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09813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蒸馏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馏用仪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很多化学实验室中,蒸馏试验所用装置繁琐,占用空间大,操作不方便,给试验带来很多麻烦。专利号为200910019901.4的发明专利公开的智能一体化蒸馏仪,虽然能解决上述问题,但该蒸馏仪存在如下问题:在停止加热后,没有防倒吸装置,容易导致馏出液的倒吸,影响试验结果。此外,其蒸馏时容易产生爆沸、被测物质加热过程中氧化等问题,而且其蒸馏的效率也还不是很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馏仪,该蒸馏仪停止加热后不会发生倒吸、加热过程中不易产生爆沸、可避免被测物质加热过程中产生氧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蒸馏仪,包括蒸馏瓶、冷凝瓶、回流瓶;还包括与蒸馏瓶对应的加热装置、与冷凝瓶对应的冷凝系统、控制装置、壳体;所述冷凝瓶上设置有蒸馏气体入口、蒸馏液体出口、冷凝液入口、冷凝液出口 ;其特征是:所述蒸懼瓶设置有三个瓶口,分别记为第一瓶口、第二瓶口、第三瓶口 ;蒸懼瓶通过所述第一瓶口与所述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相连通;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二瓶口连通有氮吹装置;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三瓶口连通有加样装置及防倒吸供气装置。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蒸馏瓶的第一瓶口密封装配有第一瓶塞,第一瓶塞的一端与蒸馏瓶的内腔连通,第一瓶塞的另一端通过软管与所述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连通;所述蒸馏瓶的第二瓶口密封装配有第二瓶塞,第二瓶塞的一端设为细长管部分,该细长管部分位于蒸馏瓶内且细长管部分的末端位于蒸馏瓶内的底部;第二瓶塞的另一端通过氮吹软管连接所述的氮吹装置;所述蒸馏瓶的第三瓶口密封装配有第三瓶塞,第三瓶塞设有内腔,第三瓶塞的底端与蒸馏瓶的内腔连通,第三瓶塞的顶端设置并连通有量筒,该量筒即为所述的加样装置,所述量筒与第三瓶塞之间设有阀门及防倒吸通气口,并且所述阀门位于所述防倒吸通气口的上方;防倒吸通气口通过软管、电磁阀与一气体容器连通。更进一步的:所述氮吹软管上设有气体流量计。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瓶的瓶口密封装配有回流瓶塞,该回流瓶塞内设有两个互相独立的通道,分别记为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通过馏出液软管与蒸馏瓶的蒸馏液体出口连通,且第一通道的底端口位于回流瓶内底部;第二通道通过抽负压软管与抽负压装置连通,第二通道的底端口位于回流瓶内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凝瓶固设在所述壳体内,壳体上设有与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蒸馏液体出口分别对应的通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蒸馏仪的蒸馏瓶上设置了一个瓶口并连通气体收集及防倒吸供气装置,既能在停止加热后收集废气,又能在停止加热后冷却过程中向蒸馏瓶内通入气体,平衡蒸馏瓶内的气压,防止发生倒吸;其蒸馏瓶设置了另一个瓶口连通有氮吹装置,使得加热过程中蒸馏瓶内的物质不易产生爆沸、同时可避免被测物质加热过程中产生氧化。此外,该蒸馏仪的回流瓶的回流瓶塞设置了一个通口用于抽负压,使得回流瓶内产生负压,这样可以加快馏出液的速度,提高蒸馏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蒸馏瓶,11第一瓶口,12第二瓶口,13第三瓶口,14第一瓶塞,15第二瓶塞,151细长管部分,16第三瓶塞,161量筒,162阀门,163防倒吸通气口,2冷凝瓶,21蒸馏气体入口,22蒸馏液体出口,23冷凝液入口,24冷凝液出口,3回流瓶,31回流瓶塞,311第一通道,312第二通道,4加热装置,5软管,6氮吹软管,7氮吹装置,8软管,9电磁阀,10气体容器,101气体流量计,102馏出液软管,103抽负压软管,104抽负压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该蒸懼仪主要包括蒸懼瓶1、冷凝瓶2、回流瓶3 ;还包括与蒸懼瓶I对应的加热装置4、与冷凝瓶2对应的冷凝系统、控制装置、壳体。所述冷凝瓶2上设置有蒸馏气体入口 21、蒸馏液体出口 22、冷凝液入口 23、冷凝液出口 24。所述蒸馏瓶I设置有三个瓶口,分别记为第一瓶口 11、第二瓶口 12、第三瓶口 13。其中:第一瓶口 11密封装配有第一瓶塞14,第一瓶塞14的一端与蒸馏瓶I的内腔连通,第一瓶塞14的另一端通过软管5与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 21连通;第二瓶口 12密封装配有第二瓶塞15,第二瓶塞15的一端设为细长管部分151,该细长管部分151位于蒸馏瓶I内且细长管部分151的末端位于蒸馏瓶内的底部;第二瓶塞15的另一端通过氮吹软管6连接所述的氮吹装置7。为了直观的观察及控制氮气的流量,保证最佳效果,所述氮吹软管6上设有气体流量计101。连通有氮吹装置,使得加热过程中蒸馏瓶内的物质不易产生爆沸、同时可避免被测物质加热过程中产生氧化。该氮吹装置7可以直接采用氮气瓶,也可以采用其他型式的氮吹仪器。第三瓶口 13密封装配有第三瓶塞16,第三瓶塞16设有内腔,第三瓶塞16的底端与蒸馏瓶I的内腔连通,第三瓶塞16的顶端设置并连通一量筒161,量筒161与第三瓶塞16之间设置一个阀门162及一防倒吸通气口 163,并且阀门162位于防倒吸通气口 163的上方。防倒吸通气口 163通过软管8、电磁阀9与一气体容器10连通。该软管8、电磁阀9、气体容器10构成气体收集及防倒吸供气装置。加热过程中电磁阀9关闭状态,蒸发的气体正常进入冷凝瓶;加热停止后,电磁阀9打开,然后在蒸馏瓶I冷却的过程中,电磁阀9保持打开,这样可以通过电磁阀9、软管8、防倒吸通气口 163向蒸懼瓶内输入气体,防止由于蒸馏瓶的温度下降,蒸馏瓶内容易产生负压而导致倒吸。此外,加热停止后蒸馏瓶温度不会立即下降,蒸馏瓶内还会有少量蒸发的气体,气体容器可以收集该部分气体,避免扩散到大气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并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此外第三瓶口 13还可以用于加样,量筒161内预装入加样需要的物质;蒸馏过程中,阀门162保持关闭,量筒中的物质不会进入蒸馏瓶。需要加样时,停止加热,打开阀门162即可实现加样,不用取下第三瓶塞,从而防止蒸发的气体进入大气环境,尤其是有毒气体,进一步提高了试验安全性和环保性。量筒161、第三瓶塞16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根据需要而定,如果是采用分体结构,注意两者间配合的密封性能即可。该蒸馏仪中,所述回流瓶3的瓶口密封装配有回流瓶塞31,该回流瓶塞31内设有两个互相独立的通道,分别记为第一通道311、第二通道312 ;第一通道311通过馏出液软管102与蒸馏瓶的蒸馏液体出口 22连通,且第一通道311的底端口位于回流瓶内底部;第二通道312通过抽负压软管103与抽负压装置104连通,第二通道312的底端口位于回流瓶内上部。试验过程中,使回流瓶3内产生负压,这样可以加快馏出液的速度,提高蒸馏效率。另外,该蒸馏仪中,冷凝瓶2的蒸馏气体入口 21与蒸馏瓶I之间通过软管5连通,橡胶的软管5比玻璃管保温性能好,因此可不单独设置保温层。而且因为采用软管,冷凝瓶2的位置可自由设置,例如单独设置在壳体内,壳体上设有与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 21、蒸馏液体出口 22分别对应的通孔即可。使得整个仪器的结构更紧凑。而且冷凝瓶的结构也得到了简化。此外,例如加热装置、电磁阀、氮吹装置、抽负压装置可以连接控制装置,实现集中在一个控制面板上,也可单独控制,这属于常规设计。其余技术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
1.蒸懼仪,包括蒸懼瓶、冷凝瓶、回流瓶;还包括与蒸懼瓶对应的加热装置、与冷凝瓶对应的冷凝系统、控制装置、壳体;所述冷凝瓶上设置有蒸馏气体入口、蒸馏液体出口、冷凝液入口、冷凝液出口 ;其特征是:所述蒸馏瓶设置有三个瓶口,分别记为第一瓶口、第二瓶口、第三瓶口 ;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一瓶口与所述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相连通;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二瓶口连通有氮吹装置;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三瓶口连通有加样装置及防倒吸供气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馏仪,其特征是: 所述蒸馏瓶的第一瓶口密封装配有第一瓶塞,第一瓶塞的一端与蒸馏瓶的内腔连通,第一瓶塞的另一端通过软管与所述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连通; 所述蒸馏瓶的第二瓶口密封装配有第二瓶塞,第二瓶塞的一端设为细长管部分,该细长管部分位于蒸馏瓶内且细长管部分的末端位于蒸馏瓶内的底部;第二瓶塞的另一端通过氮吹软管连接所述的氮吹装置; 所述蒸馏瓶的第三瓶口 密封装配有第三瓶塞,第三瓶塞设有内腔,第三瓶塞的底端与蒸馏瓶的内腔连通,第三瓶塞的顶端设置并连通有量筒,该量筒即为所述的加样装置,所述量筒与第三瓶塞之间设有阀门及防倒吸通气口,并且所述阀门位于所述防倒吸通气口的上方;防倒吸通气口通过软管、电磁阀与一气体容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馏仪,其特征是:所述氮吹软管上设有气体流量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蒸馏仪,其特征是:所述回流瓶的瓶口密封装配有回流瓶塞,该回流瓶塞内设有两个互相独立的通道,分别记为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通过馏出液软管与蒸馏瓶的蒸馏液体出口连通,且第一通道的底端口位于回流瓶内底部;第二通道通过抽负压软管与抽负压装置连通,第二通道的底端口位于回流瓶内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馏仪,其特征是:所述的冷凝瓶固设在所述壳体内,壳体上设有与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蒸馏液体出口分别对应的通孔。
全文摘要
蒸馏仪,包括蒸馏瓶、冷凝瓶、回流瓶;还包括与蒸馏瓶对应的加热装置、与冷凝瓶对应的冷凝系统、控制装置、壳体;所述冷凝瓶上设置有蒸馏气体入口、蒸馏液体出口、冷凝液入口、冷凝液出口;其特征是所述蒸馏瓶设置有三个瓶口,分别记为第一瓶口、第二瓶口、第三瓶口;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一瓶口与所述冷凝瓶的蒸馏气体入口相连通;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二瓶口连通有氮吹装置;蒸馏瓶通过所述第三瓶口连通有加样装置及防倒吸供气装置。该蒸馏仪停止加热后不会发生倒吸、加热过程中不易产生爆沸、可避免被测物质加热过程中产生氧化。
文档编号B01L3/16GK103191795SQ2013100926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1日
发明者姜咏栋, 梁景波, 段作敏 申请人:济南盛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