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池及鱼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7467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过滤池及鱼缸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过滤池及鱼缸。



背景技术:

鱼缸包括鱼缸主体和过滤池,其中鱼缸主体用于养殖活体鱼类,相应地,人们需要定期向鱼缸主体内的水体中投放鱼饲料。同时,鱼类在进食后需要向鱼缸主体内的水体中排泄。

为了过滤水体保持鱼缸主体内的水体清洁,鱼缸设有水循环系统,用以江鱼缸主体内的水体流出至过滤池内,同时经过过滤池过滤的水体回流至鱼缸主体内。在水体流经过滤池的过程中,水体中的食物残渣、鱼类的排泄物及一些细微微生物和杂质均能被过滤池所过滤,滞留于过滤池中。

然而现有的过滤材料采用多层叠加的滤材,如PP棉层、生化球层、活性炭层及珊瑚石层等,而食物残渣、鱼类的排泄物等较大颗粒的异物的产生量大,能迅速堆积与滤材表面,导致需要工人频繁更换及清理滤材,同时,也影响过滤的水体质量,导致成本增加,过滤效果差。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池及鱼缸,它具有清理间隔时间长,水体过滤效果好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过滤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包括环形的池壁及封闭于池壁底部的底壁,所述池体还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相交至池壁并在第一隔板与池壁之间合围形成第一过滤腔;所述第二隔板相交至池壁并在第二隔板与池壁之间合围形成第二过滤腔,第二隔板与底壁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二隔板的高度小于池壁的高度;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及池壁合围形成第三过滤腔,所述第一过滤腔与所述第三过滤腔的底部导通;所述过滤池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过滤腔内的第一过滤组件及设于第三过滤腔内的第二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用于过滤带杂质的水体,所述第二过滤组件用于过滤经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水体,并将过滤后的水体输入第二过滤腔,其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过滤的杂质颗粒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过滤的杂质颗粒。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至少一毛刷件,所述毛刷件包括呈辐射状若干过滤丝,所述过滤丝用于过滤水体。

可选地,所述毛刷件还包括中心柱,所述过滤丝附着于中心柱上并沿中心柱的径向分布。

可选地,所述过滤丝的轴线与所述中心柱的轴线呈一锐角。

可选地,所述毛刷件设有三个,所述毛刷件之间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池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过滤腔底部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由第一过滤腔向所述第三过滤腔方向倾斜延伸并相交至所述底壁。

可选地,所述池体还包括设于底壁上的排污口,所述导向板延伸至所述排污口处。

可选地,所述池体还包括进水腔,所述进水腔与所述第一过滤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序设置第一珊瑚石层、过滤棉层和第二珊瑚石层。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鱼缸包括鱼缸主体及如上所述的过滤池,所述鱼缸主体与所述过滤池通过管路连通,所述鱼缸主体内的水体流入所述过滤池,并经所述过滤池过滤后回流进鱼缸主体内。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过滤池中设置过滤大颗粒异物的第一过滤组件,实现水体的初步过滤,在将初步过滤的水体流经第二过滤组件以实现二次过滤。通过及时更换及清理第一过滤组件可延长第二过滤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过滤池整体的操作频率。第一过滤组件采用毛刷件,水体沿毛刷件流通,大颗粒杂质附着于毛刷件上,易于清理,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池体10;第一过滤腔101;第二过滤腔102;第三过滤腔103;进水腔104;池壁11;底壁12;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导向板15;排污口16;毛刷件20;中心柱21;过滤丝22;第二过滤组件30;第一珊瑚石层31;过滤棉层32;第二珊瑚石层3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见图1至图2所示:一种鱼缸包括鱼缸主体及过滤池,鱼缸主体与过滤池通过管路连通。鱼缸主体内的水体流入过滤池,并经过滤池过滤后回流进鱼缸主体内。过滤池包括池体10,池体10包括环形的池壁11及封闭于池壁11底部的底壁12,池壁11与底壁12形成一开口容器。可选地,池体10呈长方体状薄壁结构件。过滤池能容纳鱼缸主体流入水体,并通过水泵等装置将过滤后的水体回流至鱼缸主体以实现水体循环。

池体10还包括将过滤池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不同区域的第一隔板13和第二隔板14。第一隔板13相交至池壁11并在第一隔板13与池壁11之间合围形成第一过滤腔101。第二隔板14相交至池壁11并在第二隔板14与池壁11之间合围形成第二过滤腔102,第二隔板14与底壁12密封连接,且第二隔板14的高度小于池壁11的高度,第一隔板13的高度高于第二隔板14的高度,该高度为相对于水体所受重力方向的高度。可选地,第一隔板13与第二隔板14相互平行。在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4及池壁11合围形成第三过滤腔103,第一过滤腔101与第三过滤腔103的底部导通。

池体10还包括连接过滤池与鱼缸主体的进水腔104,进水腔104与第一过滤腔101连通。第一过滤腔101与第三过滤腔103的底部导通,由流体力学可知,在第一过滤腔101与第三过滤腔103内的水体高度应当一致。当第一隔板13的高度高于第二隔板14的高度,第一过滤腔101内水体的水位高于第三过滤腔103内水体的水位高度时,第三过滤腔103体的水体会漫过第二隔板14而进入到第二过滤腔102内。第二隔板14的高度小于池壁11的高度可以使得水体不会漫出过滤池。

过滤池还包括设于第一过滤腔101内的第一过滤组件及设于第三过滤腔103内的第二过滤组件30,第一过滤组件用于过滤带杂质的水体,第二过滤组件30用于过滤经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水体,并将过滤后的水体输入第二过滤腔102,其中,第一过滤组件过滤的杂质颗粒大于第二过滤组件30过滤的杂质颗粒。

过滤池中设置过滤大颗粒异物的第一过滤组件,实现水体的初步过滤,在将初步过滤的水体流经第二过滤组件30以实现二次过滤。通过及时更换及清理第一过滤组件可延长第二过滤组件30的使用寿命,降低过滤池整体的操作频率。

可选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至少一毛刷件20,毛刷件20包括中心柱21及呈辐射状若干过滤丝22,过滤丝22附着于中心柱21上并沿中心柱21的径向分布。其中,过滤丝22用于过滤水体中的大颗粒异物。过滤丝22之间间隔相互间隔并形成间隔空间,该间隔空间用以容纳大颗粒杂质。第一过滤组件采用毛刷件20,水体沿毛刷件20流通,大颗粒杂质附着于毛刷件20上,易于清理,更换方便。

毛刷件20通过中心柱21固连于过滤池的第一过滤腔101内,水体沿第一过滤腔101流通并流经毛刷件20。可选地中心柱21的轴线垂直于底壁12。毛刷件20可设置多个,例如毛刷件20设有三个,毛刷件20之间相互平行。为提高毛刷件20的过滤效果,过滤丝22的轴线与中心柱21的轴线呈一锐角。可选地,过滤丝22向底壁12方向倾斜。过滤丝22倾斜设置,可使得相邻的过滤丝22之间形成叠加的多层结构,提高过滤密度,提高对大颗粒杂质的过滤效果。

池体10还包括设于第一过滤腔101底部的导向板15,导向板15由第一过滤腔101向第三过滤腔103方向倾斜延伸并相交至底壁12。池体10还包括设于底壁12上的排污口16,导向板15延伸至排污口16处。

大颗粒杂质经第一过滤组件过滤后,部分会脱离第一过滤组件堆积过滤池的底壁12上。在第一过滤腔101的底部设置倾斜的导向部,该导向板15向第三过滤腔103方向延伸,同时该导向板15的倾斜方向与水体的流动方向相同,可以使散落至第一过滤腔101的异物沿导向板15移动至第三过滤腔103的底部(底壁12)上。相应地,在底壁12上开设有排污口16,该排污口16位于第三过滤腔103的底部。开启排污口16可使沿导向板15滑动堆积于第三过滤腔103底部的杂质从排污口16排出,清洁效果好。

在第三过滤腔103内设有第二过滤组件30,可选地,第三过滤腔103内设有用于悬空第二过滤组件30的支撑部分,如设置中空的隔板等,以提高水体的流动速度。第二过滤组件30用于过滤水体中的细小杂质,如细菌、微小颗粒物等,可选地,第二过滤组件30包括从上至下依序设置第一珊瑚石层31、过滤棉层32和第二珊瑚石层33。通过设置第二过滤组件30可提高水体的质量。同时,该第二过滤组件30仅用于过滤数量较小的细小杂质,使用寿命长,降低滤材的更换频率。

鱼缸目前已广泛使用,其它结构和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