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腹水离心后漂浮物处理专用的过滤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2240阅读:1108来源:国知局
适于腹水离心后漂浮物处理专用的过滤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实验过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适于腹水离心后漂浮物处理专用的过滤勺。



背景技术: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中,采集的小鼠腹水因含有大量脂肪、血细胞、固体颗粒等杂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采集的小鼠腹水进行除杂处理,采用常规漏斗过滤时,腹水易黏附在滤纸上影响工作效率且不能除去腹水中的脂肪和血细胞,因而实际实验过程中常使用离心过滤,但是离心后的小鼠腹水上层清液中出现很多漂浮物,需要将上层清液中的漂浮物进行进一步清除,才能用于后续实验。以往的漂浮物清除过程中,没有专用的实验用具,需要将离心管倾斜用手捏一次性小枪头向外拨出,操作不便,在漂浮物清除过程中因小枪头过小导致实验人员手指触碰到清液,不仅污染清液、影响后续实验结果,同时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离心管倾斜时样品易随漂浮物一起流出而导致样品损失,影响实验进度;并且使用小枪头不能将漂浮物完全清除进而影响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腹水离心后漂浮物处理专用的过滤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适于腹水离心后漂浮物处理专用的过滤勺,包括勺头和倾斜设置在所述勺头上的勺柄,所述勺头包括勺框和铺设在所述勺框上的滤网,所述勺框的外侧沿其周向均匀设置有一圈向外延伸的毛刺,所述勺柄的一端与勺框相固连,勺柄的另一端设置有带有通孔的手把,所述手把上设置有防滑纹。

所述勺框与所述勺柄之间的夹角φ为135~150°。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高效;手把增加接触面积,便于操作,手把上的通孔便于悬挂晾干、存放;毛刺防止勺框上的漂浮物脱落,同时可将离心管内壁周围及其内壁上的漂浮物清除,离心管内的漂浮物可实现一次性清除,提高实验效率;操作时避免离心管倾斜,进而避免样品洒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于腹水离心后漂浮物处理专用的过滤勺,包括勺头和倾斜设置在所述勺头上的勺柄1,使用时,勺头略小于离心管的直径,便于勺头进出;所述勺头包括勺框2和铺设在所述勺框2上的滤网3,勺框2的外侧均匀设置有一圈向外延伸的毛刺4,毛刺4密集设置,毛刺4为一体结构,毛刺3防止移动过程中勺框2上的漂浮物脱落,同时除去离心管内壁上的漂浮物,滤网3直接将漂浮物过滤出来,一次即可清除离心管内上层清液中的漂浮物,提高实验效率;勺柄1的一端与勺框2相固连,勺柄1的另一端设置有带有通孔5的手把6,通孔5便于悬挂晾干、存放;勺框2与勺柄1之间的夹角φ为135°,便于勺头进出离心管;手把6上设置有防滑纹,防止手滑,实际制造时可将手把6制造成心形,增加接触面积、便于手捏。

实际制造时,勺头采用聚乙烯塑料材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不吸附蛋白的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实验人员手捏手把6将勺头倾斜插入到离心管内,使勺头位于离心管漂浮物的下方,然后实验人员手捏手把6向外拉勺头,即可将漂浮物滤出,滤出过程简单、效率高,不仅能避免样品的洒落,还能避免实验人员与样品的接触,提高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