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491770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气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其结构如下:吸附器(1)上设有工业废气入口,吸附器(1)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气粉混合器(3)相连通,气粉混合器(3)的出气口与带有引风机(6)的布袋除尘器(5)通过管道相接,布袋除尘器(5)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经引风机(6)与烟囱(7)相连通。本发明与当前一般的净化系统相比较具有流程简单、能耗小、投资低的特点,从净化效果、造价和投资上与现有技术相比均具有显著的进步。
【专利说明】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解决工业废气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基本上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电捕法:是利用高压静电捕集废气中的有害颗粒或焦油;
洗涤法:是利用水或其它液体对废气中有害成分进行吸收或溶解;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的固体介质或化学制剂将气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积聚或凝缩在表面,达到分离目的;
过滤法:主要是通过布袋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收尘处理。
[0003]虽然上述各种方法在当前的气体净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方法也存在着其不可克服的弊病:电捕法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附着物积聚效率降低,而附着物的清理也很麻烦,尤其是焦油类,它不仅难清理,而且清理后的物质也不易处理,会造成二次污染,当电捕器失去功效后就要更换内部核心部分,使设备投资成本增加,另外电捕法对废气的温度要求比较严格,使用范围受到限制;洗涤法除了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或其它化学溶液外,还要对使用后的液体进行净化处理,成本较高,也易引起二次污染;目前使用的吸附法主要对含颗粒或液滴的废气进行过滤,同时也能吸收一定量的气味,但其对微细颗粒吸收率不高,由于吸附设备结构的限制会出现滤气不稳定、不均匀的现象,此外由于受布料和清灰的限制,使其在使用中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布袋过滤法主要用于除灰,它不能用于含有粘着物和带有刺激味道的废气进行处理。
[0004]由于上述的各种方 法所存在的弊病,所以单纯的利用这些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净化要求。因此如何在以往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或寻求更新的方法已成为本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各种废气处理方法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它对所需净化的废气温度要求不严格,不受固体颗粒吸附物料布料的影响,气体中的有害成分能被均匀吸附和过滤,处理后的气体可以直接排放,处理效果好。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工业废气处理方法,工业废气先进入设有吸附物料的吸附器中进行吸附过滤,被吸附过滤后的气体经吸附器的出气口由管道进入气粉混合器后,由喷射的粉料进一步混合吸附,混合吸附后的气体经由管道进入布袋收尘器进行又一次过滤和吸附,此次经过滤和吸附后的气体被引风机直接引入烟?进行排放。
[0007]上述的吸附器 内所填充的吸附物料在使用后由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进行循环和定期更换。[0008]上述的气粉混合器内需用喷射的吸附粉料,吸附粉料由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进行连续循环供给和定期更换。
[0009]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其结构如下:吸附器上设有工业废气入口,吸附器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气粉混合器相连通,气粉混合器的出气口与带有引风机的布袋除尘器通过管道相接,布袋除尘器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与烟囱相连通。
[0010]上述的吸附器上的吸附物料入口和吸附废料出口均与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通过管路连接,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设置了一个入料口和一个废料出口。
[0011]上述的气粉混合器的粉料入口通过管路与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连接,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的入料口为两个,一个是新料进口,另一个与布袋除尘器的粉料出口连接。
[0012]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1、对所需净化的废气温度要求不严格,除高温外,一般的情况下无需设置降温和升温设备,节约投资。
[0013]2、因不受滤料布料状态的制约,在吸附器中工业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可被均匀吸附和过滤,所以弥补了当前净化设备的不足。
[0014]3、所有用于吸附的物料可反复使用定期更换,该方法不仅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节省了人力、动力和物力。
[0015]4、本系统用于吸附的物料来源和取材广泛,易于被选用。
[0016]5、本系统动力消耗低,无二次污染。
[0017]6、系统经过本发明中的三次净化,过滤吸附效率高于现有净化设备。
[0018]7、本发明所有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期长,它克服了目前所有废气净化制造设备成本高、耗能高,流程复杂或不能持久的缺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的工业废气处理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吸附器I ;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 ;气粉混合器3 ;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 ;布袋除尘器5;引风机6;烟囱7。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所限。
[0022]如图1所示,本发明工业废气处理方法,工业废气先进入设有吸附物料的吸附器中进行吸附过滤,被吸附过滤后的气体经吸附器的出气口由管道进入气粉混合器由喷射的粉料进一步混合吸附,混合吸附后的气体经由管道进入布袋收尘器进行又一次的过滤和吸附,此次过滤和吸附后的气体被引风机直接引入烟囱进行排放。其中吸附器内填充的吸附物料在使用后由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进行循环和更换;气粉混合器内所用的喷射吸附粉料由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进行循环和更换。
[0023]本发明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其具体结构如下:吸附器I上设有工业废气入口,吸附器I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气粉混合器3相连通,吸附器I上的吸附物料入口和吸附废料出口均与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通过管路连接。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设有入料口和废料出口。气粉混合器3的出气口与带有引风机6的布袋除尘器5通过管道相接,布袋除尘器5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与烟? 7相连通。气粉混合器3的粉料入口通过管路与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连接,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的入料口为两个,一个是新料进口,另一个与布袋除尘器5的粉料出口连接。排粉料装置4设有废料出口。
[0024]下面更加详细的对本发明的工业废气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在吸附器I中机械的加入一定粒度的多孔的固体吸附物料,多孔的固体吸附物料可以为多孔焦类、石灰、炉渣等,如果无条件也可人工加料,有害的工业废气由吸附器I的工业废气入口端进入,经均匀的吸附后的气体中大部分尤其是较大颗粒的有害成分和气味由吸附器I进行第一次吸附和过滤。吸附器I中的吸附料在循环使用后可被定期更换,而这项功能由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来完成,如果无条件也可以人工完成。被第一次吸附过滤后的气体经吸附器I的所设置的出气口由管道进入了气粉混合器3,在这里喷射的粉料与进入的气体充分混合,气体中更细微的有害成分(包括气味)被第二次吸附。气粉混合器3的上部和附近配置了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中的粉料由系统中收尘粉连续循环供给,也可以由新料入口添加新料,然后定期更换。如果没有条件,气粉混合器3中粉料也可以人工添加。气粉混合器3的出口与带有引风机6的布袋除尘器5通过管道相接。在气粉混合器3中混合后的气体进入布袋收尘器5,粉尘被布袋吸附在布袋的表面,而气体通过附着在布袋表面的粉尘时,又进行了一次过滤和吸附。在经过第三次的吸附和过滤后,被引风机6排出的气体是洁净的,它直接可进入烟? 7进行排放。值得说明的是,为方便生产,提高使用效率,在系统中使用的吸附颗粒料和粉料原则上应为同一种原料,特殊情况下也可用不同的原料,例如:多孔焦类、石灰、炉渣等,而且尽可能是生产中所加工的原料,这样可使定期排出的吸附物料返回到生产系统中去。
[0025]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和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由气力输送或通用的运输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配置来完成。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和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均可以采用斗式提升机或螺旋输送机等给料设备进行配置。
【权利要求】
1.工业废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业废气先进入设有吸附物料的吸附器(I)中进行吸附过滤,被吸附过滤后的气体经吸附器(I)的出气口由管道进入气粉混合器(3)由喷射的粉料进一步混合吸附,混合吸附后的气体经由管道进入布袋收尘器(5)又一次被过滤和吸附,此次过滤和吸附后的气体被引风机(6)直接引入烟囱(7)进行排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废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器(I)内所填充的吸附物料在使用后由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进行循环和更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废气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粉混合器(3)内所用的喷射吸附粉料由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进行连续循环供给和更换。
4.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结构如下:吸附器(I)上设有工业废气入口,吸附器Cl)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气粉混合器(3)相连通,气粉混合器(3)的出气口与带有引风机(6)的布袋除尘器(5)通过管道相接,布袋除尘器(5)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与烟囱(7)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器(I)上的吸附物料入口和吸附物料出口均与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通过管路连接,循环给排颗粒料装置(2 )设有入料口和废料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业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粉混合器(3)的粉料入口通过管路与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连接,连续循环给排粉料装置(4)的入料口为两个,一个是新料进口,另一个与布袋除尘器(5 )的粉料的出口连接。
【文档编号】B01D53/02GK103657330SQ201210320092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3日
【发明者】杨凯翔, 任春雷, 杨懿 申请人:杨凯翔, 任春雷, 杨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