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捷的手动压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8785发布日期:2018-11-07 21:0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捷的手动压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捷的手动压滤装置。



背景技术:

过滤是食品工业普遍的一道工艺,实验室常用的装置有纱布过滤、滤纸漏斗或抽滤瓶过滤等,根据过滤的固液的状态和性质选择不同的过滤装置。

目前对于一些浓度较高的溶液较难分离的体系,例如含粗纤维较多的豆浆与豆渣混合物、浓度较高的琼脂水溶液等,普通的过滤装置难以进行彻底的固液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捷的手动压滤装置,解决了现有过滤装置难以对浓度较高的溶液进行彻底固液分离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便捷的手动压滤装置,包括手动螺旋轴、不锈钢支架和袋式尼龙滤布,所述不锈钢支架上水平焊接有横梁,所述滤液料筒固定在横梁的上表面,且滤液料筒的顶部设有多孔滤筒,所述袋式尼龙滤布套装在多孔滤筒的内壁上,所述手动螺旋轴垂直安装在不锈钢支架的顶部,且手动螺旋轴的底端卡接有压滤头,所述压滤头伸入多孔滤筒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不锈钢支架、多孔滤筒、压滤头和滤液料筒均为L不锈钢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手动螺旋轴为“T”型结构,所述手动螺旋轴的表面为螺纹结构,所述不锈钢支架的顶部设有与手动螺旋轴外表面结构对应的螺纹结构。

优选的,所述手动螺旋轴的底端设有卡槽,所述压滤头与手动螺旋轴通过卡槽卡接。

优选的,所述袋式尼龙滤布可为80目、100目、150目、250目、350目、500目等不同规格。

优选的,所述多孔滤筒内部的底壁上均匀分布有圆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

(1)整体为不锈钢材质,耐酸碱、硬度高,使用寿命长,螺旋轴扭矩作用于压滤头的力远大于普通真空抽滤方式的压力,明显提高滤液通过滤布的效率,且便于实现对浓度较高的溶液进行彻底固液分离。

手动压滤装置的滤筒和压滤头均可拆卸清洗,简单便捷,灵活性较大,适用各种过滤体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多孔滤筒的俯视图。

图中:1-手动螺旋轴、2-不锈钢支架、3-多孔滤筒、4-压滤头、5-横梁、6-滤液料筒、7-袋式尼龙滤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捷的手动压滤装置,包括手动螺旋轴1、不锈钢支架2和袋式尼龙滤布7,不锈钢支架2上水平焊接有横梁5,横梁5用于支撑滤液料筒6,滤液料筒6固定在横梁5的上表面,滤液料筒6用于承接挤压出的滤液,且滤液料筒6的顶部设有多孔滤筒3,挤压滤料在多孔滤筒3内进行,袋式尼龙滤布7套装在多孔滤筒3的内壁上,袋式尼龙滤布7为袋式结构便于封口锁死,防止压滤过程滤液直接由袋口漏出,手动螺旋轴1垂直安装在不锈钢支架2的顶部,且手动螺旋轴1的底端卡接有压滤头4,压滤头4伸入多孔滤筒3的内部。

不锈钢支架2、多孔滤筒3、压滤头4和滤液料筒6均为316L不锈钢材质制成,耐酸碱腐蚀,硬度高,使用寿命长;手动螺旋轴1为“T”型结构,手动螺旋轴1的表面为螺纹结构,不锈钢支架2的顶部设有与手动螺旋轴1外表面结构对应的螺纹结构,通过转动手动螺旋轴1实现压滤头4的上下升降;手动螺旋轴1的底端设有卡槽,压滤头4与手动螺旋轴1通过卡槽卡接,方便安装和拆卸;袋式尼龙滤布7可为80目、100目、150目、250目、350目、500目等不同规格,可根据过滤要求进行选择,灵活性强;多孔滤筒3内部的底壁上均匀分布有圆孔,便于滤液流入滤液料筒6内部。

工作原理:该手动压滤装置按正常程序安装好后,在使用时,根据固液体系所须过滤的目数要求选择袋式尼龙滤布7的规格,将袋式尼龙纱布7套于多孔滤筒3内,再往多孔滤筒3倒入待过滤的料液并封死袋式尼龙纱布7的袋口,工作人员旋转手动螺旋轴1使压滤头4受力于过滤体系,压滤头4越往下压力越大,最终滤液由多孔滤筒3流入滤液料筒6中,而滤渣留在多孔滤筒3中的袋式尼龙纱布7内,完成过滤。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