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动式干燥剂腔以及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7808发布日期:2018-09-28 18:5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动式干燥剂腔以及配电箱。



背景技术:

在配电箱内放置干燥剂是配电箱除潮的一种方式。在现有的配电箱中,当打开配电箱的箱门的时候,外面的潮湿空气会进入到配电箱内,从而影响干燥剂的使用效果,增加用户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联动式干燥剂腔以及配电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动式干燥剂腔,包括外筒体、内筒体以及盖体,所述内筒体为上端开口、底部密封的筒状结构,其侧壁上设置有内筒体侧孔,其侧壁内侧连接有与其侧壁结构形状一致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内设置有干燥剂,所述盖体与所述内筒体上端开口相配合使用,盖合在所述内筒体上端开口处,所述外筒体套接在所述内筒体外侧,且可旋转,所述外筒体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筒体侧孔相同大小的外筒体侧孔。

相应地,还提供了一种配电箱,所述配电箱安装有如上述的联动式干燥剂腔,所述配电箱包括门体和箱体,所述门体通过联动机构与设置在箱体上的干燥剂腔相连接,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连接耳,所述门体与所述第一连接片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外筒体上铰接耳铰接连接,所述内筒体上端外侧设置有上固定杆,下端外侧设置有下固定杆,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分别与设置在箱体内侧的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固定连接,通过门体的开合带动所述外筒体绕所述内筒体旋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当门体完全关闭的时候,所述内筒体侧孔与所述外筒体侧孔的位置重合,内筒体侧孔完全露出,可以吸潮,当门体打开的时候,带动所述外筒体旋转,使得所述外筒体未设置侧孔的部位将所述内筒体侧孔遮挡住,从而避免在打开门体的时候,外面的潮湿空气进入到干燥剂盒内,保护了干燥剂,延长了干燥剂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干燥剂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干燥剂腔的内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干燥剂腔外筒体和内筒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配电箱的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盖体,2-外筒体,3-内筒体,4-过滤网,5-上固定杆,6-下固定杆,7-内筒体侧孔,8-门体,9-箱体,10-联动机构,11-上固定块,12-下固定块,13-外筒体侧孔,101-第一连接片,102-第二连接片,103-铰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和用于表达“连接”的词语,如“相连接”、“相连”等,其既可以指代某一部件与另一部件直接连接,也可以指代某一部件通过其他部件与另一部件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动式干燥剂腔,包括外筒体、内筒体以及盖体,所述内筒体为上端开口、底部密封的筒状结构,其侧壁上设置有内筒体侧孔,其侧壁内侧连接有与其侧壁结构形状一致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内设置有干燥剂,所述盖体与所述内筒体上端开口相配合使用,盖合在所述内筒体上端开口处,所述外筒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套接在所述内筒体外侧且可旋转,所述外筒体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筒体侧孔相同大小的外筒体侧孔。

使用的时候,将盖体打开添加干燥剂,添加后,将盖体盖合起来。如图3所示,外筒体可以相对内筒体旋转,内筒体下端外壁设置圆环卡块,所述外筒体下端内侧设置环形卡槽,所述卡槽卡在所述卡块上。

相应地,还提供了一种配电箱,所述配电箱安装有如上述的联动式干燥剂腔,所述配电箱包括门体和箱体,所述门体通过联动机构与设置在箱体上的干燥剂腔相连接,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连接耳,所述门体与所述第一连接片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外筒体上铰接耳铰接连接,所述内筒体上端外侧设置有上固定杆,下端外侧设置有下固定杆,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分别与设置在箱体内侧的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固定连接,通过门体的开合带动所述外筒体绕所述内筒体旋转。

使用的时候,当门体完全关闭的时候,所述内筒体侧孔与所述外筒体侧孔的位置重合,内筒体侧孔完全露出,可以吸潮,当门体打开的时候,带动所述外筒体旋转,使得所述外筒体未设置侧孔的部位将所述内筒体侧孔遮挡住,从而避免在打开门体的时候,外面的潮湿空气进入到干燥剂盒内,保护了干燥剂,延长了干燥剂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