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1159发布日期:2018-06-30 01:4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设备,具体来说,是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201420663282.9提供一种加料方便的新型调味料生产用搅拌机,包括筒体、筒盖、料斗、进料口、支脚、电机等,所述筒体的下端设有支脚,所述筒体上设有电机,所述回料筒通过固定安装杆安装在筒体的内部,所述回料筒上开设有落料口,所述回料筒的内部设有回料螺杆,所述回料螺杆的上端通过皮带与电机连接,所述回料螺杆的下端设有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下端设有搅拌毛刷,所述筒盖上设有进料口,所述料斗通过上料阀门与进料口连接。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回料筒,通过回料螺杆可使得筒体底部的调味原料沿着回料筒内部向上移动,通过落料口回落到筒体的内部循环搅拌。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食品自动搅拌机主要用于固态调味料配料搅拌,工作原理是把各种配料放入搅拌机进行全自动的搅拌,使各配料均符合要求。双卧轴食品自动搅拌机由于出料角度不能调节,残留在壳体底部的物料容易发生结晶,清洗不方便。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能调节固态调味料出料角度的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部的搅拌轴,所述壳体底部设有出料调节机构,所述出料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板、升降板、升降结构、第一驱动电机、清洗杆、驱动转轴、第二驱动电机,所述升降结构上端连接升降板,其下端连接第一驱动电机,所述支撑板上设置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驱动转轴控制清洗杆动作。所述升降结构包括第一升降轴、位于第一升降轴上的第二升降轴,所述第一升降轴一端延伸进第二升降轴,所述第一升降轴另一端通过万向轴连接升降板底部。为了防止固态调味料从搅拌腔内掉入底部电机控制腔,所述升降板四周设有密封圈。所述驱动转轴两端设有驱动链条,所述清洗杆外壁套有用于在驱动链条上滑动的驱动齿轮。利用驱动链条和驱动齿轮相互配合工作,带动清洗杆动作。所述升降板两侧设有第一滑轨,所述清洗杆两端设有用于在第一滑轨上动作的第一滑块。所述清洗杆为条形块,所述清洗杆宽3~4cm。所述清洗杆朝向升降板侧设有清洗毛刷。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固态调味料搅拌过程中残留在壳体底部的物料容易发生结晶,一方面增设升降结构,通过升降板调节出料角度,另一方面,利用清洗杆将壳体底部,即升降板上的物料刮掉,壳体底部内壁不会粘结物料,传热效果好,不需要人工对壳体底部内壁进行清理。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出料调节机构仰视图;图2为图1中局部A放大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壳体1,支撑板2,升降板3,升降结构4,第一升降轴41,第二升降轴42,万向轴43,第一驱动电机5,清洗杆6,驱动转轴7,密封圈8,驱动链条9,第一滑轨10,第一滑块1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内部的搅拌轴,壳体1底部设有出料调节机构,出料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板2、升降板3、升降结构4、第一驱动电机5、清洗杆6、驱动转轴7、第二驱动电机,升降结构4上端连接升降板3,其下端连接第一驱动电机5,支撑板2上设置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通过驱动转轴7控制清洗杆6动作。升降结构4包括第一升降轴41、位于第一升降轴41上的第二升降轴42,第一升降轴41一端延伸进第二升降轴42,第一升降轴41另一端通过万向轴43连接升降板3底部。具体使用的时候,第一驱动电机动作,第一升降轴沿着第二升降轴伸长,随着第一升降轴的伸长,升降板的倾斜角度在10~30度范围内变化。升降板3四周设有密封圈8。驱动转轴7两端设有驱动链条9,清洗杆6外壁套有用于在驱动链条9上滑动的驱动齿轮。升降板3两侧设有第一滑轨10,清洗杆6两端设有用于在第一滑轨10上动作的第一滑块11。第二驱动电机动作,驱动转轴带动驱动链条和驱动齿轮相互配合工作,通过第二驱动电机在时间继电器的作用下正反转切换,控制清洗杆在升降板上来回反复动作。清洗杆6为条形块,清洗杆6宽3cm。清洗杆6朝向升降板侧设有清洗毛刷。搅拌轴采用双卧轴螺旋提升,循环抛散物料的原理进行高精度混合,机内结构合理,且升降板配有独特的密封圈密封技术。其采用先进的底部提送物料混合的方式,物料流动无死角、无积淀、无粉类外溢,装载系数大。搅拌机类型: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物料类型:固态调味料动力类型:电动布局形式:双卧轴作业方式:连续作业式每次处理量范围:出料1000-3000L(L)转速范围:30(r/min)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食品自动搅拌机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