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空气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7863发布日期:2018-08-28 23:1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空气发生器。



背景技术:

空气发生器可用于形成纯净气体,为气相色谱仪等提供气源。空气发生器通过对空气进行压缩,净化,稳压、干燥等处理再行处理。现有空气发生器包括用于干燥的硅胶管和用于消除有机物质的活性炭管,硅胶管和活性碳管分别容置硅胶颗粒和活性炭颗粒。硅胶管或活性炭管包括进气端和密封端,密封端设有密封端盖和棉花,空气发生器正常工作时,硅胶管或活性炭管的进气端与壳体连通,待净化的气体从进气端进入硅胶管或活性炭管,此时硅胶管或活性炭管的密封端用密封端盖和棉花密封。当硅胶管内的硅胶颗粒颜色变红,活性炭管内的活性炭颗粒吸附饱和需要更换时,由于进气端口径小,硅胶颗粒或活性炭颗粒无法通过,应打开密封端盖和棉花,从硅胶管或活性炭的密封端倒出已经饱和的硅胶颗粒或活性炭颗粒,并装满新的硅胶颗粒或活性炭颗粒,再塞入棉花和盖上密封端盖。整个硅胶颗粒或活性炭更换工作十分繁琐费时,更换好后还要确保硅胶管或活性炭管的密封端的密封性能保持良好。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空气发生器,能快速更换活性炭管和硅胶管,方便实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一种改进型空气发生器,其中,包括壳体和螺旋连接在壳体上的硅胶管和活性炭管,所述硅胶管的内部容置硅胶颗粒,所述活性炭管的内部容置活性炭颗粒,并且该硅胶管和活性炭管均包括容置主体、密封端盖以及上下匹配设置的上盖片和下盖片,所述容置主体下端的内壁设有内螺纹并且容置主体的内壁于所述内螺纹的上方设置上盖片和下盖片,该上盖片固定连接在容置主体的内壁上且上盖片设有供硅胶颗粒或活性炭颗粒通过的上贯穿口,该下盖片转动连接在容置主体的内壁上且下盖片设有密封垫、卡接凹槽以及供硅胶颗粒或活性炭颗粒通过的下贯穿口,所述上贯穿口和下贯穿口匹配设置,所述密封垫贴设在所述下贯穿口的口壁上并且密封垫向上延伸与上贯穿口的口壁相抵,所述卡接凹槽设在下盖片的下表面,所述密封端盖的侧表面设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并且密封端盖的上表面设有与卡接凹槽匹配的卡接凸起,该密封端盖内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输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上贯穿口和下贯穿口均呈扇形结构,所述密封垫完全覆盖在下贯穿口的其中一个半径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管和活性炭管采用透明材质制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新型涉及一种改进型空气发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新型改变硅胶管的结构,增设上下设置的上盖片和下盖片,上盖片和下盖片分别设有上贯穿口和下贯穿口,密封端盖开设有输送通道,当空气发生器正常运行时,上贯穿口和下贯穿口错开设置,此时容置主体的下端保持密封,当需要更换硅胶颗粒时,密封端盖向上螺旋移动,直到卡接凸起伸入卡接凹槽,然后密封端盖带动下盖片转动,下盖片转动到上贯穿口和下贯穿口重合相通,此时,输送通道、上贯穿口和下贯穿口完全连通,使得旧的硅胶颗粒依次经过上贯穿口、下贯穿口和输送通道排出硅胶管,排净后新的硅胶颗粒从输送通道、下贯穿口和上贯穿口进入硅胶管道,最后密封端盖旋转向下并带动下盖片转动,使得下贯穿口和上贯穿口得以错开,从而实现密封。本新型的硅胶更换操作无需对硅胶管进行拆解,简化更换工序,省时省精力,并且避免硅胶管漏气,密封性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硅胶管或活性炭管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上盖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盖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上盖片和下盖片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容置主体,2、密封端盖,21、输送通道,22、卡接凸起,3、上盖片,31、上贯穿口,4、下盖片,41、下贯穿口,42、卡接凹槽,5、密封垫,6、壳体,7、硅胶管,8、活性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图中坐标X表示上下方向。

参照图1-5所示,本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空气发生器,其中,包括壳体6和螺旋连接在壳体6上的硅胶管7和活性炭管8,所述硅胶管7的内部容置硅胶颗粒,所述活性炭管8的内部容置活性炭颗粒,并且该硅胶管7和活性炭管8均包括容置主体1、密封端盖2以及上下匹配设置的上盖片3和下盖片4。由于硅胶颗粒和活性炭颗粒的再生原理相通,因此以硅胶管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容置主体1下端的内壁设有内螺纹并且容置主体1的内壁于所述内螺纹的上方设置上盖片3和下盖片4,该上盖片3固定连接在容置主体1的内壁上且上盖片3设有供硅胶颗粒通过的上贯穿口31,该下盖片4转动连接在容置主体1的内壁上且下盖片4设有密封垫5、卡接凹槽42以及供硅胶颗粒通过的下贯穿口41。所述上贯穿口31和下贯穿口41匹配设置,具体地,所述上贯穿口31和下贯穿口41均呈扇形结构,大小和尺寸均一致。所述密封垫5贴设在所述下贯穿口41的口壁上并且密封垫5向上延伸与上贯穿口31的口壁相抵,也就是说密封垫5只能在上贯穿口31内移动,如此,当下盖片4旋转带动密封垫5转到如图5的位置时,密封垫5也会与上贯穿口31的另一个口壁相抵,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盖片4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上盖片3和下盖片4就能很好密封。

所述卡接凹槽42设在下盖片4的下表面,所述密封端盖2的侧表面设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并且密封端盖2的上表面设有与卡接凹槽42匹配的卡接凸起22,当卡接凸起22插入卡接凹槽42时密封端盖2就能控制下盖片4转动。该密封端盖2内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输送通道21,该输送通道21与下贯穿口41连通设置。

本新型的硅胶管7的下端有密封状态和开通状态,当本新型正常运行生产所需气源时,硅胶管7为密封状态,此时,上贯穿口31和下贯穿口41错开设置,通过上盖片3和下盖片4保持密封。当需要更换硅胶颗粒时,硅胶管7要转化为开通状态,具体地,密封端盖2向上螺旋移动,直到卡接凸起22伸入卡接凹槽42,然后密封端盖2带动下盖片4转动,下盖片4转动到上贯穿口31和下贯穿口41重合相通,此时,输送通道21、上贯穿口31和下贯穿口41完全连通,使得旧的硅胶颗粒依次经过上贯穿口31、下贯穿口41和输送通道21排出硅胶管7,排净后新的硅胶颗粒从输送通道21、下贯穿口41和上贯穿口31进入硅胶管7,最后密封端盖2旋转向下并带动下盖片4转动,使得下贯穿口41和上贯穿口31重新错开,从而重新达到密封状态,在这过程中,由于有密封垫5的阻挡,能精准实现上贯穿口31和下贯穿口41的错开和连通设置,更优选地,所述硅胶管7或活性炭管8采用透明材质制作,便于观察硅胶颗粒的变色情况以及上盖片3和下盖片4的位置情况。本新型的硅胶颗粒更换操作无需对硅胶管7进行拆解,简化更换工序,省时省精力,并且避免硅胶管7漏气,密封性更稳定。

活性炭管的结构和再生步骤如上,在这里不多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