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4179阅读:20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



背景技术:

目前水处理领域有多种结构的沉淀池,包括平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斜管沉淀池、迷宫沉淀池等,但上述沉淀池都有下述缺点:沉淀效果不够好、沉淀污泥与水流逆向运行、沉淀池利用率低、水流面积小,上述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专利号为200610123752.2的发明专利中提到一种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与以往的沉淀池相比,该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有较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如下缺点:上、下斜板之间为平行设置,污泥滑道为一上下宽度一致的细长通道,且污泥滑道的底部加强筋形成了排泥窗口,由于上层污泥为由上至下滑落,最底层的污泥浓度最大,污泥堆积最多,该设计不但对底层水流通道内污泥的沉降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污泥滑道的运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泥效果更好的水平管沉淀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上层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以及下层沉淀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多组平行设置的水平管单元以及设置在水平管单元之间的污泥滑道,每组水平管单元由上斜板和下斜板组成,上、下斜板之间互不平行,且上、下斜板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隔板;所述上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下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所述隔板在上、下斜板之间隔离出若干个平行的水流通道;所述污泥滑道设置在相邻两个水平管单元的上斜板与下斜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排泥装置位于该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底部,包括若干排整齐排布在池底的污泥导向块、穿插设置在两排污泥导向块之间的排泥支管以及排泥主管;所述污泥导向块呈竖直设置的锥状,所述排泥支管上布有排泥孔,该排泥支管汇集到排泥主管并将沉积的污泥排出沉淀池。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排泥装置为一位于沉淀池池底的排泥主管,该沉淀池池底呈漏斗状,所述排泥主管连接在漏斗状池底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滑道在进水侧和出水侧至少有一段是封闭的,其横截面上的宽度从上至下逐渐变宽,且底部具有连续的排泥槽。

进一步的,所述上斜板与下斜板之间的夹角为1~30度。

进一步的,所述上斜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45~75度。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导向块的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75度。

进一步的,所述池底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75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打破水平管单元上、下斜板之间的平行关系,两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这样,水平管单元的下斜板与相邻的上斜板之间的污泥滑道就形成上窄下宽的通道,适应了污泥滑道下部污泥多,上部污泥少的分布情况,便于更通畅地排泥,保证沉淀分离装置的高效性。

(2)沉淀排泥池为方形时,利用密布的锥状污泥导向块将污泥集中沉降到导向块的锥底,又在锥底设置带有排泥孔的排泥支管,当污泥堆积到一定程度时,打开排泥阀,污泥从排泥孔进入排泥支管内,再从排泥支管内汇集到排泥主管内,排出沉淀池内的污泥。这种设计简单合理,便于排泥。

(3)依据不同的净水要求,上斜板与下斜板之间的角度即能保证污泥很好的滑到污泥滑道内,又能保证污泥滑道上窄下宽的形状特性,保证排泥效果。

(4)依据不同的净水要求,上斜板的倾斜度可以在45~75度之间变化,上斜板与下斜板之间的夹角在1~30度之间变化,达到最优效果。

(5)污泥滑道底部不是间隔的排泥窗口而是连续的排泥槽,且污泥滑道在进水侧和出水侧至少有一段是封闭的,保证了污泥滑道内的排泥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一的沉淀分离装置中一个水流通道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一的沉淀排泥装置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一的沉淀分离装置(一)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一的沉淀分离装置(二)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一的沉淀分离装置(三)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一的沉淀分离装置(四)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该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分为上层沉淀分离装置和下层沉淀排泥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上层沉淀分离装置1包括多组平行设置的水平管单元以及设置在水平管单元之间的供污泥排放的污泥滑道13,污泥滑道两端至少有一端封闭,使得污泥滑道为静水区,有利于污泥沉降,每组水平管单元由上斜板11和下斜板12组成,上、下斜板之间互不平行,上斜板11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下斜板12与水平面的夹角,即两斜板之间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变小,依据工艺条件的具体情况,两斜板之间的夹角可在1~30度之间变化,当流过的水的污泥浓度较小时,两者之间的夹角适当设置的小一点,当流过的水的污泥浓度较大时,两者之间的夹角适当的设置的大一点,以便实现更好的排泥;上、下斜板之间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隔板15,由于两斜板之间不是平行设置,上、下斜板和隔板之间形成的水流通道也从上至下逐渐变小,隔板15在横截面上的宽度也从上至下逐渐变短,由于单个水平管单元上的上、下斜板之间的不平行设计,相邻两水平管单元之间的下斜板与上斜板之间形成的污泥滑道13也不再是等宽的通道,其滑道宽度从上至下逐渐变宽,以适应滑道内的污泥从上至下越堆越多的情况,同时,污泥滑道底部不是间隔的排泥窗口而是连续的排泥槽,更便于快速地排出污泥,并保证底层水流通道的沉淀效果。

具体实施时,由于沉淀分离装置1由平行设置的若干倾斜水平管单元组成,沉淀分离装置1的整体截面呈倾斜状,在整体的内侧下方、外侧上方各出现一个盲区,为确保本沉淀分离装置1的正常工作,在新建沉淀池中,将沉淀池的侧壁设计成与沉淀分离装置1相配合的倾斜壁,或者如图4所示,在上述盲区内各设置一块挡板3,使盲区变成静水区,或者如图5所示,将与主体内侧相对的池壁设置成对应的坡面,这样就消除了位于主体内侧下方的盲区,可以省掉一块挡板3,最后一组水平管单元的下斜板与沉淀池侧壁之间也形成一污泥滑道13。或者如图6所示,将盲区内填充上补偿体5和下补偿体4,或者如图7所示,仅填充下补偿体4,下补偿体4为主体内侧下方填充的多组长度逐渐递减的水平管单元,上补偿体5为主体外侧上方填充的多组从上至下长度逐渐递增的水平管单元,将该沉淀分离装置1组成一矩形或直角梯形状结构。

如图3所示,该沉淀池池底呈矩形,沉淀排泥装置2位于该改进型水平管沉淀池池底,包括若干排整齐密布在池底的污泥导向块21以及穿插设置在相邻两排污泥导向块21之间的排泥支管22;污泥导向块21呈竖直设置的锥状,且锥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75度;上层沉淀分离装置1下排到锥状污泥导向块21上时,污泥滑至污泥导向块21锥底,排泥支管22设置在污泥导向块21的锥底,且排泥支管22上密布有排泥孔,污泥通过排泥孔进入排泥支管22,该排泥支管22汇集到排泥主管23并排出该沉淀池。

实施例二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该沉淀池池底呈漏斗状,从上层沉淀分离装置1排出的污泥直接聚集到沉淀池池底,池底连通排泥主管23,排泥主管23上具有排泥阀24,当污泥在池底聚集到一定程度,打开排泥阀24,污泥自动排出沉淀池。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