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容器装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6836发布日期:2018-10-23 23:2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的发明涉及例如在内部内置有过滤器等的过滤器容器的装卸系统。



背景技术:

在以流体的过滤为目的的装置的管路中,存在对该管路的一部分使用过滤器容器的情况,其中,所述过滤器容器内置有过滤器等,且被配置成能够装卸。例如,在规定量的过滤结束时等,将旧的过滤器容器卸下,更换为新的过滤器容器。在这样的管路中具备复式接头,所述复式接头是在上游侧的管路的端部与下游侧的管路的端部之间缺少管路的一部分而成的。过滤器容器具有能够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上游侧的管路的端部与下游侧的管路的端部之间的结构。在过滤器容器中,在内部形成有流路,在该流路的两端具有流路入口和流路出口。过滤器等被配置于流路上。一般来说,上游侧的管路的端部和下游侧的管路的端部构成为复式接头的一部分,在过滤器容器被安装于复式接头时,过滤器容器的流路入口与上游侧管路的端部接合,流路出口与下游侧管路的端部接合。这样,过滤器容器的流路与欠缺一部分的管路结合在一起,流动回路系统的管路完成。例如,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将能够装卸的过滤器容器安装于作为保持器的复式接头的例子。

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中,都公开了如下例子:利用能够通过装卸而进行更换的过滤器容器来形成管路,作为既有管路的一部分。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中,复式接头侧的管路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不变。在所有专利文献中,都是过滤器容器在过滤器容器的一端具有流体入口,且在过滤器容器的与该流体入口相反侧的另一端配置有流体出口,其中,所述流体入口供待在过滤器容器中进行过滤的流体流入。并且,流体入口延伸的方向和流体出口延伸的方向为同一方向。

专利文献1及2是通过枢转运动将过滤器容器安装于复式接头的例子。在专利文献1的例子中,过滤器容器是能够收缩和伸长的结构,在使过滤器容器收缩的状态下,将过滤器容器的下侧的管路端部嵌入复式接头的枢轴,在使过滤器容器收缩的状态下通过枢转动作使过滤器容器的上侧移动到复式接头内,并使过滤器容器伸长,从而使过滤器容器的管路以嵌入复式接头的管路中的方式进行结合。可是,若使过滤器容器具有收缩/伸长的功能,则过滤器容器的结构变得复杂,会产生过滤器容器的制造成本升高以及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例子中,过滤器容器不具有收缩/伸长的功能,过滤器容器的下侧的管路端部形成为球体,以该球体为枢轴,通过枢转动作使过滤器容器的上侧移动到复式接头内,从而使过滤器容器的管路以嵌入复式接头的管路的方式进行结合。可是,在基于这样的枢转动作进行的过滤器容器的安装中,与枢轴相反侧的端部的可动范围较大,因此密封部件的滑动摩擦距离长,密封部件的磨损变大,从而会产生出现灰尘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不利用枢转动作而使过滤器容器构成为能够装卸的例子。在专利文献3中,过滤器容器从与连结复式接头的上游侧的管路和下游侧的管路的假想直线垂直的垂直方向,按照过滤器容器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方向成为该假想直线的方向的方向,通过平移动作而安装到复式接头的上游侧的管路的端部与下游侧的管路的端部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3974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531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13/02285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流体的过滤为目的的装置中,为了将过滤器容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复式接头,且为了防止流体的泄漏,需要使过滤器容器的流体出入口与复式接头的流体出入口的接合部具有较高的密封度。可是,在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在复式接头侧的管路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平移动作来安装过滤器容器这样的装卸装置中,若要确保过滤器容器的流体出入口与复式接头的流体出入口的接合部的高紧密接触度,则过滤器容器的流体出入口与复式接头的流体出入口的接合部的摩擦增大,装卸作业变得困难。而且,由于装卸时的摩擦高,因此,密封件的磨损加剧,从而存在耐久性降低的问题。因此,在复式接头侧的管路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距离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平移动作来安装过滤器容器这样的装卸装置中,要求在确保高紧密接触度的同时实现容易的装卸。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课题通过如下的装卸装置得到了解决,所述装卸装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内置有过滤器的过滤器容器,作为通过所述过滤器进行流体的过滤的过滤装置的一部分,其中,所述过滤器容器在其一端具备所述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中的一方以及引导板,所述流入口和流出口中的所述一方从所述过滤器容器突出且具有凸缘,所述装卸装置具备:第一管路端部,其与供所述流体流过的第一管路结合,且具有能够夹持过滤器容器的所述凸缘的夹持部;接合面,其能够与所述过滤器容器的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中的一方紧密接触;以及引导板保持器,其将所述引导板支承成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旋转:所述引导板关于从所述第一管路到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中的一方的方向,绕着与第一轴线分离规定的距离的第二轴线旋转,从而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轴线是从所述第一管路到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中的一方的轴线,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凸缘没有被所述第一管路端部的所述夹持部夹持,伴随着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的移动,所述凸缘逐渐进入所述第一管路端部的所述夹持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凸缘被所述第一管路端部的所述夹持部夹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仅通过平移动作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过滤器容器的装置中,能够在确保了高紧密接触度的状态下实现容易的装卸。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容器及其装卸装置。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容器和复式接头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且是示出过滤器容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容器和复式接头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且是示出过滤器容器完全接合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沿着过滤器容器的管路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容器和复式接头的接合部的图,且是示出过滤器容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沿着过滤器容器的管路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容器和复式接头的接合部的图,且是示出过滤器容器的安装中间阶段的状态的图。

图6是从沿着过滤器容器的管路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容器和复式接头的接合部的图,且是示出过滤器容器完全接合的状态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过滤器容器和复式接头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且是示出过滤器容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过滤器容器和复式接头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且是示出过滤器容器接合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6,对本申请的发明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用于流体过滤的过滤装置的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1。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1是被安装于复式接头2来进行过滤器容器3的装卸的装置。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表示过滤器容器3从复式接头2分离的状态。另一方面,单点划线所示的状态表示过滤器容器3被安装于复式接头2的状态。

复式接头2是作为进行流体过滤的过滤装置的流动回路的一部分。复式接头2具备第一管路端部11和第二管路端部21。安装有复式接头2的流动回路在第一管路端部11与第二管路端部21之间具有流路的欠缺部。第一管路端部11和第二管路端部21以对置的方式互相面对着配置,分别能够形成为例如块状的部件。例如,可以是,在第一管路端部11连接有与流体源(未图示)连接的第一管路11a而形成流动回路的上游侧,另一方面,在第二管路端部21连接有与流体的排出目的地(未图示)连接的第二管路21a而形成流动回路的下游侧。但是,第一管路11a和第二管路21a中的上游及下游的关系是一个例子,也可以相反地设定。

图2是将第一管路端部11的内部分解示出的图,并且是过滤器容器3分离的状态。图3是将第一管路端部11的内部分解示出的图,并且是过滤器容器3接合的状态。第一管路端部11和第二管路端部21分别具有接合面11b和接合面21b。第一管路端部11和第二管路端部21被固定,接合面11b与接合面21b之间的距离不变。过滤器容器3从相对于从第一管路端部11朝向第二管路端部21的方向的横向(大致垂直的方向),通过平移动作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直接嵌入地安装于该距离之间。在此,将“相对于从第一管路端部11的第一管路11a朝向第二管路端部21的第二管路21a的方向的横向”定义为通过平移动作安装过滤器容器3时的“安装方向X”。

即,构成本发明中的流动回路系统的一部分的复式接头2被配置于作为流动回路的一部分的流路的欠缺部处。并且,通过将过滤器容器3的内部的流路接合在作为该欠缺部的一端的第一管路端部11与作为该欠缺部的另一端的第二管路端部21之间,由此,流动回路系统完成。

过滤器容器3是在内部内置有过滤器的胶囊形状的容器。过滤器容器3具备以从过滤器容器3突出的方式延伸的细长形状的流入口3a。在流入口3a的末端具有凸缘3b。过滤器容器3在与配置流入口3a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具备流出口3c。在流出口3c的末端具有凸缘3d。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例如被配置成在一条直线上向相反侧延伸这样的形状。在凸缘3b和凸缘3d上分别配置有密封件。

通过将凸缘3b和凸缘3d各自的密封件压变形,由此,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和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能够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紧密接触。在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紧密接触且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紧密接触时,作为进行流体过滤的过滤装置的流动回路完成。在此,在过滤器容器3被安装于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1的状态下,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紧密接触时,可以在下述方向上定义一个轴线(第一轴线I),该方向是从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到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的方向。并且,在过滤器容器3被安装于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1的状态下,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紧密接触时,可以在下述方向上定义另一轴线(第三轴线III),该方向是从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到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的方向。第一轴线I和第三轴线III优选是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

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1在第一管路端部11的附近具有引导部件12和引导部件保持器13。引导部件12被引导部件保持器13支承。另外,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1在第二管路端部21的附近具有引导部件22和引导部件保持器23。引导部件22被引导部件保持器23支承。引导部件12被引导部件保持器13支承成能够绕从该第一轴线I离开规定的距离的第二轴线II旋转。第一轴线I和第二轴线II是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轴线。引导部件22被引导部件保持器23支承成能够绕从第三轴线III离开规定的距离的第四轴线IV旋转。第三轴线III和第四轴线IV是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轴线。

引导部件12具有用于保持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的保持部12a,引导部件22具有能够保持流出口3c的保持部22a。例如,可以预先在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的形状的一部分处配置截面例如为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的部分。并且,可以使保持部12a和保持部22a分别形成为能够进行嵌合的形状的切口。由此,保持部12a和保持部22a分别能够嵌合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的形状不一定需要是多边形。保持部12a和保持部22a的形状要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的形状具有互补的关系,只要分别是能够进行嵌合的形状的切口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在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设置突起,并使保持部12a和保持部22a具有容纳该突起这样的互补形状。只要保持部12a和保持部22a分别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和流出口3c嵌合,能够将过滤器容器3的动作分别传递至保持部12a和保持部22a,则可以自由地决定形状。

第一管路端部11在接合面11b的部位具有夹持部11c,该夹持部11c具有规定的宽度。第二管路端部21在接合面21b的部位具有夹持部21c,该夹持部21c具有规定的宽度。在夹持部11c和夹持部21c处,它们的规定的宽度分别与过滤器容器3的凸缘3b和凸缘3d的厚度的幅度对应,是分别将凸缘3b和凸缘3d夹持在分别配置于夹持部11c和夹持部21c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宽度。过滤器容器3的凸缘3b和凸缘3d分别被压入夹持部11c和夹持部21c中而被夹持。在该状态下,如图3那样,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和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紧密接触(第二状态),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和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紧密接触(第四状态)。另一方面,在过滤器容器3的凸缘3b和凸缘3d分别未被压入夹持部11c和夹持部21c中夹持的状态(图2的状态)下,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处于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完全分离或大部分分离的状态(第一状态),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处于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完全分离或大部分分离的状态(第三状态)。引导部件12能够在保持部12a保持着流入口3a的状态下绕第二轴线从第一状态旋转移动至第二状态。引导部件22能够在引导部件22的保持部22a保持着流出口3c的状态下绕第四轴线从第三状态旋转移动至第四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凸缘3b处于完全未被第一管路端部11的夹持部11c夹持或者只有一部分被夹持的状态。并且,在引导部件12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移动的转变阶段,凸缘3b逐渐进入第一管路端部11的夹持部11c。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的接触面积(紧密接触面积)逐渐变大。此时,过滤器容器3一边随着引导部件12的旋转而旋转,一边被插入第一管路端部11的夹持部11c内,因此,与以无旋转的方式被插入的情况相比较,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的接触面积(紧密接触面积)在插入初期较小,并逐渐变大。因此,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之间的摩擦阻力小而容易插入。在第二状态下,凸缘3b被第一管路端部11的夹持部11c完全夹持,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紧密接触。同样,在第三状态下,凸缘3d处于未被第二管路端部21的夹持部21c夹持而完全未被夹持、或者只有一部分被夹持的状态。并且,在引导部件22从第三状态向第四状态移动的转变阶段,凸缘3d逐渐进入第二管路端部21的夹持部21c。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的接触面积(紧密接触面积)逐渐变大。转变阶段的机理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情况相同。在第四状态下,凸缘3d完全被第二管路端部21的夹持部21c夹持,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紧密接触。

图4至图6是示出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与引导部件12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4那样,首先,在初始阶段,过滤器容器3与引导部件12分离。在将过滤器容器3安装于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1时,如图5那样,使过滤器容器3沿安装方向X移动,首先使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嵌合于引导部件12的保持部12a(第一状态)。在此,过滤器容器3相对于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进行平移运动。在将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嵌合于引导部件12的保持部12a之后,使过滤器容器3随着引导部件12执行绕第二轴线II的旋转(朝向固定方向Y的旋转)。由此,引导部件12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移动。伴随着该旋转,凸缘3b逐渐进入第一管路端部11的夹持部11c。此时,过滤器容器3绕第二轴线II旋转,但由于第一轴线I和第二轴线II分离规定的距离,因此,凸缘3b相对于第一轴线I来说也绕第一轴线I旋转。以图5和图6的情况来说,过滤器容器3在从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之间绕第二轴线II旋转90度。此时,相对于第一轴线I来看,起到了也绕第一轴线I进行旋转的效果。即,对于处于第一状态的凸缘3b的任意一点(图5的点A)来说,在处于第二状态的凸缘3b上,该任意一点(图6的点A)相对于第一状态来说是绕第二轴线II旋转了90度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也绕第一轴线I旋转了90度的状态。通过这两者的旋转,能够减小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之间的摩擦阻力。最终,凸缘3b成为完全被第一管路端部11的夹持部11c夹持的第二状态(图6)。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之间也相同。

这样,通过引导部件12和引导部件22的旋转运动,以使第一管路端部11的接合面11b和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紧密接触且使第二管路端部21的接合面21b和过滤器容器3的流出口3c紧密接触的方式进行动作,由此,与平移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维持紧密接触度,且由于摩擦阻力减小而能够容易地装卸过滤器容器。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将引导部件12和引导部件22安装于复式接头2侧的例子。不过,也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过滤器容器3配置成具有旋转的部件。图7和图8是在实施方式1中与图2和图3对应的图,仅示出了过滤器容器3的一个端部,省略了过滤器容器3的另一个端部。不过,对于该另一个端部侧而言也是同样。

在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将引导板4配置于过滤器容器3的流入口3a。与在实施方式1中引导部件12能够绕第二轴线II旋转相同,引导板4被引导部件保持器14保持成能够绕第二轴线II旋转。在实施方式2中,除了引导板4被固定于过滤器容器3这一点之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标号说明

1:过滤器容器装卸装置;

2:复式接头;

3:过滤器容器;

11:第一管路端部;

12、22:引导部件;

21:第二管路端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