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残留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2484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实验室耗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残留离心管。



背景技术:

离心管作为一种液体样品处理工具,已经在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生物科学和分析化学领域,实验室中备有多种型式的离心管,用于离心操作进行液固分离,或者用于涡旋操作进行两种或多种溶剂的混合,以及盛放样品等。在离心处理时,将装有待检样品的离心管安装在离心机上进行高速旋转,由于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使悬浮的微小颗粒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从而与溶液得以分离。现有技术中,离心管包括管体和管盖,由于离心管管壁是光滑的,液珠会受到重力、表面张力、离心管底部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导致倾倒液体后仍有部分液体残留在底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利用离心管进行样品处理时,会有样品溶液的损失。而在几微升到几百微升级样品处理时,普通离心管残留的液体将是微量样品的重大损失。同时,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溶剂混合操作时,由于液体的层流现象,涡旋的液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运动,液体质点彼此不相混掺,使得运用普通离心管无法轻易使不同的液体混合均匀。导致液相色谱进样或移液器取样时,在离心管内不同位置和高度取样时的浓度有差异,从而引起严重的实验误差和实验结果的离散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残留离心管,克服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残留离心管,所述离心管管体和离心管盖相匹配,所述离心管盖通过卡扣或者螺纹与所述离心管管体连接,所述离心管管体包括管筒部分和管底部分,所述管筒部分呈两端开口的圆柱筒形结构,所述管底部分呈锥状结构,所述管筒部分和管底部分连接并呈一体结构,所述离心管管体内壁上设有多个长条线状的凸出结构,多个所述凸出结构在所述管底部分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锥状结构的锥形角度为60°-120°。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结构的条数为4-16条。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结构在离心管主体内呈对称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结构外凸于所述离心管管体内壁,所述凸出结构的厚度为0.2mm—3mm。

进一步的,所述离心管管体的容积为0.2mL—50mL。

进一步的,所述离心管管体为透明离心管或棕色色离心管。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结构和所述离心管管体的材质均为塑料。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结构的材质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或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离心管管体的材质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或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残留离心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在离心管内添加凸出结构,在倒入液体时能更好的聚集液体,而且在倒出液体时减少液体残留在离心管底部,同时也可以使两种或多种液体混合均匀,能有效聚集液体和保证倒出液体的残留量减少,提高液体的混合度,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微量样品的损失,降低了实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无残留离心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无残留离心管,所述离心管管体1和离心管盖2相匹配,所述离心管盖2通过卡扣或者螺纹与所述离心管管体1连接,所述离心管管体1包括管筒部分11和管底部分12,所述管筒部分11呈两端开口的圆柱筒形结构,所述管底部分12呈锥状结构,所述管筒部分11和管底部分12连接并呈一体结构,所述离心管管体1内壁上设有多个长条线状的凸出结构13,多个所述凸出结构13在所述管底部分12连通。当有液体倒入无残留离心管的时候,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液珠沾到凸出结构13上,会在凸出结构13排开空气而形成一个负压区,在流动状态下,这个负压区会不断有液体来补充,从而达到引流的效果。因此,液体会更容易聚集在管底部分12。同理,当从一种无残留离心管中倾倒液体的时候,因为毛细作用,液体也会借助凸出结构13,达到无残留的效果。同时,当涡旋震荡的时候,离心管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些凸出结构13能改变液体流动的路径,在凸出结构13附近形成多个微小的涡旋区域,达到搅拌的效果,从而使不同的液体混合的更加均匀。因此,克服了由液体的层流现象而导致的混合不均匀。

上述离心管管体1的内壁表面可以是经特殊光滑处理,也可以是未经特殊处理。

当所述管底部分12呈锥状结构时,所述锥状结构的锥形角度,即夹角为60°-120°。

所述凸出结构13的条数为4-16条,而且,所述凸出结构13在离心管主体1内呈对称排布。

所述凸出结构13外凸于所述离心管管体1内壁,所述凸出结构13的厚度为0.2mm—3mm。所述离心管管体1的体积为0.2mL—50mL。

所述离心管管体1为透明离心管或棕色离心管。所述凸出结构13可以与离心管体具有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优选的,所述凸出结构13和所述离心管管体1的材质均为塑料。如所述凸出结构13的材质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或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离心管管体1的材质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或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列出的实施例,还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权利范围内其他任何公知的改变。

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附图等进行详细描述,所述附图只是实例实验结果,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1是一种无残留离心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无残留离心管的体积为1.5mL,具有6个凸出结构,每个凸出结构的直径为0.8mm。离心管盖2用卡扣和离心管管体1相连,管底部分12呈锥状结构,夹角为60°。

本实施例的准备阶段:

取普通离心管和上述无残留离心管,分别各取六个;

溶液:无水甲醇、纯水;

仪器:涡旋振荡仪、定时器、电子天平;

本实施例的实验阶段:

将6个无残留离心管标号1、2、3、4、5、6并称量记录空管重量,同时,将6个普通离心管也标号1—6并称量记录空管重量做对照组。向每个无残留离心管和普通离心管内各加入0.1mL的无水甲醇,用纯水补足至1mL。将每个离心管放置于涡旋振荡器,涡旋振荡3次,每次振荡1min。振荡结束后,倒掉离心管里面的液体,倒置5秒钟。倒置结束后,称量每个离心管的重量并记录。由倒液后的重量减去空管重量即可得出液体的剩余重量。

本实施例的结论:

普通离心管6管内液体剩余平均重量是0.0230g,RSD为1.91%;无残留离心管6管内液体剩余重量为0.0051g,RSD为1.61%。由此可以得出:无残留离心管节约的液体约为普通离心管的78%。

以上实施例可以证明:无残留离心管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液体的残留量,提高液体的混合效果。从而在减少实验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实验的准确度。极大地优化了离心管的功能,为科研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残留离心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在离心管内添加几个凸出结构,利用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在盛装液体时能促使液体顺着凸起聚集于底部的,在倾倒液体时容易倒出全部液体,达到离心管内无残留液体的效果。能有效聚集液体和保证倒出液体的残留量减少;此外,在涡旋过程中,凸起部位具有搅拌作用,改善了由于液体层流现象而导致的混合不均匀的问题,使得样品的混合效果更好,提高液体的混合度,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微量样品的损失,降低了实验成本,在分析化学和生物样品的处理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