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接触装置及液液接触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46829发布日期:2018-10-23 23:24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液接触装置及液液接触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为了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让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的液液接触装置。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此种液液接触装置的一例的萃取装置。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萃取装置让轻质液(轻液)与重质液(重液)逆流接触而产生相互作用,从该轻质液与重质液中的一方向另一方萃取特定成分。该专利文献1的萃取装置具有双层管结构,该双层管结构包含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外管和以沿着与该外管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该外管内的内管。内管内侧的空间成为用于使轻质液与重质液逆流接触的内室。在内管的外壁面与外管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外室。在内管的下部设置有使内室与外室连通的重质液抽出孔。

在内管下部的比重质液抽出孔更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向内室供应轻质液的轻质液供应管。在内管的上部设置有与内室连通并使轻质液从该内室排出的轻质液排出管。在比轻质液排出管稍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向内室供应重质液的重质液供应管。在外管的上部设置有与外室连通并使重质液从该外室排出的重质液排出管。

并且,从轻质液供应管喷出的轻质液在内室中从其下部上升,而从重质液供应管喷出的重质液在内室中从其上部下降,由此,该轻质液与重质液在内室中逆流接触。通过该逆流接触,从轻质液与重质液中的一方向另一方萃取特定成分。逆流接触后的轻质液从内室的上部通过轻质液排出管向装置外排出。另外,逆流接触后的重质液从内室的下部通过重质液抽出孔向外室流出,在该外室内上升,并通过重质液排出管向装置外排出。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萃取装置中,根据向内室供应轻质液与重质液的条件,有可能发生重质液从内室的上侧通过轻质液排出管溢出,并通过原本排出轻质液的轻质液排出管向装置外流出的溢流现象。例如,在向内室的下部供应的轻质液的供应流量大于向内室的上部供应的重质液的供应流量的情况下,重质液会因从内室的下部上升的大量的轻质液而难以从内室的上部下降,结果重质液通过与内室的上部相连的轻质液排出管而向装置外溢出。在此种情况下,由于重质液通过原本仅轻质液以从重质液分离的状态排出的轻质液排出管排出,因此,在萃取装置中处理后的轻质液与重质液混杂,其后需要进行使轻质液与重质液分离的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4-313303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导入内室的重液从内室的上侧溢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从液液接触装置混杂地排出处理后的轻液与重液的液液接触装置及液液接触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液接触装置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逆流接触,其包括:内部壳体,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包围用于使从下侧上升的所述轻液与从上侧下降的所述重液逆流接触的内室的周围;外部壳体,以在所述内部壳体的周围形成外室的方式包围所述内部壳体;轻液导入管,将所述轻液从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导向所述内室;以及重液导入管,将所述重液从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导向所述内室,其中,所述轻液导入管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内室的轻液喷出口,所述轻液喷出口容许被所述轻液导入管引导的所述轻液通过该轻液喷出口喷出到所述内室,所述重液导入管具有在所述内室中被配置在所述轻液喷出口的上方的重液喷出口,所述重液喷出口容许被所述重液导入管引导的所述重液通过该重液喷出口喷出到所述内室,所述内部壳体具有上侧开口和在比所述上侧开口位于下方的位置开口的下侧开口,其中,所述上侧开口容许与所述重液逆流接触后的所述轻液从所述内室通过该上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所述下侧开口容许与所述轻液逆流接触后的所述重液从所述内室通过该下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所述外部壳体具有重液排出口和被设置成比所述重液排出口位于上方的轻液排出口,其中,所述重液排出口容许所述重液从所述外室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被排出,所述轻液排出口容许所述轻液从所述外室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被排出。

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液接触方法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逆流接触,其包括:准备工序,准备所述的液液接触装置;导入工序,通过所述轻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轻液,并且,通过所述重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重液;接触工序,通过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轻液上升且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重液下降,从而这些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排出工序,在所述接触工序之后,所述轻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上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而被排出,另一方面,所述重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下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而被排出;以及排出流量控制工序,以将所述外室中形成的所述轻液与所述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所述轻液排出口与所述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从所述外室排出的所述轻液的排出流量以及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从所述外室排出的所述重液的排出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

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液液接触方法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逆流接触,其包括:准备工序,准备所述的液液接触装置;导入工序,通过所述轻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轻液,并且,通过所述重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重液;接触工序,通过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轻液上升且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重液下降,从而这些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排出工序,在所述接触工序之后,所述轻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上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而被排出,另一方面,所述重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下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而被排出;以及导入流量控制工序,以将所述外室中形成的所述轻液与所述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所述轻液排出口与所述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所述轻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的所述轻液的导入流量以及通过所述重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的所述重液的导入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对由本发明的液液接触方法获得的效果进行检查的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的内部壳体的纵剖视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所述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的内部壳体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整体结构。液液接触装置1为了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产生相互作用而让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液接触装置1产生从轻液与重液中的一方向另一方萃取特定成分来作为相互作用。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1是萃取装置。液液接触装置1能够将相互作用后(萃取处理后)的轻液与重液以彼此分离的状态个别地排出。

液液接触装置1具备轻液导入管12、重液导入管13、装置主体14、液位计17、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及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

轻液导入管12是用于向装置主体14的后述的内室40导入轻液的配管。重液导入管13是用于向装置主体14的后述的内室40导入重液的配管。轻液导入管12及重液导入管13的具体结构将后述。

装置主体14进行使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的处理及将处理后的轻液与重液分离并个别地排出的处理。装置主体14具有内部壳体25、外部壳体26、多孔板36及填充物37。

内部壳体25包围内室40的周围,该内室40是使从下侧上升的轻液与从上侧下降的重液逆流接触的空间。内部壳体25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筒体。内部壳体25具有上侧开口32和在比该上侧开口32位于下侧的位置开口的下侧开口33。即,内部壳体25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开口,该内部壳体25的上端的开口为上侧开口32,该内部壳体25的下端的开口为下侧开口33。如后所述,在内室40中从下侧被导入轻液,并从上侧被导入重液,被导入的轻液在内室40中上升,而被导入的重液在内室40中下降,由此,该轻液与重液在该内室40中逆流接触。然后,逆流接触后的轻液从上侧开口32流出,并且逆流接触后的重液从下侧开口33流出。即,上侧开口32容许与重液逆流接触后的轻液从内室40通过该上侧开口32流出。另外,下侧开口33容许与轻液逆流接触后的重液从内室40通过该下侧开口33流出。

外部壳体26包围内部壳体25而在该内部壳体25的周围形成外室50。外部壳体26具有壳体主体27、下盖28、上盖29、轻液排出管15及重液排出管16。

壳体主体27呈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壳体主体27的直径大于内部壳体25的直径,且长度大于内部壳体25的长度。壳体主体27被配置成与内部壳体25同轴且包围该内部壳体25。据此,形成双层管结构。壳体主体27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开口。下盖28以覆盖并密封壳体主体27的下端的开口的方式被安装在该壳体主体27的下端。上盖29以覆盖并密封壳体主体27的上端的开口的方式被安装在该壳体主体27的上端。

在外部壳体26的内侧且在内部壳体25的外侧形成的外室50通过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及下侧开口33而与内室40连通。外室50是暂时贮存从内室40通过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流出的轻液和从内室40通过内部壳体25的下侧开口33流出的重液的空间。在该外室50中,轻液与重液基于它们的比重差而上下分离并贮存。外室50包含上部空间51、下部空间52及间隙区域53。

上部空间51相当于外室50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上端位于上侧的区域,即外室50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位于上侧的区域。下部空间52相当于外室50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下端位于下侧的区域,即外室50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下侧开口33位于下侧的区域。间隙区域53相当于外室50中的内部壳体25的外周面与外部壳体26的内周面之间的区域。轻液积存于上部空间51与间隙区域53的大致上半部分,重液积存于下部空间52与间隙区域53的大致下半部分。因此,在间隙区域53形成积存在外室50中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

多孔板36是形成有多个贯穿孔的板体。多孔板36大致水平地设置在内室40的下部,并固定于内部壳体25。

填充物37在多孔板36上填充在内室40内。填充物37用于提高在内室40内逆流接触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效率。

在内部壳体25内的内室40的下部通过下侧开口33而插入有轻液导入管12。轻液导入管12从外部壳体26的下侧贯穿下盖28而插入于内室40的下部。轻液导入管12用于将轻液从外部壳体26的外部导向内室40。轻液导入管12的顶端(上端)被配置在内室40的下部中比多孔板36位于下方且比下侧开口33位于上方的位置。轻液导入管12具有设置在该轻液导入管12的顶端(上端)的轻液喷出口12a。轻液喷出口12a被配置在内室40中比多孔板36位于下方且比下侧开口33位于上方的位置。该轻液喷出口12a容许被轻液导入管12引导的轻液通过该轻液喷出口12a而喷出至内室40。因此,在内室40中的下侧开口33的上侧的位置,从轻液喷出口12a喷出轻液。

另外,在内部壳体25内的内室40的上部通过上侧开口32插入有重液导入管13。重液导入管13从外部壳体26的上侧贯穿上盖29而插入于内室40的上部。重液导入管13用于将重液从外部壳体26的外部导向内室40。重液导入管13的远端(下端)被配置在内室40的上部中比填充有填充物37的区域位于上方且比上侧开口32位于下方的位置。重液导入管13具有设置在该重液导入管13的远端(下端)的重液喷出口13a。重液喷出口13a被配置在内室40中比填充有填充物37的区域位于上方且比上侧开口32位于下方的位置。即,重液喷出口13a在内室40中被配置在比所述轻液喷出口12a位于上方的位置。该重液喷出口13a容许被重液导入管13引导的重液通过该重液喷出口13a而喷出至内室40。因此,在内室40中的比上侧开口32位于下侧的位置,从重液喷出口13a喷出重液。另外,在内室40中比轻液喷出口12a位于上侧的位置,从重液喷出口13a喷出重液。

轻液排出管15是用于从外室50排出轻液的配管。轻液排出管15以贯穿上盖29的方式安装在该上盖29。轻液排出管15具有设置在其下端的轻液排出口15a。轻液排出口15a是容许从外室50通过该轻液排出口15a排出轻液的外部壳体26的轻液排出口。轻液排出口15a被配置在比后述的重液排出口16a位于上方的位置。轻液排出口15a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位于上侧的位置,即比内部壳体25的上端位于上侧的位置。具体而言,轻液排出口15a被配置在外室50的上端部,即上部空间51的上端部,并从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向上侧分离而被配置。轻液从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通过该轻液排出口15a被排出而流入轻液排出管15内,并通过该轻液排出管15内而向液液接触装置1的外部排出。

重液排出管16是用于从外室50排出重液的配管。重液排出管16以贯穿下盖28的方式安装在该下盖28。重液排出管16具有被设置在其上端的重液排出口16a。重液排出口16a是容许从外室50通过该重液排出口16a排出重液的外部壳体26的重液排出口。重液排出口16a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25的下侧开口33位于下侧的位置,即比内部壳体25的下端位于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重液排出口16a被配置在外室50的下端部,即下部空间52的下端部,并从内部壳体25的下侧开口33向下侧离开而被配置。重液从外室50的下部空间52通过该重液排出口16a被排出而流入重液排出管16内,并通过该重液排出管16内而向液液接触装置1的外部排出。

液位计17用于检测外室50内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液位计17检测形成于间隙区域53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液位计17向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的后述的控制部70依次输出检测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用于控制通过重液排出管16从外室50排出的重液的流量。该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控制从外室50的下部空间52通过重液排出管16排出的重液的流量,以将外室50内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具体而言,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以将所述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与下侧开口33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从外室50的下部空间52通过重液排出管16排出的重液的流量。详细而言,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以将所述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内部壳体2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的方式,控制通过重液排出管16排出的重液的流量。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具有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和控制部70。

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用于调节从外室50排出的重液的流量。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被设置在重液排出管16,调节通过该重液排出管16而流动的重液的流量。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根据从控制部70输入的控制信号而使重液的排出流量增减。

控制部70根据由液位计17检测出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数据,以将该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让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调节重液的排出流量。

具体而言,控制部70存储有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规定的设定高度位置来作为所述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设定值。所述设定高度位置是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与下侧开口33之间的正中间的高度位置,相当于内部壳体2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的高度位置。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高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发送指示增加重液排出流量的控制信号,据此,让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增加通过重液排出管16而从外室50的下部空间52排出的重液的流量。由此,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下降。

另一方面,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低于所述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发送指示减少重液排出流量的控制信号,据此,让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减少通过重液排出管16而从外室50的下部空间52排出的重液的流量。由此,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上升。

通过控制部70如上所述地让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调节重液的排出流量,从而外室50中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设定高度位置附近。

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被设置在轻液导入管12。该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用于调节通过轻液导入管12而被导入内室40的轻液的流量。

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被设置在重液导入管13。该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用于调节通过重液导入管13而被导入内室40的重液的流量。

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被设置在轻液排出管15。该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用于调节通过轻液排出管15从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方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液液接触方法中通过使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而萃取特定成分来作为轻液与重液的相互作用的情况。

首先,准备具有所述结构的液液接触装置1。接着,在该液液接触装置1中,通过轻液导入管12将轻液导入内室40,并且通过重液导入管13将重液导入内室40。导入内室40的轻液和重液中的其中之一液体包含作为萃取对象的特定成分,该轻液和重液中的另一液体是能够从所述其中之一液体中萃取所述特定成分的萃取剂。

轻液在内室40内的多孔板36的下侧的位置从轻液喷出口12a喷出,并通过形成在多孔板36的多个孔而在内室40内上升。另一方面,重液在内室40内的填充物37的上侧的位置从重液喷出口13a喷出,并在内室40内下降。据此,轻液与重液在内室40内的特别是填充有填充物37的区域中逆流接触。通过该逆流接触,从轻液和重液中的其中之一液体向另一液体萃取特定成分。接着,逆流接触后的轻液上升,从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流出,逆流接触后的重液下降并通过多孔板36的多个孔,从下侧开口33向外室50流出。

向外室50流出的轻液暂时积存在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及间隙区域53的上半部分,并且从轻液排出口15a通过轻液排出管15内而被排出。另外,向外室50流出的重液暂时积存在外室50的下部空间52及间隙区域53的下半部分,并且从重液排出口16a通过重液排出管16内而被排出。

暂时积存在外室50的轻液和重液在间隙区域53形成它们之间的接触界面100。液位计17检测该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并向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的控制部70输出该检测出的高度位置的数据。

在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基于由液位计17检测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数据,控制通过重液排出口16a(重液排出管16)而从外室50排出的重液的流量,以便将形成于外室50的间隙区域53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

具体而言,控制部70对所存储的接触界面的设定高度位置和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进行比较。接着,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高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发送指示增加重液排出流量的控制信号。另一方面,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低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发送指示减少重液排出流量的控制信号。

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在从控制部70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指示增加重液排出流量的情况下,增加通过重液排出管16而从外室50排出的重液的流量。另一方面,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在从控制部70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指示减少重液排出流量的情况下,减少通过重液排出管16而从外室50排出的重液的流量。通过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进行的此种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的重液的排出流量调节,外室50中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正中间的高度位置附近,详细而言,被维持在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与下侧开口33之间的正中间的高度位置附近。

如上所述地进行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萃取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室50排出轻液的轻液排出口15a被设置在比从外室50排出重液的重液排出口16a位于上侧的位置。因此,假设在被导入内室40的重液从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溢出的情况下,该溢出的重液不会通过轻液排出口15a被排出,而是通过比轻液排出口15a位于下侧的重液排出口16a被排出。

具体而言,外室50中通常存在通过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流出的轻液,如上所述,在重液从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溢出的情况下,外室50内的轻液中混杂有重液。此时,与轻液相比,基于重力而朝向下方的力较大地作用于重液,因此,溢出到外室50的重液较快地下降,而轻液不会像该重液那样下降。因此,从轻液排出口15a和重液排出口16a中设置在上侧的轻液排出口15a排出轻液,而不排出较快地下降的重液。另一方面,从轻液排出口15a和重液排出口16a中设置在下侧的重液排出口16a排出重液,而不排出不像重液那样下降的轻液。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被导入内室40的重液从内室40的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溢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重液通过原本仅排出轻液的轻液排出口15a排出的情况。其结果,能够防止从轻液排出口15a混杂地排出处理后的轻液和重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被导入内室40的轻液从内室40的下侧开口33向外室50溢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轻液通过原本仅排出重液的重液排出口16a排出的情况。其结果,能够防止从重液排出口16a混杂地排出处理后的重液和轻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轻液排出口15a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位于上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重液从内室40通过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溢出的情况下,也能更可靠地防止该重液通过轻液排出口15a被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重液排出口16a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25的下侧开口33位于下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轻液从内室40通过下侧开口33向外室50溢出的情况下,也能更可靠地防止该轻液通过重液排出口16a被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室40中比上侧开口32位于下侧的位置,从重液喷出口13a喷出重液。因此,能够将从该重液喷出口13a喷出的重液可靠地导入内室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室40中比下侧开口33位于上侧的位置,从轻液喷出口12a喷出轻液。因此,能够将从轻液喷出口12a喷出的轻液可靠地导入内室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以将外室50内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重液排出管16而从外室50排出的重液的流量。因此,能够防止在向内室40的重液的导入流量增加的情况下,接触界面100上升而到达轻液排出口15a,或防止在向内室40的轻液的导入流量增加的情况下,接触界面100下降而到达重液排出口16a。因此,能够防止随着向内室40的重液与轻液的导入流量的变动而重液从外室50通过轻液排出口15a被排出,或轻液从外室50通过重液排出口16a被排出。

接下来,说明在使用液液接触装置1的液液接触方法中,检查在内室40轻液与重液的逆流接触是否实际被进行的实验结果。另外,还说明检查在逆流接触后,从内室40向外室50流出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是否形成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高度位置而未发生重液混入从轻液排出管15排出的轻液的情况以及轻液混入从重液排出管16排出的重液的情况的实验结果。

在该实验中使用了如图2所示的液液接触装置1。该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1所具有的基本结构与所述液液接触装置1的结构一样。但是,在该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1中,轻液排出管15及重液排出管16被安装在壳体主体27。具体而言,轻液排出管15被安装在壳体主体27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上端的上侧开口32位于下侧且比壳体主体27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位于上侧的部位,重液排出管16被安装在壳体主体27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下端的下侧开口33位于上侧且比壳体主体27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位于下侧的部位。据此,轻液排出口15a比上侧开口32位于下侧且比壳体主体27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位于上侧,重液排出口16a比下侧开口33位于上侧且比壳体主体27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位于下侧。轻液排出管15及重液排出管16从相对于壳体主体27的各个安装部位向壳体主体27的径向外侧水平延伸。

另外,该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1既不包括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及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也不包括为了调节重液的排出流量而对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另外,在该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1中,使用了具有103mm的内径、114mm的外径以及800mm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氯乙烯制的管作为壳体主体27。另外,使用了具有71mm的内径、76mm的外径以及600mm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氯乙烯制的管作为内部壳体25。

在内部壳体25的下端部设置有如图4所示的四个脚25a,利用该四个脚25a使内部壳体25竖立在下盖28上而设置在外室50内。各脚25a由板状的小片形成,该板状的小片具有200mm的上下方向的长度、5mm的厚度,且在内部壳体25的径向上具有15mm的宽度。四个脚25a以等间隔被配置在内部壳体25的周向上。另外,各脚25a以从内部壳体25的下端向下方突出100mm,且从内部壳体25的内壁面向其径向内侧突出10mm的状态,被安装在内部壳体25。

另外,使用由PEEK(polyether ether ketone)或PVC(polyvinyl chloride)形成的圆板状的多孔板,即锯齿状地配设了具有10mm的直径的多个贯穿孔的多孔板作为设置在内室40的下部的多孔板36。

此外,在内室40中的多孔板36的上侧的空间中填充有多个陶瓷制拉西环作为填充物37。拉西环呈圆筒状,中心轴方向的长度与外径均为12mm,壁厚为2mm。

另外,虽未图示,但使用具有探针的液位传感器作为检测外室50中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界面计。探针是检测接触界面100的位置的检测部,具有大致相当于从上盖29到内部壳体25的下端附近为止的距离的长度。使该探针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贯穿上盖29而插入至外室50的间隙区域53直到内部壳体25的下端附近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将液位传感器固定在外部壳体26。

使用如上所述的液液接触装置1,通过重液导入管13以30L/h的流量将重液导入内室40,并且通过轻液导入管12以30L/h的流量将轻液导入内室40。使用含有金属离子的水作为重液。另外,使用利用煤油将大八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金属萃取剂PC-88A稀释至1mol/L所得的液体作为轻液。PC-88A以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酯为主成分。

如上所述地将重液与轻液导入内室40的结果,确认到了重液在内室40中从其上部下降,而轻液在内室40中从其下部上升,轻液与重液在该内室40中逆流接触。另外,确认到了在逆流接触后从内室40通过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流出的轻液与在逆流接触后从内室40通过下侧开口33向外室50流出的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在外室50的间隙区域53中形成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高度位置。而且,确认到了通过轻液排出管15仅排出轻液,重液未混入于该被排出的轻液中,通过重液排出管16仅排出重液,轻液未混入于该被排出重液中。

此外,本发明的液液接触装置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例如能够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作为本发明的液液接触装置的结构。

轻液排出管15也可不必安装于外部壳体26的上盖29,重液排出管16也可不必安装于外部壳体26的下盖28。即,也可像所述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1那样,将轻液排出管15及重液排出管16安装于壳体主体27。但是,轻液排出管15及重液排出管16相对于壳体主体27的安装部位并不限定于所述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1中的轻液排出管15及重液排出管16被安装于壳体主体27的部位。图5中示出了第一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其采用了与所述实验中使用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情况不同的安装部位作为轻液排出管15及重液排出管16相对于壳体主体27的安装部位。

在该第一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中,轻液排出管15安装在壳体主体27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上端的上侧开口32位于上侧的部位,重液排出管16安装在壳体主体27中的比内部壳体25的下端的下侧开口33位于下侧的部位。具体而言,轻液排出管15安装于壳体主体27的上端部的侧壁,重液排出管16安装于壳体主体27的下端部的侧壁。

轻液排出管15从安装于壳体主体27的部位向壳体主体27的径向外侧水平延伸。另外,重液排出管16从安装于壳体主体27的部位向壳体主体27的径向外侧水平延伸。轻液排出口15a比内部壳体25的上端的上侧开口32位于上侧,重液排出口16a比内部壳体25的下端的下侧开口33位于下侧。

第一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结构一样。

另外,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也可以将外室50中形成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轻液排出口15a而从外室50排出的轻液的流量。图6中示出了具备此种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的第二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

在该第二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中,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具有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及控制部70。

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被设置在轻液排出管15。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调节通过轻液排出管15从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即通过轻液排出口15a从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

控制部70根据由液位计17检测出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数据,以将该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让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对从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进行调节。

具体而言,与所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控制部70存储有接触界面100的设定高度位置。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高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发送指示减少轻液排出流量的控制信号,由此,让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减少从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据此,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下降。

另一方面,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低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发送指示增加轻液排出流量的控制信号,由此,让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增加从外室50的上部空间51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据此,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上升。

通过控制部70如上所述地让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调节轻液的排出流量,从而外室50中形成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设定高度位置附近,具体而言,被维持在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与下侧开口33之间的正中间的高度位置附近。

第二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结构一样。

另外,液液接触装置1也可具备控制通过重液导入管13向内室40导入的重液的导入流量的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来代替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将其作为用于将外室50中形成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装置。图7中示出了具备此种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的第三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

在该第三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中,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以将在外室50中形成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对通过重液导入管13向内室40导入的重液的导入流量进行控制。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直接控制通过重液导入管13的重液的流量,即从重液喷出口13a喷出的重液的喷出流量。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具有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及控制部70。

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被设置在重液导入管13,并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调节通过该重液导入管13而被导入内室40的重液的导入流量(从重液喷出口13a喷出的重液的喷出流量)。

控制部70根据由液位计17检测出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数据,以将该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让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调节向内室40的重液的导入流量(从重液喷出口13a喷出的重液的喷出流量)。

具体而言,与所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控制部70存储有接触界面100的设定高度位置。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高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发送指示减少重液的导入流量的控制信号,由此,让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减少向内室40的重液的导入流量。据此,从内室40通过下侧开口33向外室50流出的重液的流量减少,其结果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下降。

另一方面,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低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发送指示增加重液的导入流量的控制信号,由此,让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增加向内室40的重液的导入流量。据此,从内室40通过下侧开口33向外室50流出的重液的流量增加,其结果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上升。

通过控制部70如上所述地让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调节重液的导入流量,从而使外室50中形成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设定高度位置附近,具体而言,被维持在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与下侧开口33之间的正中间的高度位置附近。

第三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结构一样。

另外,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也可以将外室50中形成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对通过轻液导入管12向内室40导入的轻液的导入流量进行控制。图8中示出了具备此种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的第四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

在该第四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中,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直接控制通过轻液导入管12的轻液的流量,即从轻液喷出口12a喷出的轻液的喷出流量。该第四变形例中的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具有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及控制部70。

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被设置在轻液导入管12,并根据来自控制部70的控制信号,调节通过该轻液导入管12向内室40导入的轻液的导入流量(从轻液喷出口12a喷出的轻液的喷出流量)。

控制部70根据由液位计17检测出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数据,以将该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让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控制向内室40的轻液的导入流量(从轻液喷出口12a喷出的轻液的喷出流量)。

具体而言,与所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控制部70存储有接触界面100的设定高度位置。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高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发送指示增加轻液的导入流量的控制信号,由此,让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增加向内室40的轻液的导入流量。据此,从内室40通过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流出的轻液的流量增加,其结果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下降。

另一方面,控制部70在从液位计17接收到的数据所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低于设定高度位置的情况下,向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发送指示减少轻液的导入流量的控制信号,由此,让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减少向内室40的轻液的导入流量。据此,从内室40通过上侧开口32向外室50流出的轻液的流量减少,其结果接触界面100向设定高度位置上升。

通过控制部70如上所述地让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调节轻液的导入流量,由此,外室50中形成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设定高度位置附近,具体而言,被维持在内部壳体25的上侧开口32与下侧开口33之间的正中间的高度位置附近。

第四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液液接触装置1的结构一样。

另外,本发明的液液接触装置也可不必具备排出流量控制装置及导入流量控制装置。

另外,用于将外室50中形成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的、利用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的重液排出流量调节、利用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的轻液排出流量调节、利用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的重液导入流量调节以及利用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的轻液导入流量调节,并不限定于由控制部70根据液位计17检测出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的数据自动地控制各调节阀而让这些调节阀进行调节的方式。例如,也可通过手动控制各调节阀,从而进行从外室50的重液的排出流量调节、从外室50的轻液的排出流量调节、向内室40的重液的导入流量调节以及向内室40的轻液的导入流量调节,由此将外室50中形成的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

另外,可不使用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而对从外室的重液的排出流量进行控制,也可不使用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而对从外室的轻液的排出流量进行控制。另外,可不使用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而对向内室的重液的导入流量进行控制,也可不使用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而对向内室的轻液的导入流量进行控制。

另外,排出流量控制装置18也可对从外室50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以及重液的排出流量双方进行控制,将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在此情况下,例如,控制部70也可向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发送控制信号,让该轻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6调节轻液的排出流量,并且,向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发送控制信号,让该重液排出流量调节阀68调节重液的排出流量。

另外,导入流量控制装置80也可对向内室40的轻液的导入流量以及重液的导入流量双方进行控制,将接触界面100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15a与重液排出口16a之间的范围内。在此情况下,例如,控制部70也可向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发送控制信号,让该轻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2调节向内室40的轻液的导入流量,并且,向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发送控制信号,让该重液导入流量调节阀64调节向内室40的重液的导入流量。

另外,内部壳体可并不一定为筒体,外部壳体的壳体主体也可并不一定为筒体。

此外,上侧开口也可并不一定被设置在内部壳体的上端,下侧开口也可并不一定被设置在内部壳体的下端。即,只要下侧开口被配置成比上侧开口位于下侧,则上侧开口也可设置在内部壳体的上端以外的部位,下侧开口也可设置在内部壳体的下端以外的部位。

另外,轻液排出口并不一定限定于设置在轻液排出管。例如,轻液排出口也可形成在外部壳体的上盖或壳体主体。

另外,重液排出口并不一定限定于设置在重液排出管。例如,重液排出口也可形成在外部壳体的下盖或壳体主体。

另外,在轻液排出口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的上侧开口位于上侧的位置的结构中,重液排出口也可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的下侧开口位于上侧的位置。

另外,在重液排出口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的下侧开口位于下侧的位置的结构中,轻液排出口也可被配置在比内部壳体的上侧开口位于下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使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而让轻液与重液产生的相互作用并不限定于萃取。例如,通过轻液与重液的逆流接触而使轻液与重液产生的相互作用也可为轻液与重液之间的化学反应。

另外,轻液导入管并不一定限定于将轻液导入内室中的比内部壳体的下侧开口位于上侧的位置的结构。例如,轻液导入管也可在内室的外侧且在下侧开口的下方的位置(正下方的位置)导入轻液。即,轻液喷出口也可设置在内部壳体的下侧开口的下方的位置(正下方的位置)。在该结构中,从轻液喷出口喷出的轻液上升,并通过下侧开口而流入内室。

另外,重液导入管并不一定限定于将重液导入内室中的比内部壳体的上侧开口位于下侧的位置的结构。例如,重液导入管也可在内室的外侧且在上侧开口的上方的位置(正上方的位置)导入重液。即,重液喷出口也可设置在内部壳体的上侧开口的上方的位置(正上方的位置)。在该结构中,从重液喷出口喷出的重液下降,并通过上侧开口而流入内室。

[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概要]

概括所述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则如下所述。

所述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的液液接触装置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逆流接触,其包括:内部壳体,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包围用于使从下侧上升的所述轻液与从上侧下降的所述重液逆流接触的内室的周围;外部壳体,以在所述内部壳体的周围形成外室的方式包围所述内部壳体;轻液导入管,将所述轻液从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导向所述内室;以及重液导入管,将所述重液从所述外部壳体的外部导向所述内室,其中,所述轻液导入管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内室的轻液喷出口,所述轻液喷出口容许被所述轻液导入管引导的所述轻液通过该轻液喷出口喷出到所述内室,所述重液导入管具有在所述内室中被配置在所述轻液喷出口的上方的重液喷出口,所述重液喷出口容许被所述重液导入管引导的所述重液通过该重液喷出口喷出到所述内室,所述内部壳体具有上侧开口和在比所述上侧开口位于下方的位置开口的下侧开口,其中,所述上侧开口容许与所述重液逆流接触后的所述轻液从所述内室通过该上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所述下侧开口容许与所述轻液逆流接触后的所述重液从所述内室通过该下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所述外部壳体具有重液排出口和被设置成比所述重液排出口位于上方的轻液排出口,其中,所述重液排出口容许所述重液从所述外室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被排出,所述轻液排出口容许所述轻液从所述外室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被排出。

在该液液接触装置中,从外室排出轻液的外部壳体的轻液排出口被设置在比从外室排出重液的外部壳体的重液排出口位于上侧的位置,因此,在被导入内室的重液从上侧开口向外室溢出的情况下,该溢出的重液不会通过轻液排出口被排出,而是通过比轻液排出口位于下侧的重液排出口被排出。具体而言,外室中通常存在通过上侧开口向外室流出的轻液,在如上所述,重液从上侧开口向外室溢出的情况下,外室内的轻液中混杂有重液。此时,与轻液相比,基于重力而朝向下方的力较大地作用于重液,因此,溢出到外室的重液较快地下降,而轻液不会像该重液那样下降。因此,从轻液排出口和重液排出口中设置在上侧的轻液排出口排出轻液,而较快地下降的重液不被排出,另一方面,从轻液排出口和重液排出口中设置在下侧的重液排出口排出重液,而不像重液那样下降的轻液不被排出。因此,在该液液接触装置中,即使在被导入内室的重液从内室的上侧开口向外室溢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通过原本仅排出轻液的轻液排出口排出重液,能够防止从轻液排出口混杂地排出处理后的轻液与重液。另外,在该液液接触装置中,即使在被导入内室的轻液从内室的下侧开口向外室溢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通过原本仅排出重液的重液排出口排出轻液,能够防止从重液排出口混杂地排出处理后的重液与轻液。

在所述液液接触装置中,优选:所述轻液排出口被配置成比所述上侧开口位于上方。

在该结构中,由于轻液排出口被配置成比上侧开口位于上方,因此,在重液从上侧开口向外室溢出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该重液通过轻液排出口而被排出。

在所述液液接触装置中,优选:所述重液排出口被配置成比所述下侧开口位于下方。

在该结构中,由于重液排出口被配置成比下侧开口位于下方,因此,在轻液从下侧开口向外室溢出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该轻液通过重液排出口而被排出。

在所述液液接触装置中,优选:所述重液喷出口在所述内室中被配置成比所述上侧开口位于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重液导入管的重液喷出口喷出的重液可靠地导入内室。

在所述液液接触装置中,优选:所述轻液喷出口在所述内室中被配置成比所述下侧开口位于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轻液导入管的轻液喷出口喷出的轻液可靠地导入内室。

所述液液接触装置优选还包括排出流量控制装置,以将所述外室中形成的所述轻液与所述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所述轻液排出口与所述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从所述外室排出的所述轻液的排出流量以及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从所述外室排出的所述重液的排出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该结构中,由排出流量控制装置对通过轻液排出口从外室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和通过重液排出口从外室排出的重液的排出流量中的至少一个排出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外室内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轻液排出口与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防止在向内室的重液的导入流量增加的情况下,所述接触界面上升而到达轻液排出口,或防止在向内室的轻液的导入流量增加的情况下,所述接触界面下降而到达重液排出口。因此,能够防止随着向内室的重液与轻液的导入流量的变动而从外室通过轻液排出口排出重液,或从外室通过重液排出口排出轻液。

所述液液接触装置优选还包括导入流量控制装置,以将所述外室中形成的所述轻液与所述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所述轻液排出口与所述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所述轻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的所述轻液的导入流量以及通过所述重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的所述重液的导入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该结构中,由导入流量控制装置对通过轻液导入管向内室导入的轻液的导入流量和通过重液导入管向内室导入的重液的导入流量中的至少一个导入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外室内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轻液排出口与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防止向内室导入的轻液的导入流量增加到所述接触界面下降而到达重液排出口,或防止重液的导入流量增加到所述接触界面上升而到达轻液排出口。因此,在该结构中,能够防止如重液从外室通过轻液排出口被排出,或轻液从外室通过重液排出口被排出那样的向内室导入的轻液与重液的导入流量的变动。

所述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的液液接触方法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逆流接触,其包括:准备工序,准备所述的液液接触装置;导入工序,通过所述轻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轻液,并且,通过所述重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重液;接触工序,通过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轻液上升且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重液下降,从而这些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排出工序,在所述接触工序之后,所述轻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上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而被排出,另一方面,所述重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下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而被排出;以及排出流量控制工序,以将所述外室中形成的所述轻液与所述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所述轻液排出口与所述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从所述外室排出的所述轻液的排出流量以及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从所述外室排出的所述重液的排出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该液液接触方法中,控制通过轻液排出口从外室排出的轻液的排出流量以及通过重液排出口从外室排出的重液的排出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从而将外室内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与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防止在向内室的重液的导入流量增加的情况下,所述接触界面上升而到达轻液排出口,或能够防止在向内室的轻液的导入流量增加的情况下,所述接触界面下降而到达重液排出口。因此,能够防止随着向内室的重液与轻液的导入流量的变动而重液从外室通过轻液排出口而被排出,或轻液从外室通过重液排出口而被排出。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的液液接触方法使轻液与比重大于该轻液的重液逆流接触,其包括:准备工序,准备所述的液液接触装置;导入工序,通过所述轻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轻液,并且,通过所述重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所述重液;接触工序,通过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轻液上升且导入到所述内室的所述重液下降,从而这些轻液与重液逆流接触;排出工序,在所述接触工序之后,所述轻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上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轻液排出口而被排出,另一方面,所述重液从所述内室通过所述下侧开口向所述外室流出,并从该外室通过所述重液排出口而被排出;以及导入流量控制工序,以将所述外室中形成的所述轻液与所述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所述轻液排出口与所述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通过所述轻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的所述轻液的导入流量以及通过所述重液导入管向所述内室导入的所述重液的导入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该液液接触方法中,控制通过轻液导入管向内室导入的轻液的导入流量以及通过重液导入管向内室导入的重液的导入流量的至少其中之一,从而将外室内的轻液与重液之间的接触界面的高度位置维持在轻液排出口与重液排出口之间的范围内。因此,能够防止向内室导入的轻液的导入流量增加到所述接触界面下降而到达重液排出口,或防止重液的导入流量增加到所述接触界面上升而到达轻液排出口。因此,在该液液接触方法中,能够防止如重液从外室通过轻液排出口被排出,或轻液从外室通过重液排出口被排出那样的向内室导入的轻液与重液的导入流量的变动。

如以上说明,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及所述变形例,即使在被导入内室的重液从上侧开口溢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从液液接触装置混杂地排出处理后的轻液和重液。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