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1999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槽瓶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同一类型的流槽瓶来说,进口管和出口管个数单一,液体不能同时从两个进口管进入,也不能从两个出口管流出,而且在进行两种溶液混合时,需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防止融合不均匀,给实验人员增加了工作量,玻璃棒的使用也增加了外界物体的进入,不能满足医学实验室的高标准、高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液体可以同时从两个玻璃管进入,也可以同时从两个引流管流出,便于液体之间的融合,避免因玻璃棒的使用带入杂物,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包括流槽瓶瓶塞、玻璃管、玻璃引流管、流槽瓶和引流槽,所述流槽瓶的内部设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上方的两个端口与玻璃管相连,所述玻璃管设置在流槽瓶上方的两侧,所述流槽瓶的上端设有流槽瓶瓶塞,所述流槽瓶的下部设有两个玻璃引流管,所述玻璃引流管设置在流槽瓶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玻璃引流管上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连接着开关阀门,所述开关阀门关闭时与玻璃引流管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流槽瓶和流槽瓶瓶塞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玻璃管与流槽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槽设置在流槽瓶内侧的上半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流槽瓶的设计,在流槽瓶内部设有引流槽,可以便于两种液体之间充分融合,所需融合的液体从两个玻璃管流入,在引流槽内流动,经过流槽瓶上半部分的引流槽,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融合,不需要使用玻璃棒等搅拌设备,可以有效地避免带入外界杂物,流槽瓶上端与流槽瓶瓶塞密封连接,可以避免液体长时间与外界接触,流槽瓶的下部的两侧设有玻璃引流管,玻璃引流管通过固定座与开关阀门可以实现密封连接,通过控制开关阀门来控制流槽瓶内的液体是否流出,两个玻璃引流管的设计,便于在流槽瓶的两侧同时进行液体的提取,不仅可以满足液体双口流出和双口流出,还特别适合溶液间的融合,可以达到医学实验室的高标准、高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剖视示意图。

图中:1、流槽瓶瓶塞;2、玻璃管;3、开关阀门;4、固定座;5、玻璃引流管;6、流槽瓶;7、引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包括流槽瓶瓶塞1、玻璃管2、玻璃引流管5、流槽瓶6和引流槽7,所述流槽瓶6的内部设有引流槽7,所述引流槽7上方的两个端口与玻璃管2相连,所述玻璃管2设置在流槽瓶6上方的两侧,所述流槽瓶6的上端设有流槽瓶瓶塞1,所述流槽瓶6的下部设有两个玻璃引流管5,所述玻璃引流管5设置在流槽瓶6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玻璃引流管5上设有固定座4,所述固定座4上连接着开关阀门3,所述开关阀门3关闭时与玻璃引流管5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医学实验室用的流槽瓶,通过对流槽瓶的设计,在流槽瓶6内部设有引流槽7,可以便于两种液体之间充分融合,所需融合的液体从两个玻璃管2流入,在引流槽7内流动,经过流槽瓶6上半部分的引流槽7,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融合,不需要使用玻璃棒等搅拌设备,可以有效地避免带入外界杂物,流槽瓶6上端与流槽瓶瓶塞1密封连接,可以避免液体长时间与外界接触,流槽瓶6的下部的两侧设有玻璃引流管5,玻璃引流管5通过固定座4与开关阀门3可以实现密封连接,通过控制开关阀门3来控制流槽瓶6内的液体是否流出,两个玻璃引流管5的设计,便于在流槽瓶6的两侧同时进行液体的提取,不仅可以满足液体双口流出和双口流出,还特别适合溶液间的融合,可以达到医学实验室的高标准、高要求。

其中,所述流槽瓶6和流槽瓶瓶塞1密封连接,防止流槽瓶6内的液体长时间与外界接触。

其中,两个所述玻璃管2与流槽瓶6固定连接,便于从玻璃管2内流入液体。

其中,所述引流槽7设置在流槽瓶6内侧的上半部分,液体流下时,液体间可以在一次充分融合。

工作原理:通过对流槽瓶的设计,在流槽瓶6内部设有引流槽7,可以便于两种液体之间充分融合,所需融合的液体从两个玻璃管2流入,在引流槽7内流动,经过流槽瓶6上半部分的引流槽7,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融合,流槽瓶6上端与流槽瓶瓶塞1密封连接,流槽瓶6的下部的两侧设有玻璃引流管5,玻璃引流管5通过固定座4与开关阀门3可以实现密封连接,通过控制开关阀门3来控制流槽瓶6内的液体是否流出,两个玻璃引流管5的设计,便于在流槽瓶6的两侧同时进行液体的提取。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