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雾净化洗涤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5738发布日期:2018-07-10 21:58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通过水雾化增加水与酸雾互相融合达到净化酸雾废气的酸雾净化洗涤塔。



背景技术:

酸洗作业时产生的酸雾废气是无法直接排放的,会严重影响大气环境保护,因此这些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可外排。现有的酸雾废气净化系统,存在着净化效率不高、酸液无法回收利用等一些问题,既对环境保护不利,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酸的回收利用率和净化效率的酸雾净化洗涤塔。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酸雾净化洗涤塔,包括两台相串联的净化塔,所述的净化塔具有塔体,塔体底部具有废气室,塔体顶部具有净气室,废气室底部安装有回收对流后液体的盛水箱,净气室下方设有去除塔体内水气对流时所产生水雾的过滤网,废气室与净气室之间的塔体内从下至上间隔设有至少五层孔板,最上层孔板上方的塔体壁上连接有通入自来水的水管,所述的盛水箱底端连接有废酸回收管,通入待净化酸雾气的进气管与第一台净化塔的废气室相连,第一台净化塔的净气室与第二台净化塔的废气室管路连接,第二台净化塔的净气室管路连接有将净化空气排出的吸气风机。

为方便实时监测净化塔的工作压力,所述净化塔的塔体还连接有两组分别测量废气室与净气室之间、孔板与过滤网之间工作压力的压力计。

所述的第一台净化塔塔体底部的盛水箱管路连接有气动隔膜泵,气动隔膜泵将盛水箱内具有一定浓度的酸液供入第四层孔板上方循环加液,用于酸洗添加酸。

为防止盛水箱液体过量而外溢,所述的盛水箱上设有监测盛水箱内液位高度的液位计。

所述的水管上并联安装有调节自来水加水量的流量调节阀和报警水流量不足的报警流量计,方便在水流量不足或没有水流量的情况下及时报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两台净化塔串联使用,第一台净化塔用于搜集回收利用,第二台净化塔再净化处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酸雾废气的净化效率,处理后的酸液则流入盛水箱回收再利用,以降低酸洗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1.塔体 2.废气室 3.净气室 4.盛水箱 5.过滤网 6.孔板 7.水管 8.废酸回收管 9.进气管 10.吸气风机 11.压力计 12.气动隔膜泵 13.液位计 14.流量调节阀 15.报警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酸雾净化洗涤塔,包括两台相串联的净化塔,所述的净化塔具有塔体1,塔体1底部具有废气室2,塔体1顶部具有净气室3,废气室2底部安装有回收对流后液体的盛水箱4,盛水箱4上设有监测盛水箱4内液位高度的液位计13,净气室3下方设有去除塔体1内水气对流时所产生水雾的过滤网5,废气室2与净气室3之间的塔体1内从下至上间隔设有七层布满小孔的孔板6,最上层孔板6上方的塔体1壁上连接有通入自来水的水管7,所述的水管7上并联安装有调节自来水加水量的流量调节阀14和报警水流量不足的报警流量计15,所述的盛水箱4底端连接有废酸回收管8。

净化塔分为第一净化塔和第二净化塔,串联时,第一台净化塔的废气室2连接通入待净化酸雾气的进气管9,第一台净化塔的净气室3与第二台净化塔的废气室2管路连接,将已经处理过的酸雾气体再次进行净化处理,以提高净化效果,第二台净化塔的净气室3管路连接有将净化空气排出的吸气风机10。

所述的塔体1还连接有两组分别测量废气室2与净气室3之间、孔板6与过滤网5之间工作压力的压力计11。

其中第一台净化塔塔体1底部的盛水箱4管路连接有将盛水箱4内具有一定浓度的酸液供入第四层孔板6上方循环加液的气动隔膜泵12。

本实用新型所述净化塔的工作过程由安装在控制柜中的控制系统控制运行,净化原理是通过回收装置对酸洗槽等设备工作时产生的酸雾进行收集,通过管道送入净化塔,在塔体1内通过水雾化增加水与酸雾互相融合达到净化酸雾废气,实现废气净化的效果。处理时可通过塔体1侧面的观察孔透视镜,观察塔体1内水气对流情况;两台净化塔共用一个吸气风机10,第一台净化塔主要用于废酸的搜集回收利用,而第二台净化塔对已处理过的酸雾气体再进行净化处理,主要用于提高净化效率。

自来水供应是通过针形的流量调节阀14和流量计(普通)调整加水量,自来水在净化塔的运行中连续添加,并通过顶层的孔板6开始依次往下流淌,并在每层孔板6上形成小水珠与酸雾互溶而对流净化,最后流入盛水箱4内,盛水箱4收集的对流后的液体通过废酸回收管8回收再利用。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