮泥柱面管1内偏上方设置多根穿孔排泥管9,它们都与排泥 干管10接通,排泥干管10末端设置电动蝶阀22。池体1底部 设置刮泥机15,刮泥排泥斗16,其中设置穿孔排泥管17,其末 端设置电动蝶阀23。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当收泥贮泥柱面管1与一个或多个进水贮泥柱面管
2连通时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B-B向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当收泥贮泥柱面管1和一个进水贮泥柱面管2连通 时C-C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当收泥贮泥柱面管l和一个进水贮泥柱面管2连通 时的D-D向剖^L图
图6是本发明的当收泥贮泥柱面管1与多个进水贝i泥柱面管2连
通时的D-D向剖4见图
有益效果
斜板(斜管)污泥泥渣层滤池开始运行时,从池体1的穿孔 花墙24流入的絮凝后的水经由进水贮泥柱面管2、由收泥l&泥 柱面管1进入斜板(斜管)沉淀装置。污泥沉淀在斜板(斜管)
装置上滑落到收泥贮泥柱面管1内,并继续降落在锥形管3的底 部。随着运行时间的加长锥形管3、收泥贮泥柱面管1、进水贮 泥柱面管2底部被污泥所充满,形成污泥泥渣层。新进入的絮凝 后的水要通过该层。这些污泥都是由絮凝连结起来的矾花组成 的,具有很强的联接与吸附能力。水流流过该层时,水流中一些 小矾花被吸附,没有#1吸附的矾花也因与污泥颗粒碰撞而长大, 其沉淀速度明显增加,所以流过斜板(斜管)装置时,沉淀污泥 数量增大,出水水质越来越好。进水贮泥柱面管2与收泥贮泥柱 面管1中的污泥泥渣层深度越高,污泥泥渣层密实度越大,其水 流流经泥渣层的长度越长,污泥泥渣层对水中矾花截留能力越 强。当污泥泥渣层达到一定深度时,水中的矾花基本被污泥泥渣 层所截留。从泥渣层流出水的水质已达到滤池出水水平,由于水 中污泥基本被污泥泥渣层所截留,斜板(斜管)装置已失去作用。 污泥泥渣层深度越来越大,出水水质越来越好。但其阻力也越来 越大,池体1水面与絮凝反应池的水面高度差越大,这一高度差 达到一定值时就自动启动排泥机制。即自动开启排泥干管10的 电动蝶阀22。收泥贮泥管1在穿孔排泥管9以上的污泥被排掉。 然后自动关闭电动蝶阀22,污泥泥渣层过滤工作继续进行。上 述的排泥过程污泥泥渣层的状态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所以出水水 质不会受到排泥过程的影响。通过多次这样的排泥,收泥贮泥柱 面管l、进水贮泥柱面管2中的污泥彻底被更新。可以彻底防止 污泥泥渣层中的污泥腐败现象发生。为了防止设置最底部中的污
过分被压实,出现板结现象,应定期启动排泥管7上电动蝶阀 14,把其中的一些污泥排掉。这部分排泥量远远小于通过电动蝶 阀22排出的污泥量。
絮凝后的水在池体l下部流动时,也沉降少量污泥。这些污 泥可定期启动刮泥机15,把它们刮入刮泥斗16中,通过穿孔排 泥管17排出。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1、 其过滤效果优于传统的砂滤池。这是因为砂滤池的砂料 本身基本无联结与吸附小矾花的功能,而污泥泥渣层的污泥颗粒 是絮凝剂的水解产物联结成的,有很强絮凝、吸附性能。所以污 泥泥渣层滤池截留能力好于传统滤池,这是其一。其二是传统过 滤方法是沉淀池与滤池分别设置。沉淀池没有截留的小矾花颗粒 进入滤池时已被打碎。水进入滤层后首先得重新使这些被破碎的 矾花进行重新絮凝,即所谓的微絮凝。经过微絮凝的矾花才能被 滤层所截留。本发明把沉淀与过滤工艺结合在一起,不仅是没有 矾花^皮碎问题,而且絮凝后的水要通过污泥泥渣层,它大大强化 了絮凝作用,而且污泥泥渣层的截留效果又优于传统滤池,所以 其出水水质明显优于传统滤池出水水质。
2、 正是由于上述的污泥泥渣层具有很强的絮凝与吸附能力, 所以本发明有明显的节药功能。
3、 污泥泥渣层滤池定期排泥所用水量与普通沉淀池消耗水 量基本相当,节省了普通砂滤池反冲洗水量,两者相比节省水量
占处理水量的5%。
4、 工作稳定,适用各种难处理水质,如低温低浊、低浊高 藻、高浊等各类恶劣水质的处理。
5、 本发明就是在传统的沉淀池空间内增设了一些设施,完 成沉淀工艺、过滤工艺两种工艺过程所完成的任务。这在造价上 和节省占在面积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实施方法
收泥贮泥柱面管l、进水贮泥柱面管2、锥形管3、封堵5、 倾斜板封堵13、漏斗12都用钢板制成。漏斗12顶端接一个由 钢板制成的柱面短管11。收泥贮泥柱面管1与进水贮泥柱面管2 是一体的,用隔板8分开(隔板8是两者的共用壁面)。隔板8 下端到底部有一定距离,所以收泥贮泥柱面管1与进水贮泥柱面 管2是联通的。进水贮泥柱面管2的底面4是倾斜的。收泥贮泥 l&面管1下接多个漏斗12,即收泥贮泥柱面管1下端与漏斗12上 面柱面短管11的顶端相连接,相邻漏斗12其顶端的柱面短管11 相连接、进水贮泥柱面管2的倾斜底面4与漏斗12上面的柱面 短管11顶端相连接。这样收泥贮泥柱面管1、进水贮泥柱面管2 的底部封闭了。如果是一个收泥贮泥柱面管1与多个进水贮泥柱 面管2连通时,只需在收泥贮泥柱面管1需接进水贮泥柱面管2 的相应部位(如图1、 6所示),按上述方法接通一个进水贮泥柱 面管2即可。每个漏斗12下接锥形管3,其下端用封堵5封死。 封堵5下端接通排泥管6,再接通排泥管7。排泥管7的末端设置
电动蝶阀14。排泥管6、 7由钢管制成,电动蝶阀14是选用件。 穿孔排泥管9、排泥干管10都是由钢管制成。在每个收泥贮泥 柱面管1的偏上方均匀布设多根穿孔排泥管9,它们穿过收泥贮泥 柱面管l的壁面,并与壁面焊合,另一端封死。它们都与排泥干 管IO接通。两个相邻的收泥贮泥柱面管1的穿孔排泥管9接通 一根排泥干管10。排泥干管IO末端接通选用件电动蝶阀22。
由收泥l&泥柱面管l、进水贮泥柱面管2以及上述与其连接 部件一起构成了污泥泥渣层滤池装置的基本单元。把多个这样的 基本单元排列、连接、并支撑、固定在托架26上。托架26由工 字钢制成。相邻基本单元上端倾斜板封堵13之间以及倾斜板封 堵13与池体1之间的缝隙用泡沫塑料密封。
池体25底部设置选用件刮泥机15,浇筑钢筋混凝土的排泥斗 16。其中设置穿孔排泥管17,其末端接选用件电动蝶阀23。穿孔 排泥管17由钢管制成。其另一端封死。
斜板(斜管)沉淀装置与普通斜板(斜管)沉淀装置相同, 其加工、安装与固定方法亦相同。
权利要求
1、本发明的处理装置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上部是由斜板(斜管)模块(20)组成的沉淀装置,与普通斜板(斜管)沉淀装置相同,其下部是污泥泥渣层滤池装置,它是由许多基本单元排列、连接组成的,每个基本单元的主要部件是由连通的收泥贮泥柱面管(或称箱)(1)、进水贮泥柱面管(或称箱)(2)构成的,其形式或是一个收泥贮泥柱面管(1)和一个进水贮泥柱面管(2)连通构成的,或是一个收泥贮泥柱面管(1)和多个进水贮泥柱面管(2)连通构成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进水贮泥柱面管(2)的底面(4)是 倾斜的,收泥贮泥柱面管(1)上端四周接倾斜板封堵(13 ),把 其上、下水流动通道切断,收泥贮泥柱面管(1)的下端接多个 漏斗(12),每个漏斗(12)下端接锥形管(3 ),锥形管(3 ) 下端用封堵(5 )封死,其下端接通排泥管(6 ),排泥管(6 ) 与排泥管(7 )接通,排泥管(7 )末端设备电动蝶阀(14 );
3、 根据权利要求2,在收泥贮泥柱面管(1)中的偏上方设 置多根穿孔排泥管(9),它们都与排泥干管(IO)接通,排泥干 管(10)末端设置电动蝶阀(22);
4、 根据权利要求3,池体(1)底设置刮泥机(15)、刮泥 漏斗(16),在刮泥漏斗(16)中设置刮泥穿孔排泥管(17),其 末端设置电动蝶阀(2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由池体、穿孔花墙、清水集水槽、斜板(斜管)沉淀装置、排泥管、污泥泥渣层滤池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本池体既具有沉淀功能又具有过滤功能,污泥泥渣层滤池装置的基本单元是由主要部件收泥贮泥柱面管与进水贮泥柱面管连通构成。在其中形成污泥泥渣层滤池。滤池出水优于传统滤池出水。其工作稳定,污泥泥渣层的污泥能定时更新,不腐败。具有节药、节水、节省造价、节省占地面积及适用各种难处理水质等优点。
文档编号B01D36/04GK101380533SQ20071007278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7日
发明者王绍文 申请人:王绍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